三晃膀大洪拳

三晃膀大洪拳

三晃膀大洪拳,俗稱六步架大洪拳。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拳術。六步架大洪拳即三晃膀大洪拳,傳自於李泰(又名李征),李泰傳豐縣歡口鎮仇莊的張士義(張鑒父)、張鑒、燕某、鞏納、劉諾、肖碩等。在這些弟子中,因張鑒家境貧寒,故備受其師父和師兄弟照顧,有意讓張鑒多招收弟子傳授武功。六步架大洪拳於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晃膀大洪拳
  • 別名:三晃膀大洪拳、六步架大洪拳
  • 類型:近身短打拳
  • 特點:調動內氣,以氣發力等
  • 傳奇人物:張鑑,董心朗,李興美,鄧洪先等
  • 發展現狀:洪門弟子已遍及全國各地
三晃膀大洪拳傳承世系,三晃膀大洪拳簡介,風格特點,歷史沿革,六步架大洪拳首訣,六步架大洪拳首訣解悟:,六步架大洪拳氣功功法簡介,大洪拳傳奇人物,三晃膀大洪拳——“劍爺”張健,大洪拳二世傳人——董心朗,大洪拳二世傳人——王朝選,李興美碑文,大洪拳名家張振幫,豐縣尹莊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傳人——李書印傳奇,大洪拳三世傳人謝文善,大洪拳三世傳人謝克田,大洪拳名師——樊英明,發展現狀,

三晃膀大洪拳傳承世系

張鑒是父子同師,張士義武藝精湛,尤精劍法,人稱張鑒父子老劍客、劍爺。張鑒共傳授張敬賢、董心朗、王朝選、李書勤、蔡子傑、肖同志、馬景珠、王金斗、唐福玉、唐福興、李書化、陳家榮、師義熏、師義明、劉福建等15位入門弟子,其中,張敬賢是其子,人稱少劍客、劍客。在張鑒弟子中,董心朗、王朝選、李書勤、蔡子傑、肖同志、馬景珠、王金斗、唐福玉、唐福興、李書化等10人拜師入門較早,多得張鑒親自傳授;陳家榮、師義熏、師義明、劉福建等4人拜師入門較晚,因張鑒年事已高,主要由其師兄張敬賢、王朝選替師代勞傳授武功。師義熏號稱三閻王,劉福建號稱閃電拳。
譜牒載:“有盛名者:董存益的槍,黃本正的棍,王朝選的短打不用問,張士義劍術最著論。”王朝選與張士義即是表兄弟,也是師兄弟。
如果把張鑒成為豐、沛縣六步架大洪拳一世祖師,那么張敬賢、董心朗、王朝選、李書勤等就是豐、沛六步架大洪拳的二世祖。
張敬賢弟子不多,主要傳授其子張振邦、其侄張振環二人。董心朗、王朝選、李書勤三人門徒較多。董心朗傳孫維揚、姜景珠、謝文善、謝克田等多人。王朝選傳甄世宣、甄世祿等多人。李書勤傳李書印、李著文、李謹修、李書典等多人。蔡子傑傳吳玉成等數人。李書化傳李謹斌等數人。
張鑒孫輩,張敬賢之子張振邦、侄子張振環,被當時武林界人士成為豐北劍俠、小劍客。為讚譽二人能繼承其祖父真傳,更有人稱他們為“小張鑒”、“小劍爺”。史上有名望的洪拳弟子有李興美、張建友張建良、尹大居、尹二居、駱道河、等數人。

三晃膀大洪拳簡介

江蘇省徐州市下轄的豐縣、沛縣,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具有悠久的武術文化傳統,素有“武術之鄉”之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的人們為自衛防身,就喜歡習練搏擊之術。據豐縣、沛縣史志記載,至秦朝末期,豐沛民間習武漸成時尚,漢高祖劉邦,正是因為依仗蕭何、周勃、王陵、盧綰、樊噲等一大批武林高手的輔佐,才建立了漢王朝。
大洪拳(三晃膀),就是一個具有古老搏擊術遺風,流傳於豐縣、沛縣及周邊地域的獨特拳種。現將此拳介紹給大家,供各界武術愛好者鑑賞、研習和參考。

風格特點

三晃膀大洪拳是集內外家於一體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強調調動內氣,以氣發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純陽,後天八九七十二為陰,運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無極靜,二晃太極動,三晃混合氣,水火濟濟,氣存丹田,又稱六步架,以馬步樁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獨具一體,有別於我國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紅拳。起勢橫勁,撇身埋膀;陰陽合璧,虛實相生;出沒無陣,變化無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備,顧打合一。手法以勾、掛、縮、挑、軟、硬、隨、發為主。一動全身皆動,擰腰晃膀,立身旋滾發變,內含吸、轉、護、封、化、讓一體之技法,勢勢相連,技法多變,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還,肘捶相連,見勢打勢,旋掌連環,因敵制化。講其五形,合於大、順、拗、小、敗五勢;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於劈、崩、鑽、炮、橫五捶。五行者,內通五臟,外通五官,行於手足,以周天功練氣為主。五勢之變化,則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串,剛柔相濟。強調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內外兼修互練。底盤馬步穩紮,架勢渾厚,樸實無華。腳步法以勾、掛、碾、踏為佳,騰、挪、踩、撩為妙,於旋風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綱領:大、小、屈、伸、剛、柔、發、聚。大則氣運周身,是靜中之動;小則芥子藏身,是動中之靜;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剛中有柔;剛是水火濟濟;柔是氣海丹田混合之氣;發是氣隨捶發,足落捶打;聚是聚於氣海,存於丹田。是系練氣練力於一體的氣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鮮為人知的內外交修互練的拳種。

歷史沿革

關於三晃膀大洪拳的歷史沿革,眾說紛紜,一說大洪拳為東晉葛洪(公元284一345)所創,葛洪江蘇句容人,字稚,後人尊稱為洪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和醫藥學家。少時家貧,但好學不倦,白天上山砍柴,晚上燈下苦讀,更好尋書問義,遍覽書籍,涉獵儒家、道家學說,因而“學識廣博、江左絕倫”;又好神仙導養之法,醉心玄妙的煉丹秘術。他善於觀察各種動物的行動,一次上山砍柴,見兩隻山羊相抵斗架,直來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癟,累倒趴地不動,他又結合自己牧羊使鞭的經驗,由此而悟得氣功和拳法,“鼓腹蕩氣,直勢橫閃”在搏鬥技擊中的運用,於是手執羊鞭,運鞭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兩勢相抵,直勢無橫力而截其橫;橫勢無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勢相剋相生無不皆然,進而演化兩臂如鞭,兩腿如鞭,身為一大鞭;肱為鞭桿,股為鞭桿,身為一大鞭桿;手為鞭梢,足為鞭梢,頭為一大鞭梢。故技擊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被歷代拳家視為不傳之秘。
拳起於易,理成於醫,蓋拳論之說上溯至奧籍河洛之傳,伏羲觀陰陽,參河洛推八卦,化九宮,演天然道法。萬物之數物物相通,順道則昌,逆道則亡,有道則明,無道則惑,此所以拳合於道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隨通,順自然而勢成,於是有拳種出焉。據史料載,起初拳法、拳勢、拳路並不固定,隨心所欲,純任自然,練習以拳系,先教單勢,學者一勢練熟,再授一勢,無固定拳路,單操功成後各勢能互相連貫,相連不斷。據說唐朝時,野雞林(今吉林)人劉風拐(又名劉半響),在傳習此拳時,把它分為六個步驟,根據習拳者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趙二君等把此拳稱為六步架。古傳六步架:無極陽,六六三十六生陰為太極,後天八卦合成九宮,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風玄功(其中內有口訣丹田,命門,會陰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內功練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虛還無,導空自然氣,持之以恆,則可達到: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龍蛇眼似電,動如伏虎腿似鑽,勁貫頂梢疾如箭,神通運化妙難言,運用意氣力,內含龍吟虎嘯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時期,六步架在黃淮流域已廣為流傳,字三世,世人寸心,人人各異,因年代久遠變異甚多,難以尋支究源,加之元朝異族入主中原,前後失續,散軼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關中國拳術的記載中,1516年明武術家、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有這樣的記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到了清朝大洪拳經過歷代拳師的傳播,已形成多種派別,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還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擰腰晃膀,橫空出勢”之宗法形跡。臍雖斷,但脈相延,千載之潛流,明傳不苟,暗傳不息,諸式同途合轍嗟嗟,為紀念洪仙,黃淮流域一帶習此藝者稱其為洪拳,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傳。
現將史傳三晃膀大洪拳歷代宗師簡述之:上說明末清初道姑玄女傳藝於山東荷澤縣西北李莊李先明;李先明先師一道傳九友:屈戊己、王兌、張坤、郜震卿、楊巽、邱震、劉艮、郭坎、陳乾,其中河南省歸德府(今商丘市睢陽區)葦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較為突出,郜十二歲練功受師嫡傳,武功高強,有郜真人之謂,曾任康熙御林護衛長,任內受奸人陷害,誣有反帝之心,被處以極刑,卒年51歲。郜生前傳藝於河北省深縣人晉,晉又傳藝於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傳藝於河北靈壽縣人任,任又傳藝于山東省臨清州北關外路東李北斗,人稱“閃電大俠”,李北斗又傳藝于山東省恩縣甜水鋪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藝成後,於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入宮,當了清廷侍衛。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宮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顯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誣有謀反之罪,帝傳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門,單掌劈獅,衝出重圍,隻身闖出京門。從此,以化緣隱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故武林掌故中有“獨臂李泰下魯南”之說。
獨臂李泰人稱“單胳膊李泰師”,渡黃河南下,化緣落身豐縣時,傳藝於順河鄉仇莊人張監,張監先師功成當時,登房捉雞,拳打吳教頭,有“劍爺”之稱,此即三晃膀大洪拳傳豐沛之始。
“劍爺”藝傳八大弟子:董心朗、李書勤、王朝選、唐高武、肖同志、蔡士傑、陳金榮、李興美。
李師興美沛縣朱王莊鄉五座樓人,武德超群,無人匹敵,時有“李山大王”之美譽,藝傳十三弟子:子李謹純、李謹德,高徒郭心全、鄧洪先、鄧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傳經、劉廣來、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貞。
鄧師洪先沛縣閻集鄉馬元村人,自幼隨父習武,後拜三晃膀大洪拳第88代宗師李興美為師,為恩師器重,學得洪拳精髓。1933年任豐縣國術館(即大洪拳國術館)館長,1937年被聘為南京國術館館長兼總教官。武功精湛,曾單掌斃牛,1935年參加江蘇省第九行政專署(徐州)舉辦的武術教練大賽,獲全能冠軍,授予“武林英傑”匾額,蜚聲遐邇,享譽武林,蘇、魯、豫、皖,從習者不絕於道,所授門徒及再傳弟子眾多,遍及國內江蘇、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上海等省市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國。衣缽傳人主要有:子:鄧憲文(拜李謹德為師)、鄧憲武,高徒:馬四方、陳瑞清、孫敬修、鹿汝清、杜顯龍、鹿承讓、王傳芝、馮祖坤、程戌箴、譚大邦,李厚亮
鄧師憲文沛縣馬元村人。自幼隨父習武,繼承家學,後拜三晃膀大洪拳88宗師李興美之子李謹德為師,得其真傳,武功精湛,為武林稱道。後裔弟子有子:鄧守超(沛縣大洪拳武校校長)。弟子:閆玉山、謝立夫、程提(王傳經外孫)、王遠明(安徽)、馬文龍(黑龍江)、扈傳達、張茂強、張介武、杜敦常(福建)、賈有力、朱立華、劉勝金、張世宏(安徽)、孫超元,趙裕俊(拜師鄧憲武)、卜召君、李雷、胡光鋒、姜蘇齊、張秀華、白繼敏、張立權、張忠星、魏東、張立訓、龍敦全、王用法、朱建華、韋幫沛、張恆星、單言鋒、梁敬新、邱鋒、呂福偉、馮守禮、屈慶林、張星遠、徐後勤、程路訓、孫永豐、孫永鋒、曹忠坤、曹忠秀、王慶平、尹建國、侯先忠、張恆斌、袁玉、洪信軍、王大州、胡成河、馮正國、房洪斌、薛亮、胡春泉(安徽)、陳安峰(陳瑞清之孫)、汪硯軍(關門弟子)、馬運浩(世界拳擊冠軍)、黃建華(福建)、鄭濤、謝少峰、胡明振、張景良等。
鄧師守超沛縣馬元村人,自幼隨父習武,繼承家學,又得鄧洪友、馬四方、陳瑞清、孫敬修等名師指點,後得世界傳統武術冠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沛縣大洪拳武術學校校長,弟子眾多。後裔弟子及同門弟子有:陳安峰(陳瑞清之孫)、馬運浩(世界拳擊冠軍)、蔡可豐、周建邦、張立波、李團結、馬洪磊、邵繼虎等。
汪硯軍豐縣人(鄧憲文關門弟子)2000年至今在豐縣廣收門徒大力推廣三晃膀大洪拳,贊助河南衛視武林風,2002年出資贊助2002年豐縣杯全國傳統武術比賽。門下:高文華,洪飛(豐縣三晃膀大洪拳武館館長)杜兆峰(徐州三晃膀大洪拳武館館長)王小剛(無錫三晃膀大洪拳武館館長)王小剛自幼跟隨師爺鄧憲文習武4年,同時得到鄧守超師叔指點,1993年-1994年兩屆徐州市少年長兵器冠軍,1996年沛縣漢劉邦文化節特邀嘉賓表演長槍,同年山東曲阜孔子文化藝術節特邀武術表演嘉賓,無錫地區三晃膀大洪拳傳承第一人。
張師茂強沛縣鹿樓鎮人,武藝精湛,明顯古沛,為當代三晃膀大洪拳一代明師,素有“東大門”之稱,授業門生眾多,在此從略。
---摘自2006年版《實戰絕技-三晃膀秘解》(湖北科技出版社 作者 胡光鋒
一說明朝中葉,大約1522年,虛白禪師(福建九連山二十三代掌門人)--傳李定國(月空長老,虛白禪師四大弟子之一,河南九州府南十里前李屯人)--傳靳興民(山西太原城北小王集,任總兵之職)--傳申發勝(安徽六安人,人稱申真人)--傳任志良(河南任府,人稱任真人)--傳郜生文(河南歸德府,今商丘淮陽區,葦子坑人)--傳任尚書(河北靈官縣)--傳李北斗(山東臨清洲北關外路東,人稱閃電大俠)--傳李征(山東恩縣甜水鋪人,又名李泰)。豐沛縣第一代六步架大洪拳傳人李征(李泰)傳授豐沛縣第一代弟子:張鑒(當年十四歲)、黃飛(黃元益之子)、鞏納、劉諾、燕朋、肖碩、董存益、黃本正、肖景珠、陳傳范、唐世毅、謝德榮等18人。張鑒再傳豐沛縣第二代六步架大洪拳傳人張鑒--傳張敬賢、董堂村董心朗、沛縣五座樓村李書勤、李書化,三官廟村王朝選,溫寨村蔡士傑,唐莊村肖同志。北仇莊村仇慎環,肖莊村馬景珠,後肖橋村王金斗,三義村唐高武、唐福玉、唐福興,師後樓村師義熏、師義明、劉福建,河南夏邑縣陳家榮(譜牒中記載的“張鑒師爺登房捉雞,拳打吳教頭”就是在陳家,當時陳家殺雞請客,請吳教頭,不巧雞飛了,大家都忙著逮,正巧張師爺路過,一躍登房把雞捉住,吳教頭感到丟了自己臉面,非要比武交技,推辭不得,張師爺拳打吳教頭,吳敗辭場,陳家榮拜在張師爺門下為徒)。
迄今為止,關於三晃膀大洪拳的歷史沿革主流是此兩種說法,還有一些雜論暫且不列。本著尋根究源的科學態度,以上都暫且存疑待考,不確定哪一種正確,僅供各位參考。

六步架大洪拳首訣

頂天立地靜寂然,復歸無極大道顯。
渾沌初開立三清,洪鈞仙祖一脈傳。
腰搖膀晃混元生,飛鴻展翅定乾元。
生息玄妙誰參悟,太上老君留真言。
---轉自《六步架大洪拳的部落格》

六步架大洪拳首訣解悟:

1.通過六步架大洪拳首訣(也即總訣)前四句,可以明顯看出,六步架大洪拳是道家拳,絕非佛家的少林拳分支。少林大洪拳就是在六步架大洪拳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支系。
2.頂天立地靜寂然,復歸無極大道顯。指演練套路功架或站樁時的狀態,靜心調息,泰然不動,周身充盈浩然之氣,天地人感而遂通,渾然一體,與道合一。在道教理論中,無極即道,為萬物化生之始。
3.渾沌初開立三清,洪鈞仙祖一脈傳。道教正式名稱為三清教。三清,即太清、玉清、上清。洪鈞老祖是眾仙之祖,有“先有洪鈞(鴻鈞)後有天”之說。洪鈞老祖一道傳三友,授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徒,傳說此三徒從其元神真身中分別修出太玄清氣、玉玄清氣、上玄清氣。其中,太上老君修出太清、玉清、上清三種境界的玄清氣。
4.腰搖膀晃混元生。說明六步架大洪拳起勢特徵。六步架大洪拳起勢膀晃身搖(晃膀數次),故俗稱三晃膀。一晃無極靜,二晃太極動,三晃混元生。何故要膀晃身搖?腰為人體中樞,也是氣機之中樞,身(腰)搖故能發動全身氣機。膀為發力之節點,膀動而拳臂生威。足、腿、腰、膀、臂之勁力齊整,精、氣、神合一,內外混元一體。
5.飛鴻展翅定乾元。傳說洪鈞(鴻鈞)老祖,真身乃一金翅大鵬。六步架大洪拳由老子所創,老子就是被後人神格化了的太上老君。老子創拳時為師法他的老師,把所創之拳命名為大洪拳,把大洪拳起勢仿效大鵬展翅。
6.六步架大洪拳起稱緣由。從老子創拳至今,大洪拳已經流傳約2600年,傳承近100代。山東鄆城梁山菏澤等地及江蘇豐縣沛縣等地至今仍然流傳著原汁原味的這一大洪拳功法套路,人們為區別於經在少林寺演化變異了的(少林)大洪拳,依據古老大洪拳的(平氣架、氣催力、氣排丹田、混用力、閉氣法、混元氣練)六個練功步驟,改稱六步架大洪拳。
7.俗稱三晃膀大洪拳緣由。六步架大洪拳,起勢的明顯特徵為膀晃身搖,整個功架套路也突出體現膀晃身搖。多次晃膀,為何名為三晃膀?三晃膀,即多晃膀之意。道教理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中,所有(108卦)卦象都是從三爻變化而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為多為大為吉數。
8.蘊含易數哲理。三晃膀、六步架、三十六勢、一百零八打....無一不合於易數。
- ---轉自《六步架大洪拳的部落格》

六步架大洪拳氣功功法簡介

純正的六步架大洪拳氣功,築基功法為無極坐樁功(也有不練無極坐樁功而直接進入本門四大功法練習的),主體功法分為下氣功、中氣功、上氣功、大功。
六步架大洪拳的四大功法,既可以獨立習煉,也可以做漸進式的修練。練功時,在師父的指導下,採用或站、或坐、或臥等一定的身姿動作,屏心靜氣,去除雜念,默誦秘傳心法口訣,進入氣功修煉狀態。
一般情況,由於民間武術的保守性、封閉性,都是密不傳人。眾多長年習練六步架大洪拳者,都難以得到氣功功法真傳。能得到最初步的下氣功功法,就算是很值得師父信賴的弟子了。得到中氣功、甚至上氣功功法傳授的弟子,更是極為稀有。六步架大洪拳的大功功法,極少有人耳聞。
礙於本門派傳統功法傳習的規矩,僅略作介紹,暫不詳述六步架大洪拳四大功法。
六步架大洪拳於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洪拳傳奇人物

三晃膀大洪拳——“劍爺”張健

張健,生於清乾隆51年(1786年),卒於清同治4年(1865年) ,享年78歲,江蘇豐縣順河鄉仇莊人。張公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忙時健公的父親張士義靠耪二八維持生活,冬閒公10歲就隨父親磨豆腐為生計,以補家人生活之炊。
嘉慶5年(1800年)秋後,拜李泰為師習三晃膀大洪拳法。從李師習武13年,深得真傳,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大洪拳的套路、功理和技法,深受李師青睞!李泰師,河北恩縣甜水鋪人,他武功高強,清嘉慶年間任大清皇宮禁衛武教頭,其間他被奸黨陷害,誣其謀反。帝傳旨捉拿,李泰拒捕,立反午門,單掌劈獅,奪出京門,從此以化緣隱身度日。因其奪出京門,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落下終身殘疾,故武林掌故中有“獨臂李泰下魯南”之說。
獨臂李泰,人稱“單胳膊李泰師”,1799年11月渡黃河南下,逃難於江蘇省豐縣城北順河鄉仇莊村,先棲身在村西一個破土地廟裡,後又住到仇莊東三關廟裡,以配製丸藥行醫為生,有時也給大戶打打短工。第二年麥收時,他與本地一個叫張士義的窮人同在仇莊北半里路的唐莊黃元益家打短工,倆人成為摯友。後來張姓短工得知李泰精通武藝,便說服黃家財主給李泰資助,黃元益拿出300斤黃豆,請他收徒授藝。他先後收下徒弟18人,其中卓有盛名的有“董存益的槍,黃本正的棍,王朝選的短打不用問,張健的劍術最著論”他所授徒弟中尤以張監盡得其真傳。
嘉慶17年(1812年)秋,李泰打探到,追捕他的緊風已過,官兵無意再追捕他,他便想回家探親,眾徒再三挽留,但也知師父離家已久,思鄉心切,挽留不住,只好籌資為師送行。李泰臨行前,將弟子召集面前,囑咐道:“你們師兄弟中,家境最差的要數張健,為了讓張健能有口飯吃,今後傳藝業之事唯可張健!”
次日行程,師兄弟們送師數里,師父吩咐他們幾人先回,唯命張健再送一程。師徒二人曉行夜宿,來到黃河渡口邊,尋了一家客店住下,在此住了十餘日,每天早、晚李泰將張健領進河邊樹林隱蔽處教他武功秘法,把大洪拳的絕招用法和秘法口訣傾囊傳授,並將自己多年的武功秘藥和拳路譜牒交給了張健,待掌握純熟,師徒垂淚分別。
李師走後,張公牢記恩師之訓,日夜苦練功夫,認真鑽研,使大洪拳功理、醫法、技擊融會貫通,達到精益求精。張健功成當時,尤其劍法無人匹敵,蘇魯豫皖武林界尊稱其為“劍爺”。為不負師訓,使大洪拳發揚光大,他首先在家鄉開門收徒,第一期收了董堂董心朗、三官廟王朝選、三義村唐高武、五座樓李書勤、唐莊肖同志、北仇莊仇慎環、溫寨蔡士傑,陸續又收了夏邑縣陳金榮、五座樓李興美等一批弟子……(張健的子張敬先,孫張振邦也是其傳授,練的是童子功,後來也收了很多門徒)。張師對徒弟精心細緻,每教一樣功,先做示範分解動作,講解心法口訣,讓徒弟每個動作務必知其用意,他循循善誘,講解示範,要求姿勢正確,如有不正確者,反覆糾正,直到正確為止,因此徒弟們武功都進步很快。
鹹豐元年(1851年)秋,蟠龍決口,黃水橫流,豐縣遭災,平地水深沒膝,秋糧顆粒無收。牆倒屋塌,健公隨眾逃荒至夏邑縣,乞討度日,飽受風霜之苦,身染傷寒之疾,百日之久方愈。一天,陳家請了一位武師吳教頭,殺雞請客,雞飛至房檐上,正巧張公從此過,大顯身手,登房捉雞,大家都很吃驚,陳家把張公請到家中熱情款待。陳家武師吳教頭不服,逼張比武,張師無奈,拳打吳教頭,把武師擊到在地。從此張師在陳家授徒,所授弟子中尤以陳金榮武功較好。張師苦練大洪拳功夫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大、小、屈、伸、剛、柔、發、聚,神速自然,玄妙圓滑,如連綿之波浪;其功無極太極,太極無極,內有龍吟虎嘯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其招變化無窮,隱現莫測,出手恰似餓鷹捕食;其勢順其自然,動如猛虎,靜似綿羊,明武能迷眼。張健師乃三晃膀大洪拳傳豐沛及周邊之始祖,其洪拳技法之精,授業門徒之廣,可稱桃李周天,蘇魯豫皖從習者不絕於道,後世武術多出其門。

大洪拳二世傳人——董心朗

董心朗,生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享年六十八歲。江蘇豐縣歡口鎮董堂人。是黃淮下游流域大洪拳二世傳人,著名大洪拳家。
三晃膀大洪拳
董心朗幼時聰慧,八歲入學,十三歲(1850年)拜著名大洪拳家張健為師,一面學文,一面練武,文武雙全,深得張師的器重。十五歲時索性棄文習武,初學武功,凡老師教過的動作,不論是拳術,還是槍、刀、劍、棍;不論是理論,還是功夫,日夜揣摩,反覆苦練,直到深刻領悟,達到拳腳純熟,姿勢正確,方才為止。他學習如饑似渴,不失時機地向老師不斷地要拳要招,學會了拳術,學器械,學會了器械學功夫,學會了功夫學理論。老師教其一招,他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領悟,能舉一翻三。不到幾年的時間,他就全面掌握大洪拳體系的理論和技術,成為張師弟子中的一位佼佼者,受到張師的青睞。
董心朗從師學藝十年,盡得張師大洪拳真傳。師傅仙逝後,董心朗與一位河北省滄州訪友之人相遇,其人姓姜名憲質,擅長氣功。倆人相見格外投緣,董將其挽留住下,相互切磋,共論武事,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姜憲質在董心朗家住了四年之久。董得益友,武功進步及大,並將所學與大洪拳高度溶合,使大洪拳功法、技術及理論進一步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使董心朗的大洪拳進一步得到了升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論從文功,還是武功上說,董心朗都是出類拔萃的人。在當時真是威鎮四方,名揚千里。慕名者紛紛而至,投師學藝者不斷。董心朗以發揚光大大洪拳為已任,對來者不拒,從不保守,能因人施教,傳授大洪拳的各類功夫。後來他教拳於蘇、魯、豫、皖一帶,門徒眾多,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一生從事大洪拳的研究和傳播,培養了大批的大洪拳名家高手,在他的眾門徒中,如孫維揚、燕景珠、姜景珠、姜方禮、董中海、董中江、謝文善、謝克田、謝廣任、謝文炳、謝文信、謝文堂、謝中可、李清江、朱存智、李陰華、李貴芬、黃中奎、黃正廷、董連璣、汪基厚、劉爾彩、李敬斌、曾繼祥、皇甫善登、黃琪瑞、王登山等都是知名的大洪拳家。他為大洪拳的發展和普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董心朗辭世三十年後,眾門徒對恩師難忘,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七日,立起了透龍譽碑。碑心為:“清處仕董公心朗懿行紀念碑”。碑陰有志,其原文如下:
“孔門以尚勇善為國者,厥惟子路。其預期三年之效,曰:‘有勇知方’。嗚呼!此真救衰起弱,扶危定難之第一良謀也。國術提倡,今盛言矣。推厥源,始非由學校。蓋皆私人傳習,防身衛家。究其效,足以保障一方,稱名沒世。此謂非深有獲,於有勇知方之訓,詎克若是哉。心朗董公殆無愧歟!
公氏董,諱心朗,世居豐北董家堂。耕讀傳家,有自來矣。公性孝友,重然諾,敦義氣。髫齡時因捻亂輟讀,繼而延師習武藝。時有張師諱健者,端人也。精拳術,不較教授,獨於公加青眼。謂其事親孝,交友信,沈毅厚重,卓然自立。若是此,吾道有傳人矣!於是盡心傳授。公亦善體認,勤功苦積,十數年盡師之道。當捻亂平後,鄉間無警,耕鑿相安。循循如儒者,或叩以藝術,唯唯若弗勝。而一時近遠同道,鹹仰若泰斗焉。居恆慎審,施教擇人,亦如師。非孝友和平篤重義氣者,不得側其門。以故承其教者,大抵居鄉和厚,捍患御災,急公好義,使地方隱隱受斯道之益。而學士文人,亦鹹知武術足重。由斯以觀,若果國家提倡,俾人人如是,則國有不強、侮有難御者乎?吾今乃知‘古勇知方’之訓,數千年來,不在學校而在鄉黨也。謝君克田,公高足。能肩斯道者,不忘教澤。與同人集議立碑紀念,以垂不朽,而丐文於余。余維自幼與公同里,聞知最稔,義不當以弗文辭。因據實紀敘,以作表彰雲。
同里 孫紹祖(豐縣縣長)敬撰
李厚基(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敬書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孟秋 敬立”
一九八八年三月初八,修建了董心朗紀念碑亭。董心朗的一生正如碑亭記里所說:……董公武藝超群,而又有仁人之心,故保家護村,惜老憐貧,是一貫所為。……貧寒者有求必應,不使失望,樂助於人,待人忠厚。里有糾紛,主動排解,息人之事,解人之憂,深客群望,四鄉之鄰,無不敬仰。……公之門下徒子徒孫部滿蘇、魯、豫、皖邊區,約近三千。正如碑亭楹聯所題:“四十年育桃李嘔心瀝血;三千徒衛祖國振興中華。”

大洪拳二世傳人——王朝選

王公朝選,世居豐縣歡口北三官廟村,務農傳家,性孝悌,重節義,少時酷愛武術,拜蘇北大洪拳鼻祖張健為師,學習大洪拳藝。
王朝選敦厚精誠,頗受張師之青睞,並得到張師的悉心傳授,深得其真傳。學武期間王朝選能勤學苦練,認真鑽研。他在文武各功及長短軟硬各種拳械方面樣樣精熟,他的靠臂捶、朝陽捶、掛活捶打的靈活巧妙;他的器械單練四門刀、六路大刀耍的撒土不漏,他的器械對練六進單刀槍,五虎擒羊棍,一百單八槍等與對手配合默契,動作逼真;他的暗器飛鏢能百步打免,飛刀指哪打哪,可不差分毫,及為精準。
王朝選立志大洪拳的研究,經常訪朋會友,與豪傑之士交流技藝,切磋武功,使大洪拳得以豐富和發展。他深知天地之大,人才之眾,拳技之深,學海無涯苦作舟。於是,他練拳特別吃苦,能精益求精,他的大洪拳藝極精,名聲遠揚。鄉鄰眾多大洪拳愛好者接踵而至,拜在他的門下,山東魚台的甄世宣、甄世祿等均是他的得意門生。他的傳人頗多,遍及豐縣魚台兩縣,他的徒子徒孫不下數千。

李興美碑文

大洪拳八十八代宗師,李公諱興美,“世稱李山大王”,江蘇沛縣五座樓人。公生於一八六二年,卒於一九三五年,享年七十三歲。沛縣為漢高故里,自秦末志士揭竿發難,習武之風日盛,迨至清末,列強入侵,戰亂頻仍,貪官污吏殘民以逞,邪惡橫行,生民塗炭,為健身自衛,以備非常,公於幼時,授業於宗師張監公門下,立志習洪拳,武功講其嫡傳,繼而勤學苦練,夙夜不懈,潛心探討,造詣頗深,功夫精湛,技超群英,深夢恩師青睞,公設場傳藝,培育後人,殫精竭慮,教導有方,德藝並重,一絲不苟,故門徒多藝有側,精有所就,諸如其子,李謹純、李謹德、高足鄧洪先、鄧洪友、王傳經、王心平、王厚梅、心全、李居信、李居貞、劉廣來等,乃至孫輩李厚運、李厚亮、李厚軒、李厚光、李厚永、李厚祥。徒孫鄧憲文、孫敬修等人,均享譽武林為同好所稱道。
李公武德高尚,風範堪式,稟性堅毅,處世嚴謹謙和,俠肝義膽,正義凜然。匡扶正義,摒反邪佞,排憂濟厄,不乏其例。公一生安貧樂道,兩袖清風,視名利如糞土,以濟助為樂事,不計一己之得失。側身武林數十年,得高望重,業績卓著,蜚聲遐邇,洪拳門徒亦遍及蘇魯豫皖廣大地區,堪稱春風化雨,桃芬芳,而沛縣被譽為武林之鄉,決非偶然,解放後有政府扶棟,武術事業,更為異彩紛呈。
長盛弗哀,武壇新秀,源源穎脫而出,近年來,在各級各類武術大比賽中,洪拳門人多次榮膺褒獎。
李公去世迄今五十餘載,但其音容宛在,風苑猶存,門人親友,無不深為懷念,而矣有表達。九十一代徒孫扈君傳健,不忘先師教澤,倡議為公樹碑誌念,眾人概然贊同,乃組建理事會,集資籌辦,撰文勒石,以彰先賢而勖後人。
劉煜修
拜撰
杜朝書
書丹 鄭效治
鐵筆 徐洪科
一九九零年 敬立

大洪拳名家張振幫

張振幫是健爺的孫子,他是童子功。從七、八歲開始跟監爺學習大洪拳藝,到成年時大洪拳各中功法已練至純熟。
一日,師兄弟在一起會藝時,幫公大顯身手,表演了三樣功夫。事前在屋後栽好了二十根木樁,架起了二十個沙袋,二百五十張草紙分五紮擺在木板上。這二十根木樁,使腿一個個打斷,用拳一口氣打透這二十個沙袋,一掌打破五十張草紙,連打五下,個個爛到底。師兄看後都很佩服。他的暗器功夫也是很有名的,鋼鏢和甩手箭在五十步內,百發百中,眾人皆知。他的氣功也是很出色的,從小跟隨健爺形影不離,得到了健爺的真傳。他的徒弟也很多,其最有名者是歡口東北尹莊村大居、二居。

豐縣尹莊大洪拳

尹大居、尹二居乃豐縣大洪拳名家。是豐縣大洪拳鼻祖健爺的孫子張振幫最得意的弟子,得到幫公的真傳。家居住在豐縣歡口鎮東北尹莊村。
在清光緒三十三年前後二月里,有一幫土匪經過尹莊村南,到沛縣去搶東西,經過前給大居個面子,送來一張片子,說借路從貴村南經過到沛縣去。尹大居當面應允。當土匪經過村南時,不知尹莊的何人,對準土匪的佇列打了一槍,正巧打死一名土匪。這事土匪誤認為大居令人打的,土匪甚惱怒,事前已給你面子,你也親口應允,現在你開冷槍打死我的人,真不識趣,看你尹大居有多大本領。隨即匪首下令圍攻尹莊。
這時尹大居也有誤會,你原說借路到沛縣是假,搶我尹莊是真,你好大膽子,其肯容你,兄弟二人備好馬、整好衣冠,跨馬持槍沖入匪群,兄弟二人並馬殺匪,二馬馳聘於匪群,如入無人之境,所向無不披靡。匪大驚,如炸了群的一窩小豬,四處亂串逃命。匪中也有武藝高強的人,持刀奮戰,拼搏起來,槍刀對刃叮叮噹噹,迸出火花。他兄弟二人並馬奮刺,土匪被他二人殺亂了陣角,潰不成隊。土匪頭子一看,近戰是不能取勝,只有遠戰,用箭射、用槍打。尹大居、尹二居都是張振幫的徒弟,氣功是很好的,用了擋鋼槍的法術,只有用箭射、用槍打中眼珠、或射中耳眼,才能打倒,別無二法。
土匪商定辦法後,箭和快槍、土炮,對準大居、二居的頭部齊發,他兄弟二人的馬也狂奔起來,槍刺的更猛了,土匪一個個倒下,正在大戰的緊要關頭,不幸大居的左眼中彈,當即倒下馬來身亡,時年三十一歲。
這時土匪一面與尹二居拼搏,一面去搶二尹家的東西,還有幾個土匪把大居的妹妹,拉到馬上馱著向東走了。尹二居親眼看到哥哥倒下馬來,胸中怒火在燃燒,恨不得一槍將土匪刺死完。二居正在狂殺土匪時,有人來報說他妹妹被土匪拉到馬上馱著往東走了。二居一聽此話,摧馬去搶救他妹妹,跑了約二里路追上土匪把土匪刺死。二居對妹妹說:“從這裡往東走,遇到人求他救你,我去護家。”。尹小姐走到渠圩子西北地里,遇到一位老太太在拾豆茬,尹小姐向前求救,老太太問明情況,慌忙把她領到家中,洗了臉,吃了飯。後來認了這位老太太乾娘。這為老太太就是渠圩子劉師傅官倉的母親。
尹二居把妹妹救下後,不顧自己的死活,又回去護守自己的家園,不料被土匪團團圍住,他寡不敵眾,累的精疲力盡,被土匪用箭射中了右耳門,尹二居倒下馬來身亡,時年二十九歲。
為消滅土匪兄弟二人同死戰地,真可歌可泣呀。
註:尹大居的妹妹就是楊標太(乳名楊娃)的母親。
楊紀田、楊開的祖母,現住尹莊
劉招財 李廣友 撰文
一九九四年

三晃膀大洪拳傳人——李書印傳奇

同治四年(1865)春天,在魯西南微山湖畔的幾個小山村里,曾經發生過改朝換代的大事。領頭的就是沛縣朱王莊五座樓人李書印,他是三晃膀大洪拳拳師李書勤的徒弟,系沛縣廩生(武秀才),不滿清政府統治,認為自己與唐朝皇帝李世民同族,他仰慕李世民,憧憬著建立一個類似貞觀大唐的繁榮社會。因繼李氏大唐王朝之後,歷史上又出現了個後唐,於是,在光緒16年(1890年),他給自己希想建立的王朝起名為“三唐”,意思是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唐朝” ,在微山湖獨山一帶舉旗起義,號稱新“李闖王”。
這一年,捻軍席捲魯豫皖,再掀高潮。各地的州縣府衙武裝以及民營團練以自保為重,哪敢越俎代庖。三月,僧王僧格林沁率兵圍剿魯西南捻軍,進駐運河名城——濟寧
微山湖北岸,綿延著數十里的鳧山山系,大山之間零星地臥著幾個小村莊,這裡山高皇帝遠,鄉民們還基本上過著“乃不知有漢”的桃源生活。山村之中,最大的當屬曹陽。曹陽有人口兩千,離微山湖十餘里地,右有“鳳凰嶺”,左有“青龍山”,青山橫郭,白水遠繞,確為人間好去處。此二山,山高林密,懸崖峭壁,是那些“嘯聚山林”者的夢中地。李書印他決定去物色風水好的地方,打算嘯聚山林,占山為王,反清起事,建立他理想中的“三唐”。
春節剛過,財主曹連山的表弟,湖西的李書印(又名李福印)來姥娘家拜年了。他本是湖西“漣漪書院”的教書先生,在當地也算個知名人士。表弟前來,身為保長的曹連山決不能吝嗇,邀上村裡的幾位頭面人物,套上玲瓏轎車,去了湖邊的“濱湖酒樓”。賓主坐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李書印發話了:“各位仁兄,知道不,大清氣數已盡,不出半年,必改朝換代了。”
“敢問仁兄,何朝當能問鼎?”
“我夜觀天象,又夢中恭請了張天師,天師明示,新朝為唐。因618年李淵建大唐,923年李克用建後唐,此朝為三唐。”
此言千真萬確,每個人心裡都這么想,因為李先生在湖西可是有名的“小神仙”哪。
“大清已被洋人挾住,唯一可用的不過僧格林沁。近日,我用六爻八卦相推,今年暮春,是其災日,而‘曹’是其諱字。”眾人都聽呆了。
“今見貴地,左青龍(山),右鸞鳳(山),前玉帶(微山湖),中曹陽,有帝王之氣,且僧格林沁必不敢來攻打,來必死。”
“先生何不在此起事,說不準您就是那‘三唐’之主呢。”遠房表哥曹大頭站起來說。眾人點頭稱好,唯獨曹保長沉默不言。
“表哥,你放心,成功更好;不成功咱也有退路。而今不是太平盛世,天下大大小小造反的多了,管誰去?成,好吃好喝,榮華富貴;不成,帶著家人進居湖中,三年兩年出來還一樣。”打消了曹保長最後的疑慮,幾個人為開朝建國細細地籌划起來。
據曹陽村村志記載:同治四年春日,保長連山率族人三百,入鳳凰嶺為寇,擁湖西人李書印為王,號三唐。
根據《微山縣志》(1997年10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李書印來到微山湖北部的獨山灣邊的古溝村(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古溝村)。李書印在當地購地百餘畝,分別在古溝村北和獨山灣北邊鳧山山脈中的鳳凰山玉皇頂建習文練武的石頭平房和石砌樓房。經過半年多的施工,“三唐”山寨初具規模,玉皇頂上建起了寨堂樓作為他的指揮部,並建有生活區、習文練武區,軍事防禦區,在山峰要道、關隘道旁建報警樓、望哨和石屋內堡,並開挖山洞儲存糧食、武器彈藥和取山泉水飲用。
李書印以辦學招收學生為名,建立隊伍,成立組織機構,定名為“三唐道教”,自稱是“三唐道長”,他為最高統治者。至清宣統年間,玉皇頂“三唐”山寨上已聚集三百餘人,在當地影響頗大。進山不久,鳧山周圍村莊裡的貪吃懶做之輩、雞鳴狗盜之流,鹹來歸屬,一時間“三唐王朝”膨脹到五百人。飽讀詩書的先生和禮儀教化的保長帶著這群烏合之眾,哪有個好?山寨里欺下罔上,你爭我搶,兩月不出,已不成體統。表兄弟倆眼看山寨要亂,忙又生一計。三唐大殿內,李書印和眾將相侯公議事。
“眾卿家,大唐之患在於玄武,昔建成、元吉有謀篡之心,太宗滅之。今,玄武方(北)小李莊,對吾三唐大為不利,今夜必滅之。”
當夜,曹大頭帶領山寨200多人,直撲小李莊。一陣燒殺劫掠後,搶錢糧無數,凱旋而歸。山寨豪奢數日。鄉里將此事急報縣裡,縣令正愁轄區教民鬧事,此等小事,自行處理,也就不了了之。嘗到甜頭的李福印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三唐基業,只不過是強盜的行當,不做強盜不能生存哪。
“眾卿家,唐之患在於東之梁,想那朱溫,為唐臣子而滅唐,後李存勖滅之,以穩後唐。今,鳧山東朱莊,對吾三唐大為不利,今夜必滅之。”
李書印親自下山。所到之處,盡皆掠之,大到驢騾牛馬,小到針頭線腦,能弄走的一切財物全搬上了山。盜用歷史出“仁義之師”,強吞豪掠,李書印用自己的“聰明”一次又一次聚斂著財富。鄉里不問,縣裡不問,這可苦了鳧山一帶的百姓。就在李書印準備帶領隊伍去攻占魚台縣衙(當時獨山灣屬山東省魚台縣)之際,當地一個叫屈元閣的人逕自跑到濟寧州,通過各種關係,見到了僧王,詳陳此事。僧王正愁找不到捻軍主力作戰,聽此事,頃刻把火氣撒到“三唐”身上。清政府山東巡撫調集濟寧、兗州、鄒縣、魚台、滕縣五縣之兵五千餘人,拉上50門火炮,隨即來到鳧山腳下,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初二早上封住獨山灣周邊,圍剿“三唐”。
“三唐”弟子們在李書印的指揮下與清兵廝殺,人員死傷大部。李書印看大勢已去,由軍師屈延秀點燃了火藥,在寨堂樓與曹保長等部分親信隨從一起焚樓殉難。此戰,“三唐”弟子們被俘40餘人,以後全部遇害,“三唐道教”從此滅亡。看來“小神仙”也未能算出自己的歸宿,不過,僧王的歸宿真讓“小神仙”算準了:當年5月,僧王在山東曹縣被捻軍擊斃,享年55歲。
聽老人講(當然他們也是聽老人講的),僧王炮轟“三唐”那天,震天動地了一個上午,好多泥牆都給震倒了。山坡上的屍體像谷個子似的,光掩埋就用了十多天。
李公興美,江蘇沛縣朱王莊鄉五座樓人,自幼習武,跟隨李書印占山為王,參加了“反清復明”的獨山起義,在馬閘村與清兵交戰,雙方死傷嚴重,武功高深的李興美死裡逃生。起義失敗後,他隱遁鄉里,時逢亂世,以武圖存,設場收徒,廣攬英才,傳授武藝,時人無能匹敵,後世武功出其門,有“李山大王”之美譽。目前的沛縣武術之鄉,由解放前的大洪拳小洪拳梅花拳少林拳等八大門派,發展為今天的十二大門派,三晃膀大洪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實戰拳種,獨山起義悲烈廝殺的經典拳法在明傳不苟、暗傳不息中代代相延。
春去秋來,滄桑變革,如今鳳凰山玉皇頂上已是人去寨空,只有佇立在山風中的寨牆還在向世人們述說著當年的鏖戰和壯烈。“三唐”山寨樓牆猶存,“三唐”起事反清故事,仍在魯西南廣為傳頌著。
如今,當人們佇立在鳳凰山山巔,極目南眺,遼闊無垠的微山湖湖光、山色、島影,相映相襯,格外美麗。

大洪拳三世傳人謝文善

謝師文善,豐縣師寨鎮謝屯人。幼時同村人謝克田、謝文信、謝文堂、李廣欽等一其拜大洪拳二世傳人董公心朗門下習練大洪拳武藝。文善師幼聰慧,備受董師青睞,深得大洪拳之真髓,謝公武功精湛,聲名遠播。門徒數千,遍及蘇、魯、豫、皖。
民國元年臘八之夜,從山東流串來一股土匪,路過謝屯砦,欲搶謝屯的東西。村長招集村民防禦,謝文善、謝文堂各持大槍率先跑至南門,見有十餘名土匪,手持長槍、大刀、土炮逼近南門。他倆與土匪大戰南門,指東打西,槍挑腳踢,不一會工夫,十餘名土匪全被打倒在地。這時又來了一群土匪嗷嗷叫的衝上來把他倆圍起來,他倆又與土匪激烈的拼搏起來,後面的土匪越來越多,這時,文善的槍桿被土匪砍斷了,大驚,急將斷槍當雙鐧用。正在危急之時,謝克田率人從東面來了,這些人的到來大長了文善爺的勇氣,他們越戰越勇。匪群大亂,只好棄屍丟炮逃之夭夭,謝屯的百姓得已平安。
土匪被打跑了,回到家裡喝了口茶,解開懷涼涼汗,從文善爺懷裡掉出來四個子彈頭,他女兒端燈一照,胸部、腹部四個紫疙瘩。打跑了土匪,守護了謝屯砦,謝文善、謝克田二公聲名大振,遐邇皆知。

大洪拳三世傳人謝克田

豐邑古有尚武之風,鑄造了豐邑人民剛強不屈之志,也湧現了一些富有正義感的、除暴安良的、富有民族氣節的武術高手。如豐縣城北謝屯村謝克田,謝克田生於一八六六年,卒於一九三九年,享年七十三歲。乃大洪拳二世祖董公心郎的嫡傳弟子,深得大洪拳之神髓。謝公克田,武功精湛,與謝師文善並架齊名,響譽武林。其門徒眾多,也遍及蘇、魯、豫、皖。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後,有孫漢高為首的一股土匪欲搶村西馬莊,克田公心想鄰里遭殃,怎能不救呢,他招集村里幾個武師一商議,就手持長槍、大刀、土炮等奔赴馬莊打土匪去了。謝公克田,藝高膽大,一馬當先,殺入匪群,揮動鬼頭大刀,又是劈,又是砍,殺的土匪血肉四濺。謝文善和其餘人等與土匪巷戰。謝公克田與匪徒對殺起來,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殺的土匪拚命亂串。孫高漢一看大驚,在戰也是不能取勝,只好下令向西北出水,土匪一跑,武士門又追了一里多路。
馬莊百姓奔走相告,土匪孫漢高被大名鼎鼎的二位謝師傅率武士打跑了。從此二位謝師傅聲名遠播。

大洪拳名師——樊英明

樊英明,生於1901年10月,卒於1985年1月,江蘇省豐縣華山鎮付廟村樊樓人,大洪拳名師,精拳法,擅輕功,通醫術。
樊英明少年喪父,家境貧寒,自幼勤勞,聰慧矯健,酷愛武術。1917年跟從歡口鎮黃啟瑞學習大洪拳。1920年帶藝拜歡口鎮謝屯謝克田為師,繼續學習大洪拳六步架、靠臂捶、長打捶、刀、槍、劍、棍、鞭、鐧等徒手及器械單、對練套路。通過多年的學習及修煉,其武藝精湛,功夫爐火純青,懷有輕功絕技。
樊英明年輕時,常向人們表演“仙人臥凳”的功夫。此功是在地上放兩條凳子,身體挺直,兩條腿併攏,橫躺在兩條木橙上,後肩背部枕在一條凳上,將兩小腿搭在另一凳子上,身體懸空。再讓兩人抬一石碾碾盤平放於腹部,然後,他運足氣力,向上猛挺小腹,可用丹田之氣,將碾盤崩出一米多遠。觀看的人無不叫絕!
1923年冬,河北黃家書鋪店主帶著保鏢,訪友來到豐縣,聞聽樊英明大洪拳功夫高強,並去了樊莊,在樊英明家住下,正趕上下大雪,連住五天,受到樊英明的熱情接持和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了給客人改善生活,到雪天雪地里去打獵。提起打獵,樊英明可算是行家,一是他的眼溜,百米之外,野兔趴在雪窩裡他都能看見;二是他的槍法極準,疾速飛跑的兔子,只要他一捋槍就可打中,能百打百中,從不落空,在當時是出了名的。他扛起獵槍,在野外轉了不到一個時辰,就大獲而歸。剝下的兔子皮,準備晾起來。店主的保鏢想藉機顯示一下自己的武功,用手將一寸多長的鐵釘按入牆裡,把兔子皮釘在了牆上。樊英明一看,此鏢師功夫不淺。暗想,這是有意給我看的,我也不能不顯示一下。這時,樊英明邊說“這皮子還是釘在門板上晾吧,”邊用手將釘皮子的釘,一一拔下,然後,用手又將釘子按於棗木門板里,把皮子釘了上去。鏢師見樊師傅功夫遠遠高於自己,並抱拳施禮,說願甘拜下風,打心眼裡佩服。
1924年,6月18日,南方馬子來犯樊樓,幾十人將莊子圍住,並綁架老人和小孩四五人,以此要挾,向村民索要錢財,由於村民拿不出贖金,局面韁持,被劫人質面臨生命危險,情況緊急,這時身懷大洪拳武功的樊英明,見此狀,哪能不管,挺身而出,提出要與馬子首領決一高下,以武功定輸贏,若能將對方贏下,分文不給,且必須將人質全部放出,若是輸於對方,樊村的一切任其宰割。樊英明與馬子打下協定,定好比武時間和地點。雙方按時應約,來到比武場,兩人對峙,馬子向樊英明面部猛拳打來,當拳將至時,卻不見了樊英明,而馬子首領只覺腦後有股強大的衝擊力來襲,就暈了過去。這是樊英明見馬子首領來拳迅猛,若硬招硬架與對方拼力,不僅不能一時取勝,而且可能會造成損傷,因而便使出了他的輕功絕技,移身換影術,當對方猛拳將至時,偏身移步,迅疾靈快,對方末及發覺,已轉移到對方背後,並趁勢照其薄弱部位後腦部就是一拳,將其打倒擊昏。馬子見此莊上有武功高手,不是好惹的村子,急忙架起昏在地上的首領,逃之夭夭。樊英明用武功保住了家園的安寧,備受村民的尊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樊英明在梁寨傳藝授徒,廣泛傳播大洪拳,門徒60餘人。其孫樊厚舉、樊厚典、樊厚訓、樊厚贊、樊厚步及秦正雲(銅山)、曹福貴(黃口)、袁振業(銅山)、吳道德(敬安)等均為他的弟子。五十年代末他又收黃口孫世斌為關門徒。
樊英明不僅武功高深,而且他對針灸、熬制跌打損傷膏藥有較深的功底。他晚年在鄉里行醫,對來求醫者均一視同仁,精心給予免費治療,為其解除病痛,造福一方,得到鄉親們的閉尊重和武界的好評。

發展現狀

當今,洪門弟子已遍及全國各地,除徐州市豐、沛縣地區外,江蘇的,無錫大洪拳武館,蘇州連雲港山東黑龍江新疆安徽合肥、上海福建湖北江西等地都先後成立了洪拳研究會(或協會)等民眾性組織。(上海)洪拳研究會正在依託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平台,打造國際性的洪拳研究會,進一步聯絡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加強國際國內的武術交流與合作,發揚傳統武術文化,弘揚國術強種、強國精神。(上海)洪拳研究會,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匯傳統武術,弘揚國粹文化,強力打造中國的洪拳研究會品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