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章第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才章第七》
  • 創作年代:秦漢之際
  • 作品出處:《孝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解讀,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⑴!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⑵也,地之義⑶也,民之行⑷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⑸;則天之明⑹,因地之利⑺,以順天下⑻。是以其教不肅而成⑼,其政不嚴而治⑽。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⑾也,是故先之以博愛⑿,而民莫遺其親⒀;陳之於德義⒁,而民興行⒂;先之以敬讓⒃,而民不爭⒄;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⒅;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⒆。《》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⒇。’”

詞語注釋

. 甚哉,孝之大也:孝順的道理多么高深偉大啊!甚,很,非常。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大,這裡主要指孝道內涵的廣博和作用的廣大。
. 天之經:如天道日月星辰的運轉,永恆不變。經,常規,原則,指永恆不變的規律。
. 地之義:如地道順承天道,孕育萬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於地道,所以人要取法於地道,如地道順承天道一樣,終身奉養孝順父母。義,適宜。
. 民之行:是說孝道是人的一切行為中最根本的品行,是符合人本性的必然行為。行,品行,行為。
.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天地這種經常不變的道理,人們應當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則,效法。
. 則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
.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順承萬物的利益。
. 以順天下:這裡是說聖王把天、地、人這‘三才’融會貫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會民心順從。以,用來。順,理順,治理好。
.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嚴厲的態度,而可以達到目的。
. 其政不嚴而治:不用嚴厲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
. 化民:感化人民
. 先之以博愛:就率先實行博愛。先,指率先實行,帶頭去做。
. 民莫遺其親:人民就不會遺棄其親人
. 陳之於德義:向人民陳述道德仁義。陳,陳述,講述。
. 興行:奮起實行。
. 先之以敬讓:率先實行恭敬謙讓
. 不爭:指不為獲得地位、錢財等而與他人相爭。
.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以禮樂引導人民,則人民和順親睦。儒家認為,‘禮’使天地之間的萬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樂’使天地之間的萬物和諧,融洽共處。因此主張禮樂可以作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曉示民眾什麼事情值得喜歡,什麼事情應該厭惡,人們知有禁令而不犯法。
.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聲威顯赫,很有氣派的樣子。師,指太師,是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輔佐天子治理國家。尹,尹氏。師尹,指擔任太師的尹氏。爾,你。瞻,仰望。

作品譯文

曾子聽了孔子說明孝道後說:“孝順的道理多么高深偉大啊!”孔子繼續說:“孝道,如天道的運轉,永恆不變;如土地順承萬物,各得其宜;是人類必有的行為。天地這種永恆不變的道理,人們應當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善用土地順承萬物的利益,用來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嚴肅的態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嚴厲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見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實行博愛,因此沒有人遺棄他的父母親;向人民陳述道德仁義,使人民奮起而實行;並率先實行恭敬謙讓,人民因此不會發生紛爭;再以禮儀音樂來引導人民,人民就和順親睦相處;教導人民什麼事情值得喜歡,什麼事情應該厭惡,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會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上說:‘名聲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

作品解讀

這一章書,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講給曾子聽。以見道的本原,是順乎天地的經義,應乎民眾的心理。自‘天地之經’至‘不嚴而治’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為元首教化民眾的準則。不但教化易於推行,就是對於政治,也有絕大的幫助。所以孔子特別告訴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進展,還有甚么話說?自‘先王見教’至‘而民知禁’為第三段、就是說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則,率先倡導。至引詩作證為第四段。就是證明政府一個大員,只要身體力行,都會被民眾景慕瞻仰,何況一國的元首呢?

出處簡介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