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中三弦

彝族中三弦

彝族中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音色柔和,用於器樂合奏或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曲靖地區路南彝族自治縣、宜良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瀘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細、阿哲、撒尼人喜愛的民間彈弦樂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中三弦
  • 種類彝族彈撥弦鳴樂器
  • 流行地區:雲南省曲靖地區
形制結構,演奏方法,傳統習俗,

形制結構

外形與彝族大三弦相似,由琴筒、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縛弦和琴弦等部分構成。規格尺寸不同,一般琴身全長為80厘米~100厘米。琴筒為圓筒形,筒長20厘米~24厘米、筒徑16厘米~20厘米,筒腔多用一整段椿木、松木、杉木或桐木掏挖鑿制,也有用多塊木板拼接膠粘而成,筒壁上 下開出穿入琴桿的方孔,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後口敞口、不設音窗。琴頭、琴桿用一塊冬瓜木或攀枝花木製作。琴頭上部為裝飾部分,造型粗獷古樸,正面垂直無飾,但下厚上薄,頂端向後捲曲呈旋首形,琴頭下部中間開通底弦槽,兩側設有三個弦軸(左二右一),弦軸呈圓錐形,多用黃檀木或黃楊木製作,軸體外表刻有直條或斜條紋飾。琴桿較短而寬,呈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上端設有山口與琴頭相接,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琴馬木或竹製,置於琴筒膜面中央偏上部位。張三條絲弦,弦下端繫於縛弦之上,縛弦用鉛絲製成,上面不掛系金屬環、片。在琴身的弦槽和尾柱之間,拴系有一條綢或布制彩色背帶,兩端各留出一段作為裝飾飄帶,跳樂時可隨舞蹈動作左右飄舞。

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背帶掛於頸項,琴桿橫於腹前,琴筒置於腰胯右側,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弦發音。撥片木或竹製,尺寸較大三弦的稍小。中三弦常按五度、四度關係或四度、五度關係定弦,里、外弦為八度關係,定弦比大三弦高四度,常定弦為:f、c1、f1或g、c1、g1。發音圓潤、音量較大,音色柔和豐滿。演奏中常用掃弦技法,可增強節奏感和歡樂氣氛。彝族中三弦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是彝族青年男女跳樂時離不開的彈弦樂器,小伙子們常邊彈邊舞,有時要使用兩件中三弦一起彈奏,並有其它彝族民間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節奏鮮明,氣氛熱烈。

傳統習俗

在彝族傳統的火把節之夜,彝家山寨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一串串火把好像從天而降的火炬,一會兒飄落在田野,一會兒又飛上山坡,然後聚攏在草地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火堆。小伙子們吹起嘹亮的竹笛,彈響“叮咚”的中三弦,姑娘們踏著節拍,同小伙子們翩翩起舞,有的則在一起互訴愛慕之情。當火把漸漸熄滅、樂聲漸漸停息的時候,一對對情侶也消失在寧靜的夜幕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