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頓會(三川土鄉納頓盛會)

納頓會

三川土鄉納頓盛會一般指本詞條

納頓節是居住在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及其周邊地區的土族人民為祈福還願,以自然村為單位在每年的特定時間進行集體舞蹈(會首舞)和儺戲(面具舞)表演,以此來娛神、謝神和酬神的民族傳統宗教節日。

“納頓”在土語中為專有名詞,特指這一民族傳統節日,沒有其它含義。民和土語中,“納度”意為“娛樂、玩耍、兒戲”等,與“納頓”一詞有明顯區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頓會
  • 別稱:納頓節
  • 節日時間:農曆七月十二至九月十五
  • 節日類型:傳統宗教節日
  • 流行地區:青海省民和縣三川等地區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活動:會首舞、儺戲
  • 節日飲食:土族麻花、油餅、穿叉
  • 節日意義:祈福還願
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
納頓節的表演,通常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3部分組成。跳“會手”最為常見的形式是兩村聯合,一村做東,而另一村為客。我去鄂家村的那天,恰巧是鄂家村為主,前面的村莊為客。表演開始前,主隊主動到兩個村子的交界處迎接客隊,客隊則派出8位壯漢分兩組抬著裡面端坐著二郎神和地方神的神龕疾步快跑。兩隊匯合後,兩村的男性排成長隊,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
最令人激動的時刻來到了!幾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響。伴隨著沉穩有力的鼓聲,“會手”們閃騰跳躍,在粗獷的高呼聲中,展現著力與美的雄姿。
這是由四五十人參加的大型舞蹈。舞在最前面的是身著長衫、手執扇子的老人,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別看他們年過花甲,銀須垂胸,可跳起舞來,卻還是那么從容自如,步履輕盈。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跟在後面,他們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複雜,但整齊的舞步,協調的躍動,在有節奏的鼓鑼聲中,顯得十分優美。
“會手”舞結束後,就是古樸的民間儺戲表演。比如,《莊稼其》是通過舞蹈,表現父親給兒子傳授生產技藝,滑稽的表演中充滿了泥土氣息;《殺虎將》,表現出與虎搏鬥勇者勝的精神;還有《三戰呂布》等等。
在舞蹈的同時,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給“會手”們敬酒。酒香人醉,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當舞蹈表演結束時,大家齊齊跪在場中。只見一位“法拉”(土族民間信仰活動中的神職人員)手執鐵器,將掛在麥場盡頭的“寶蓋”經幡收下,點燃。老人焚燒紙錢供於地方神像前,唱起《喜神曲》答謝神靈降臨塵世,與民同樂,賜福於民的厚恩,並禱祝風調雨順,民豐物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