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皆是中國先秦時期典籍。其成書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相傳作於三皇五帝時期。晚至春秋戰國時期,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出現在典籍記載之中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一句最早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四部典籍皆已散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解釋:中國上古典籍
  • 追溯於:三皇五帝時期
釋義:,成書年代,出處,

釋義:

孔子作《尚書·序》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
東漢大儒鄭玄注《左傳》指《三墳》,《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書”。
晉代杜預注《春秋》曰:“皆古書名。”
至於《八索》與《九丘》歷來說法不一,一指“八卦”與“九州之志”,又一指《河圖》、《洛書》。

成書年代

相傳“三皇五帝”時代,出現了最原始的“檔案”。
“三皇”時期的“檔案”稱作“三墳”,。
章太炎先生在《檢論·尚書故言》中說:“墳,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記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是說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將“三皇”時代泰山十二家石刻內容抄錄下來,即稱《三墳》
“五帝”時期的檔案稱作《五典》,漢·孔安國在《尚書·序》中稱:“五帝之書,稱之‘五典’,吾常言也。”孔安國認為《五典》即“五帝”時期形成的檔案。
除了《三墳》、《五典》,《左傳·昭公十二年》中稱上古檔案還有兩部,稱為《八索》、《九丘》。
關於《八索》,唐·孔穎達援引據傳是孔安國作的《尚書·序》云:“八卦之說,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意為上古檔案的“八索”即為“八卦”之書。
至於《九丘》,孔穎達解釋為:“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他認為“九丘”檔案即中原九州之方誌。
至於為何以“墳”、“典”、“索”、“丘”為典籍正名,說法不一,但通行的說法以《尚書·序》為準。《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據說是孔子撰寫的《尚書序》則稱:“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迄今為止,四部典籍皆已散佚.

出處

《左傳·昭公十二年》
王(楚靈王)曰:“(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周榮》
永寧中,尚書陳忠上疏薦興(周興,周榮子)曰:“……臣竊見光祿郎周興,孝友之行,著於閨門,清厲之志,聞於州里。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典》之策,無所不覽。……"
《後漢書·張衡列傳》
愍三墳之既穨,惜八索之不理。
《釋名·釋典藝》
三墳。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體有三也。
五典。典,鎮也。製法所以鎮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八索。索,素也。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聖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
九丘。丘,區也。區別九州土氣,教化所宜施者也。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時書也。今皆亡,惟堯典存也。
《蔡中郎集·彭城姜伯淮碑》
……及其學而知之者,《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俯仰占候,推步陰陽,有名物定事之能,獨見先睹之效。……
《蔡中郎集·劉鎮南碑》
上論《三墳》、《八索》之典,下陳輔世忠義之方。
《國語·鄭語》
是以和五味以調口,更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