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現代特質理論。其主要觀點有:三因素包括外傾性,表現為內外傾的差異;神經質,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精神質,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於負面的人格特質。四層次由下到上依次為“特殊反應水平”,日常觀察到的反應,屬於誤差因子;“習慣反應水平”,是由反覆進行的日常反應形成的,屬於特殊因子;“特質層”,由習慣反應形成,屬於群因子;“類型層”,由特質構成,屬於一般因子。各種人格特質可用一個人格維度圖表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因素模型
  • 外文名:three-factor model 
  • 提出者:Fama和French 
  • 內容:人格的現代特質理論
模型介紹,三個因素,

模型介紹

FF模型是金融學中一個重要的實證模型,由Fama和French於1993年提出,在實證中獲得廣泛的支持和套用。在資產定價方面,Sharpe(1964)等人提出的CAPM具有開創性貢獻,但是其將資產收益率僅僅歸因於市場收益率這一個風險因素,實證結果不太理想。其後Ross(1976)發展出APT,不指定決定資產價格的因素,僅僅依賴於數據的實際表現決定那些變數進入實證模型。如此自然實證的結果顯著改善,但是在變數選擇方面的隨意性和主觀性遭到批評。其後學者們試圖找到通用的決定因素,在這方面,FF模型影響較大。

三個因素

該模型選擇的三個因素是在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數據都表現出較好的解釋能力,這三個因素分別是:市場風險(借鑑的是CAPM的理論分析,也就是市場組合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之差)、規模以及賬面市值比。FF利用美國1963-1991年的數據,用這三個風險因素建立的線性模型可以較好的解釋不同股票的風險收益率差異。他們1992年的研究中,規模因素用流通市值代理,在1993年正式提出的FF模型中,規模以及賬面市值比都是精心設計的指數,但是實質沒有改變。FF的實證表明:公司規模與股票超額收益率呈反向變動關係,賬面市值比與股票收益率呈更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原因是較小的公司規模以及較高的賬面市值比都代表較高的風險(或投資者預期該企業具有較高的風險),因而具有較高的收益率
利用國內股票市場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一般也支持FF模型,也就是存在規模效應和賬面市值比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