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萬五千法郎

三十二萬五千法郎

《三十二萬五千法郎》是法國作家羅傑·瓦楊創作的一篇小說。本書主要講述了柏爾納·布薩爾為了娶瑪麗亞挪為妻卻慘遭不幸的故事。

基本介紹

內容概要,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柏爾納·布薩爾參加T1934年的比奧納環城腳踏車比賽,他在比賽中一路領先,眼看就要摘取桂冠,可惜在最後衝刺時因意外而摔倒,功虧一簣。比奧納雖是個不大的工業城,卻是法國最大的塑膠製品產地。布薩爾愛上了城裡一位名叫瑪麗亞挪的姑娘,一心想把她娶到手。可姑娘卻不願她未來的丈夫做一名普通的塑膠工人,她要離開比奧納。
布薩爾到里昂跑了一個星期,買下一家快餐館。賣主要求付70萬法郎定金。布薩爾的父親給了他15萬法郎,瑪麗亞娜和她母親拿出全部積蓄22.5萬法郎。“現在的問題是再弄到32.5萬法郎”,布薩爾說,“這個我有辦法。”他找到一塊參加腳踏車比賽並獲冠軍的來自鄉村的小伙子8號,要他和自己到工廠包下一部注塑機,兩個人乾4小時,歇4小時,每天干12小時,以每小時160法郎計算,每人一天穩拿1920法郎,按規定,夜班的8個小時工資應當增加百分之五十,這樣每人就是320法郎,加起來每人每天收入2240法郎,刨去500法郎的飯錢,淨剩1740法郎,只要幹上187天就能賺到32.5萬法郎……8號年輕,力氣大,決心掙這325000法郎。
布薩爾通過與工廠主的兒子的私人關係,包下了一台注塑機。5月16日早晨8點,他跟上日班的工人一道進了車間。他的全部工作將於11月18日星期天晚8點結束。工頭已經預先得到通知,便把一架半自動操縱的注塑機交待給了布薩爾。這是最新式的機器,臥式的,足有3米長。布薩爾心裡喜滋滋地打量著面前的注塑機。這個龐然大物躺在那裡,活象一隻威武雄壯的猛獸,就是它將使布薩爾賺到必要的錢,來換取自由和愛情。
未來的187天當中,布薩爾的手將不斷地在模具中出出進進,只有一個八角形的安全罩偶爾把它們隔開。必須將安全罩掀起來模具才能打開,而要想使兩塊模具合攏,就必然得先扣好安全罩。這個設施是為了防止操作工的手無意中被模具夾住。布薩爾這台注塑機晝夜不停加工的產品,是一種路易十四式樣的小馬車。這是一種兒童玩具,很多百貨商店的兒童用品櫃均有出售,布薩爾將安全罩扣好,模具重新合攏,活塞開始運行。他用一隻夾子將兩片馬車中間的一個凸起部分剪斷,這個凸起部分人們管它叫“須子”,是塑膠冷卻過程中留在注射口的一根臍帶。他將對稱的兩片馬車掰斷,扔進身後的一個箱子裡。剪斷,掰開,往後一扔,這3個動作只需10秒鐘,衣顯示塑膠已經冷卻凝固的紅燈閃亮之前,布薩爾可以停止20秒,這就是他的喘息時間。
紅燈亮了。布薩爾掀開安全罩,模具打開,布薩爾從模具中取出兩片馬車,然後扣好安全罩,剪斷“須子”,掰開薄片,扔進箱子,梢候片刻……從這一天起,布薩爾和8號便每隔4小時地不斷重複這一套動作。為了免得去掀安全罩,許多工人喜歡把由安全罩控制的電源開關摘除。布薩爾暗暗發誓,嚴格遵守安全規章,他絕不去碰電源開關。他深知那樣作會造成怎樣的後果。與其鋌而走險,他寧肯多出點力氣,多受點累。他跟別的工人不一樣,並不想在這裡終此一生。他布薩爾只要熬下這半年,就能當上快餐誼的經理……看他的精神狀態,就象一個全力衝刺,拚命往前攆的運動員。
他渴望成功,不惜竭盡全力,即使殫精竭慮也在所不辭。雖說人的欲望各不相同,但卻都會導致孤注一擲,一意孤行。正如賭徒們所說,哪怕雞飛蛋打,也要一條道走到黑。在此期間,布薩爾同工會的人打過交道,與瑪麗亞娜的關係又起過風波,他都頂過來了。布薩爾把從年曆上剪下來的一張時間表釘在隔板上,它從5月16日開始,包括6、7、8、9、10月,直到11月18日星期天為止。每過一天,他就在上面劃一道槓槓。8號在布薩爾父母家搭宿,每天交500法郎食宿費,睡在布薩爾床上。這兩個小伙子同使一台機器,同睡一張床,若不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碰頭的機會,可能早成為天下最親密的一對了。
11月15日,兩個小伙子只要再乾3天,就可以交差了。全城的人都在議論這件事。他們乾脆不回家,就睡在車間隔壁的庫房裡。可他們也確實累得夠嗆,尤其是布薩爾,眼光都變得茫然若失了,腦袋裡似乎空無一物,連覺都睡不著了。最後一天,機器出了故障,耽擱了時間,他想趕回這點時間,否則,今天就完不成任務了。於是他在一種昏昏沉沉的狀態中,開著安全罩幹活,這樣可以更快一些。他心裡雖然想接上安全罩電源開關,但手上卻不由自主。他開始還十分小心,但後來動作越來越慢。他要在3點鐘換班。大掛鐘的指針已指在2點42分上。布薩爾突然發出一聲慘叫。他的手被死死地鉗在閉合的模具中,只露出手腕來,手整個都被擠爛了,一直到胳膊時都被燙得一塌胡塗。
熾熱的塑膠溶液夾雜著人的碎骨和爛肉,從模具中流溢出來,發生了這樣可怕的事故,快餐館東家單方面撤回了契約。布薩爾只好買下了比奧納的“小土倫”咖啡館。從此,戴著鋼質鍍鎳假手的布薩爾便成天陰沉著臉,坐在酒桌旁與人玩牌,一直到關門為止。他對新婚妻子瑪麗亞娜也沒有好臉色,“她是個臭婊子,”他說。8號出於哥們義氣,把賺來的30萬法郎如數交給瑪麗亞娜買下那家咖啡館。瑪麗亞娜的母親逢人便說:“我們的日子還過得去。”

作品鑑賞

《325000法郎》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羅傑·瓦揚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自1955年問世以來,始終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法國“干預文學”的典範之作,有的人甚至把它說成是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不管這種評論是否確切,但這部作品在思想內容上的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瓦揚創作這部小說的時間正是他加入共產黨,轟轟烈烈搞共產主義運動的時期。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在小說中試圖運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將階級鬥爭的觀念引人到對於個人命運的描述之中去。小說的主人公布薩爾是一名工人的兒子,他父親是一個“二十歲時已經在為共和法而鬥爭”的老工人,1936年還“領導過人民陣線的競選活動”,可他為了得到瑪麗亞娜的愛情,卻不願做個“看機器的普通工”,想要離開比奧納,去做經理,正如老工會代表夏特拉爾說的,“就是去剝削”。要實現這個理想,他得付出代價,那就是在6個月內每天干12小時的活,沒有星期天。但是在這6個月中,工廠老闆從他“身上榨去的錢就超過了50萬法郎”。想要獲得“剝削人”的自由,首先卻得彼人大大地剝削一番,這便是人命運的悲劇。然而,更悲慘的是,代價付出了,自由的翅膀卻被無情的機器剪斷了。布薩爾最終也沒能跨出比奧納一步,他變得麻木不仁了,在咖啡館以打牌消磨時光,對瑪麗亞娜的熱情也一落千丈,原先苦苦尋覓的幸福與愛情都成了泡影,6個月與那架龐大的注塑機搏鬥的日子仿佛是一場惡夢,耳邊只留下機器單調而又緊張的運行之聲,令人心寒。在這裡,作者揭示了資本義主工業大生產對人性的扭曲,體現了作者對工人階級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與熱烈關懷,同時展示了資本主義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的殘酷性和剝削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揚的這部《325000法郎》在當代法國堅持傳統的文學創作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僅僅以這一點作為標準,便斷言它是一部傑作,那夫免也大牽強了一點。這部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風格簡潔輕盈,不事雕琢,但又不乏新意。五十年代的法國,興起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那就是在作品中不敘寫連貫始終的情節、人物關係也模糊不清的“新小說派”。瓦揚並不受其影響,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325000法郎》結構緊湊,情節扣人心弦,布薩爾奮鬥的過程由始至終緊緊抓住了讀者。當讀者讀到他的工作進入最後一天的時候,不禁鬆了一口氣,但是接下來非常突兀地,布薩爾的手被機器輾碎,一切都完結了。這就象故事開頭插入的那段仿佛是閒筆似的腳踏車比賽的場景描寫,作者詳盡地、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比賽中的殘酷角逐,布薩爾在最後關頭的功虧一簣,無疑是對主人公悲劇結局的有力暗示,而且作者在這裡所描述的主動逼真的場景和闡發的哲理,更使全篇的主題得到擴展與升華,格外耐人尋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瓦揚筆下的主人公柏爾納·布薩爾堪稱是現實主義文學中一個極富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他並不是一個自覺反抗資本主義的工人形象,就象許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那些“叱吒風雲”、生硬呆滯的主人公那樣。布薩爾自認為他的辦法可以擺脫資產階級對他的剝削,他對者工會代表夏特拉爾說:“您就知道講大道理,別忘了,這並不是開民眾大會。”並對他父親的勸阻也置之不理。這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他不願意象老一輩工人階級那樣進行公開的鬥爭,他的鬥爭方式是個人主義的,反映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時工人運動的一個新特點。他的失敗看上去是偶然的,其實隱藏著極大的必然性。他想靠個人的力量砸爛資本主義這個龐大機器的桎梏,卻從精神到肉體都波它大大地傷害了。正是這一點使得布薩爾這個形象更富有典型意義。瓦揚是個專好寫“玩世不恭”題材的小說家,《325000法郎》也免不了帶有一點這種痕跡,然而,這並不影響這部作品進入法國文學“現代經典”的行列。

作者簡介

羅傑·瓦楊(1907—1965)在法國向來被看作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作家”。他出生於瓦茲省的阿西·勒·穆爾蒂安,先在蘭斯上學,後又求學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獲哲學學士學位。大學時代,適逢超現實主義運動鼎盛時期,他也不落後於時代潮流,積極妻予其中,並與人合辦《大遊戲》雜誌。大學畢業後瓦揚投身報界,以新聞記者身份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二次大戰爆發,他擔任戰地通訊員,法德休戰後,他又積極參予法共組織的抵抗運動,後加入法共,但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時退出。
瓦揚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是在戰後問世的:《惡作劇》(1915年獲聯合文學獎),《劣跡》(1948),《敏捷》(1950),《漂亮的面具》(1950)。《325000法郎》(1955)、《法律》(1957年獲龔古爾獎),《節日》(1960),《鱒魚》(1964)。
瓦揚的小說總是帶著深深的放蕩的痕跡。且不說《法律》、《鱒魚》《劣跡》等作品中那些“荒淫無恥”的資產階級主人公們,即便是以抵抗運動為主題的《惡作劇》,其中的主人公也是一個玩世不恭的角色,一邊戰鬥,一邊還在追求著富於刺激性的快樂——女人。除小說外,瓦揚還寫過一些劇作(《愛洛伊絲和阿貝拉爾》1947,《若望先生》1959)和隨惑(《冷峻的眼光》,1963)。
羅傑·瓦揚在當代法國文學中的地位相當模糊。他在政治上傾向進步,思想似乎與馬克思主義有柏通之處,但同時他的作品卻又表現出強烈的個人主義和放浪形眩的理想。他的風格既具有司湯達式的簡潔輕靈,同時又有所創新,試圖表達出現代社會那風雲變幻的大場景。瓦揚晚年隱居於安省的梅約納,1965年辭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