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

薇甘菊

薇甘菊((學名:Mikania micrantha Kunth),也稱小花蔓澤蘭或小花假澤蘭。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或灌木狀攀緣藤本,平滑至具多柔毛;莖圓柱狀,有時管狀,具棱;葉薄,淡綠色,卵心形或戟形,漸尖,莖生葉大多箭形或戟形,具深凹刻,近全緣至粗波狀齒,或牙齒,長4.0-13.0厘米,寬2.0-9.0厘米。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復花序聚傘狀分枝;頭狀花序小,花冠白色,喉部鐘狀,具長小齒,彎曲;瘦果黑色,表面分散有粒狀突起物;冠毛鮮時白色。

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已廣泛傳播到亞洲熱帶地區,如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尼泊爾、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印度洋聖誕島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包括斐濟、西薩摩亞、澳大利亞北昆士蘭地區,成為當今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危害最嚴重的雜草之一。大約在1919年薇甘菊作為雜草在中國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2008年來已廣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該種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物特性,傳播途徑,危害狀況,防治措施,除莠劑,森草淨,田野菟絲子,紫紅短須蟎,滅薇淨,相關報導,

形態特徵

薇甘菊為多年生草質或木質藤本,莖細長,匍匐或攀緣,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幼時綠色,近圓柱形,老莖淡褐色,具多條肋紋。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4.0-13.0厘米,寬2.0-9.0厘米,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漸尖,邊緣具數個粗齒或淺波狀圓鋸齒,兩面無毛,基出3-7脈;葉柄長2.0-8.0厘米;上部的葉漸小,葉柄亦短。
頭狀花序多數,在枝端常排成復傘房花序狀,花序漸纖細,頂部的頭狀花序花先開放,依次向下逐漸開放,頭狀花序長4.5-6.0毫米,含小花4朵,全為結實的兩性花,總苞片4枚,狹長橢圓形,頂端漸尖,部分急尖,綠色,長2-4.5毫米,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的小苞葉(外苞片),長1-2毫米,花有香氣;花冠白色,脊狀,長3-3.5(-4)毫米,檐部鐘狀,5齒裂,瘦果長1.5-2.0毫米,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體,冠毛有32-38(-40)條刺毛組成,白色,長2-3.5(-4)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太平洋諸島嶼、模里西斯、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各國、美國南部。中國廣東、香港、澳門和廣西。
薇甘菊分布圖薇甘菊分布圖

生物特性

不同種群的薇甘菊其染色體類型不同,有的種群為二倍體,有的為四倍體(這是薇甘菊生存力極強的原因之一)。薇甘菊從花蕾到盛花約5天,開花後5天完成受粉,再過5-7天種子成熟,然後種子散布開始新一輪傳播,所以生活周期很短。開花數量很大,0.25㎡面積內,計有頭狀花序達20535-50297個,合小花82140-201188朵,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8.4%-42.8%。薇甘菊瘦果細小,長橢圓形,亮黑色,具5“脊”,先端(底部)一圈冠毛25-35條,長2.5-3.0毫米,種子細小,長1.2-2.2毫米,寬0.2-0.5毫米,千粒重0.0892克。此外,薇甘菊莖上的節點極易生根,進行無性繁殖。
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長緩慢,在1個月內苗高僅為11厘米,單株葉面積0.33平方厘米。但隨著苗齡的增長,其生長隨之加快,其莖節極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營養,故其營養莖可進行旺盛的營養繁殖,而且較種子苗生長要快得多,薇甘菊一個節1天生長近20厘米。在內伶仃島,薇甘菊的一個節在一年中所分枝出來的所有節的生長總長度為1007米。由於其蔓延速度極快,故有些學者稱其為“一分鐘一英里的雜草”。
薇甘菊薇甘菊
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薇甘菊種子在25-30℃萌發率83.3%,在15℃萌發率42.3%低於5℃、高於40℃條件下萌發極差。光照條件下有利於種子萌發,黑暗條件下很難萌發。種子在萌發前可能有一個10d左右的“後熟期”。種子成熟後自然儲存10-60d,萌發率較高,貯存時間越長,萌發率越低。

傳播途徑

薇甘菊種子細小而輕,且基部有冠毛,易借風力、水流、動物、昆蟲以及人類的活動而遠距離傳播,也可隨帶有種子、藤莖的載體、交通工具傳播。
薇甘菊薇甘菊
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氣溫>1℃;平均風速>2m/s,有霜日數<5d,日最低氣溫≤5℃的日數在10d以內,寒潮較輕、寒露風較輕的地區。

危害狀況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適生地攀援纏繞於喬灌木植物,重壓於其冠層頂部,阻礙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繼而導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在中國,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主要對當地6-8米以下的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鬱閉度小的林分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嚴重的喬木樹種有紅樹、血桐、紫薇、山牡荊、小葉榕;危害嚴重的灌木樹種有馬纓丹、酸藤果、白花酸藤果、梅葉冬青、鹽膚木、葉下珠、紅背桂等;危害較重的喬木樹種有龍眼、人心果、刺柏、苦楝、番石榴、朴樹、荔枝、九里香、鐵冬青、黃樟、樟樹、烏桕;危害較重的灌木植物有桃金孃、四季柑、華山礬、地桃花、狗芽花等。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澤蘭,生長迅速,不耐蔭,通過攀緣纏繞並覆蓋附主植物,對森林和農田土地造成巨大影響。由於薇甘菊的快速生長,莖節隨時可以生根並繁殖,快速覆蓋生境,且有豐富的種子,能快速入侵,通過競爭或他感作用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長。在馬來西亞,由於薇甘菊的覆蓋,橡膠樹的種子萌發率降低27%,橡膠樹的橡膠產量在早期32個月內減產27%-29%;在東南亞地區,薇甘菊嚴重威脅木本植物,油棕、椰子、可可、茶葉、橡膠、柚木等都受危害。由於薇甘菊常常攀緣至10米高的樹冠或灌木叢的上層,因此,清除它時常傷害附主作物。
薇甘菊薇甘菊
在廣東內伶仃島,發育典型的白桂木-刺葵-油椎群落常綠闊葉林,幾乎被薇甘菊覆蓋,除較高大的白桂木外,刺葵以下灌木全被覆蓋,長勢受到嚴重影響,群落中灌叢、草本的種類組成明顯減少。疏林樹木、林緣木被薇甘菊纏繞,出現枝枯、莖枯現象,呈現明顯的逆行演替趨勢。

防治措施

除莠劑

使用除莠劑“草壩王”(Bentazon)和“毒莠定”(TORDON)處理薇甘菊種子,使用藥劑濃度為0.4%的“草壩王”、0.2%的“毒莠定”。

森草淨

使用70%嘧磺隆(SulfometuronMethyl),商品名森草淨,用藥量為0.1g/m&sup2;,用水稀釋2500倍噴施。施用森草淨應注意避開其他敏感植物(如葉榕、野貯麻、馬櫻丹等喬灌木及其他菊科、十字花科、禾本科植物),以免受藥害。

田野菟絲子

利用田野菟絲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田野菟絲子能寄生並致死薇甘菊,使薇甘菊的覆蓋度由75%-95%降低至18%-25%,較好地控制薇甘菊的危害,且不會對樣地內其他植物如重要的果樹,糧食作物,蔬菜及其他園林綠化植物造成傷害。

紫紅短須蟎

利用紫紅短須蟎控制薇甘菊,通過接種紫紅短須蠟的蟲卵,經過3個月後,可使薇甘菊的藤葉成片黃化捲曲,6個月後,薇甘菊的莖葉黃化,邊緣不整齊,橫向較窄,隨著時間的推移,薇甘菊逐漸枯死。繡線菊蚜卻對薇甘菊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

滅薇淨

“18%2,4-滴微乳劑,商品名:滅薇淨,是以植物源材料為主要活性物質的防除薇甘菊專用藥。主要成份為2,4-滴、雙戊烯、輔以滲透劑、乙醇、尿素等。滅薇淨以“透皮給藥”途徑進入植株體內,通過對薇甘菊體內的萜烯類和精油類化合物進行締合、溶解和置換,使薇甘菊的生理、繁殖等器官受干擾,生理、生化功能失常而枯萎死亡,且難於再生。該藥劑兼具觸殺、內吸傳導作用。具有專一性、速效持久性、安全性、使用方法多樣性的特點。經農業部委託華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進行田間試驗,防效在95%以上,具有較理想的持續控制效果。該藥劑是防治薇甘菊較為安全、有效的防治藥劑,現已在廣東、海南、雲南等省廣泛套用。
一、覆蓋度在輕度、中度、重度的非耕地的用藥量及施藥方法
1、在覆蓋度20%平均厚層20厘米以下,零星分散和輕度覆蓋的非耕地防除薇甘菊的施藥方法。
薇甘菊覆蓋層小於20厘米匍匐式生長及零星分散的界定為輕度覆蓋非耕地。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00-160ml/畝,加水量80L/畝(配成500-800倍濃度,在配藥桶內先加藥後加水)拌勻後,噴槍工作壓力為0.5-2Mpa噴藥,以上翻下扣全面施藥法,打濕內外層枝葉及根部土壤,一次施藥效防達90%以上,45-60天補漏噴。
2、在覆蓋度21%-60%平均厚層20厘米以上的中度覆蓋非耕地使用滅薇淨防除薇甘菊的施藥方法。
薇甘菊覆蓋度21%-60%平均厚層20厘米以上界定為中度覆蓋非耕地。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70-270ml/畝,加水量為135L/畝(配成500-800倍濃度藥液),噴槍工作壓力為2.5-3Mpa。在3米射程以內,用上翻下扣全面施藥法噴射藥液,45-60天補漏噴。
3、在覆蓋度61%以上、平均厚層20厘米以上的重度覆蓋非耕地使用滅薇淨防除薇甘菊的施藥方法。
薇甘菊覆蓋度61%以上、平均厚層大於35厘米以上的界定為重度覆蓋非耕地。用滅薇淨製劑200-320ml/畝,加水量為160L/畝(配成500-800倍濃度液),噴槍工作壓力為4-6Mpa,在5-6米射程以內,採用枝葉掃射處理和噴濕根部地面,噴槍伸入蓋層內上下左右轉動射藥,使內層及土壤充分接觸施藥,必要時結合人工防除處理。
二、在林區、蔬菜、花卉、水源周邊地的用藥量及施藥方法
  1. 攀繞喬灌木,覆蓋樹冠或成樹丘狀薇甘菊群落的施藥方法。覆蓋樹木的薇甘菊,一般均為多年生,蔓莖較非耕地的薇甘菊粗大,配藥濃度一般為500倍濃度。噴藥前可用刀砍斷攀繞上樹的薇甘菊藤莖再噴藥至地面濕潤,或用土壤處理法、土壤灌注法向土壤噴藥殺根。人工清除的藤莖可集中一起放入配藥桶內浸泡30秒處理。
  2. 繞覆蓋1米以下雜草、矮小叢林植物的用藥量及施藥方法。根據薇甘菊攀覆雜草的蓋率、蓋厚,選用500-800倍濃度液,噴槍工作壓力為3Mpa,噴至全株及根部土壤濕潤,45-60天內補漏一次。
  3. 在蔬菜、花卉、藥材、林果苗圃周邊地施滅薇淨防除薇甘菊方法。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00-120ml/畝,加水量為80L/畝(配製成750-800倍濃度藥液),噴槍工作壓力為0.3-0.5Mps。有兩種方法施藥:一是脫下膠管上的噴槍,把輸藥膠管放在有薇甘菊生長的周邊地面上,以一平方為一次流灌點,讓藥液自然流出濕潤周邊土壤,看地面濕潤均勻程度而轉移流灌點;二是把噴槍出口水壓調至最低成自流狀水柱,噴槍垂直向下槍口朝地面灌注法施藥。不用噴霧法施藥,避免藥液霧珠漂吹接觸蔬菜、花卉、藥材及林果苗。
  4. 在水庫、魚塘、水渠、水源周邊地施滅薇淨防除薇甘菊施藥方法。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50-200ml/畝,加水量為100L/畝(濃度500-800倍),用上翻下扣全株及土壤濕潤法處理,在水中生長的要人工清除。從水中撈出的薇甘菊枝莖集中放在配藥桶內浸殺處理。

相關報導

1919年曾在中國香港出現,1984年在中國深圳發現。薇甘菊是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過產生化感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對6-8米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經濟林、風景林的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成片樹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災害性後果。在超過47hm2的廣東深圳內伶仃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80%範圍遭受薇甘菊的危害,造成災害性危害的面積已達80hm2,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危及到島上的600多隻獼猴、紅樹林、鳥類及其他動植物的生存。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深圳是中國國內受薇甘菊侵害的“重災區”,受害面積超過2700公頃,林蔭道、公園、自然保護區都發現了薇甘菊。在深圳梧桐山、仙湖植物園、深圳水庫周圍等生態敏感區,薇甘菊危害發生率甚至已經達到60%。在生態環境相對獨立的內伶仃島,縱向從海拔6米至160米的範圍內都有它的蹤跡,橫向40%至60%的地區幾乎都被它覆蓋。考察內伶仃島的專家們發現,薇甘菊的侵害還在惡化,整個島嶼幾乎成了植物的“墳墓”,六七米高的大樹也被它覆蓋絞殺而死。因野生芭蕉等果樹被薇甘菊“屠殺”,島上600多隻獼猴的生活成了問題,餓得到處亂竄,最後只好靠人工餵食。廣東各地已紛紛傳出發現薇甘菊的報告,廣州市郊的人和鎮2003年也發現了這種恐怖植物。專家稱,廣東韶關以南都有它的蹤跡,只是有的地方危害還不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