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村(三僚)

三僚村

三僚一般指本詞條

三僚村因其獨樹一幟的風水文化,被海內外易學界譽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中國風水文化的誕生地”。2008年6月,三僚風水文化正式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聲名遠播的三僚村近幾年來吸引了紛至沓來的海外各地人千里迢迢走進三僚,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媒體單位。他們都是去探索那塊土地上的神奇和奧秘;去尋覓已長眠在地下先人們的蹤跡履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僚村
  • 所屬地區:中國東部
  • 面積:592畝
  • 人口:443人
歷史沿革,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旅遊文化資源,兵災紀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著名景點,陰陽溪,楊公祠,大杉樹,眠弓嶺,獨石岩,汾水龍潭,留記珠石,西山晚照,東郭朝雲,北浦漁歌,南林晴翠,堪輿之村,影響力,三僚由來,鄉土文化,廟會,寺廟庵堂,風水建築,名人事跡,岩洞,榮譽,唐朝時期,明朝時期,代表人物,當地小吃,工藝品,地圖,

歷史沿革

現為興國縣梅窖鎮所轄的行政村。蘇區時期一度屬於勝利縣,民國期間屬於仁愛鄉,1949年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建立了三僚鄉人民政府,下設曾屋、廖屋、排上、背村等4個行政村。管轄範圍是三僚村和梅窖村的一部分。
1956年12月興國縣撤區並鄉,三僚鄉併入梅窖鄉,1958年劃入龍崗公社,1961年改屬梅窖公社,1961年再改屬龍崗公社,1984起梅窖鄉(鎮)管轄至今
三僚村現轄(由西向東排列)沙前、江下塘、上僚、下僚、南門、上舍、排上、社背、江背段、布頭、竹背、老屋下、橫坑、石下、楊家山、油槽勿、松樹下、三佰圩等18個村民小組總戶人數956戶、總人口4785人,土地面積2930畝、旱地486畝、林地15586.5畝。黨員人數57名,其中女黨員3名。以水稻和菸葉為主導產業,堪輿文化旅遊開發為特色
中文名稱
三僚村
電話區號
0797
別名
中國風水第一村
郵政編碼
342432
行政區類別
鄉村
面積
12.66平方公里
所屬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
人口
4785(2011年)

地形地貌

三僚村是一個北、南、西三面環山的小盆地,南北寬2公里,東西長6公里,由西向東傾斜的小盆地。後龍山(海拔550.5米)從西向東橫亘在盆地的北面,牛軛丘(海拔774.6米)、廟子嶺(海拔692.2米)、羅刷嶺(海拔676米)等幾道山峰由南往東橫亘在村南,村西是與黃嶺村交界的黃嶺(海拔467.5米),
東面雖然是平坦的水田和緩坡,但也有一座由北向南走向的小石峰羅經石(海拔387.3米),將三僚村封閉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盆地。盆地最高點是村南的牛軛丘。盆地最低點是松樹下國小附近的河床,海拔高度為279.8米。高低落差為494.8米。村莊的中心地帶——三僚誠真希望國小門前的廣場海拔高度為301.8米
三僚村處在興國縣東部的溶岩、石英石岩二大地質板塊的交接點上。村北的後龍山屬石英石岩,土質貧薄,乾旱缺水,林木稀疏,山上土壤為砂質土,山頭不時有一些形態各異的巨石突起。村南的幾座大山,是石灰岩層,雖然也有巨石突兀,但山體土質卻是黃壤土,草木豐盈,並有多處泉水涌流,長年不息,比如觀音岩、石下、磨石等泉。這條岩溶帶上,有觀音岩、吸石寨等溶洞存在。盆地中間,是這兩種地質形態交接的沖積平原,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由三僚的溪河沖積而成,土地肥沃平曠,適宜水稻栽植

地理位置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境內。地理方位是東經115º41’15"至115º45’00"之間,北緯26º20’00"至26º22’30"之間。北距江西省省會南昌400公里,西距贛州市區150公里。三僚村處在興國、寧都、於都三縣交界點,距興國縣城67公里,
寧都縣城47公里,于都縣城55公里。三僚村經寧都可與昌廈公路相通,319國道在興國縣的大坑、于都縣的銀坑、橋頭和寧都縣賴村呈半圓的弓狀將三僚村包圍。始於興國大坑、終於寧都郵村的樟青公路(省道)將319國道的半圓劃了一條直線,成為弓弦,三僚村猶如搭在弓上的箭簇。
319國道519公里處的橋背(于都縣的葛坳、銀坑之間)有一條便道與三僚村相連,里程為10公里。三僚與樟青公路中梅窖鎮有水泥村道相連,僅6公里。三僚距贛州飛機場、井岡山飛機場分別是150公里,距京九鐵路興國火車站70公里。興國縣城、寧都縣城每天都有中巴客車通往三僚村
三僚村(三僚)

旅遊文化資源

三僚村的旅遊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風水文化資源,這是三僚旅遊的金字招牌,具有極廣泛的社會影響。此外三僚還有歷史文化名人、山水、溶岩、古木、奇石、宗教廟宇、廟會等景觀內容。風水文化資源是三僚村在全國獨一無二的資源,《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三僚》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兵災紀錄

三僚村自唐末楊公定居以來,代代名師雲集,華廈巨屋,蔚然可觀。從清代三僚村二姓族譜中古村圖,可以略窺一二。三僚村莊建築的破壞,主要是清初以來的三次兵災

第一次

是清初順治11年,清兵攻略贛南,在興國遭遇民眾的抵抗。據興國縣誌記載:“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衣錦鄉三僚曾拱辰、曾象吾、曾玉華等領導農民數百人,
以梅窖太平岩為據點,繼煙兵進行抗清鬥爭。這支隊伍與青塘何輝明領導的農民隊伍相聯絡,出入永豐、萬安、泰和、於都等地。”這場戰爭持續了二年多,這支三僚曾氏為主組織的抗清義兵,最後被清兵封鎖在太平岩溶洞之內,以煙火熏逼而敗。戰爭結束後,清兵對三僚村進行了大規模屠殺。  據三僚村廖屋村尾一個舊碑記載,清順治28年前,三僚廖氏一度逃逸一空,沒有了人煙。至到順治28年,才有少數逃到外地的族人陸續返回。
曾氏在這場戰爭中,更是遭到一場浩劫。據興國縣同治縣誌記載,清初三僚村的村民曾秀祿、曾秀榮兄弟,在“戊子至甲寅”村莊“兩遭兵寇”之後,因見枯骨遍野,慘不忍睹。一起收拾骨骸數以千具,在村前的荒地黃土嵊,建了一座巨墳,並在墳前立碑名“萬人墓”。清初這場戰爭,三僚的古村落遭到了一場毀滅性打擊

第二次

是民國八年,即公元1919年5月,正當北京城裡學生愛國運動期間,北洋政府卻正在對三僚村進行一場洗劫。這場戰爭的起源徵收鴉片煙的“青苗稅”。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對鴉片種植實行一種所謂“寓禁於徵”的政策。即允許農民種植鴉片,但對菸農課以重稅,並在每年收成之前,按每畝6塊銀元的標準進行徵稅,對於不能繳稅的煙苗,立即剷除。民國八年,北洋軍連長張緒千率兵進入三僚查鏟煙苗過程中,和菸農發生武裝衝突,張緒千被土炮擊傷,在抬返縣城途中,跌入河內淹死。事後,縣衙向贛南鎮守使吳鴻昌搬兵討伐,發動了一場歷時二個多月的戰爭。最後投入北洋軍一個團及興國、於都二縣的警察支隊,並收買了綠林武裝,才攻破三僚,全村被屠殺村民一千餘人,將房屋焚毀一空。這場兵災,對三僚村的古村建築,幾乎是致命的毀滅。這場戰爭的進程,在當時的上海《大公報》、《申報》均有詳細報導,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次

是民國34年,即公元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一年。當時興國、寧都是江西省的大後方,江西省政府曾一度從泰和遷到寧都,並修通了興國至寧都的公路。國民黨46軍一輛運輸車,在梅窖店山一帶遭到搶劫,其軍部即派兵一團,以搜剿“土匪”為名,掃蕩了三僚村,槍殺60餘人,燒毀房屋一千餘間。三僚村原有曾屋、廖屋二個圩場,曾屋圩場即在這場兵災中完全燒毀。三次兵災時間跨度約300多年,尤其第二次、第三次之間相距只有26年,戰爭的傷痕未能恢復,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劫後之餘的三僚村,令人扼腕

著名景點

陰陽溪

三僚的地形還酷似一幅陰陽太極圖形,原來是因為村裡有兩條彎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則二溪合而為一地形成了一條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頭的水溫左右兩岸竟相差5、6度。緣由合二為一的那兩條溪流水溫不同,村里人把左邊那條水溫更冷的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更熱的叫陽溪。鳥瞰眼前這塊大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處在指針的兩邊,就象太極圖形中的兩儀。隨行的風水學研究者胡玉春先生說盆地的四邊各有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還有活龍腦、九尾杉、七星池、甘泉井、多士石、章光土、南箕庵、西竹寺等八景。傳說,這其中就蘊藏著《易經》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胡先生指著那塊被人稱之為羅盤指針的“羅經石”說:三僚的奧妙至今還沒有人能夠探索清楚,這座“羅經石”上有一個地下溶洞,就從來沒有人走到過盡頭。十幾年前愛探險的我走進了這個怪石磷露的地洞,看見了許多奇妙怪異的現象,也掉入地下暗河經歷了一回死的考驗。

楊公祠

2000年建成的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的祠堂,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贊助並施工的。祠堂是鎖著的,無法入內,僅從外觀上看其造型十分豪華壯觀,外牆全是青石雕刻,正面牆壁刻滿了浮雕,內容 是楊公著書、出遊、進政、考風水的四組大幅浮雕,仰視中呈現出立體化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呼之欲出;人物下面以“山清水秀、江山多嬌、群峰疊翠、玉溪春色”為題的四幅風景雕刻中的山水花鳥、亭台樓閣,其細膩逼真的工藝也讓人嘆為觀止。

大杉樹

三僚村最富傳奇的還是山腰上一棵十幾里外就能看的見的形似傘蓋的大杉樹和樹底下的形似包裹的兩塊巨石。傳說楊筠松的弟子曾文辿當年也發現了三僚這塊山環水繞的寶地,在曾文辿眼中這杉樹如傘蓋巨石如印章,他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前有金盤玉印,後有華蓋遮蔭,代代能文武,世世好為官。”師傅楊筠松卻當即斷言為:“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住在這裡,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三僚人說,是楊公忍不住泄露了天機,所以他才沒有後代,但他的兩個徒弟卻從此在這大山深處繁衍不息。替人看風水成了世世代代三僚人謀生的祖傳技藝,三僚人和許許多多的人都把楊公視為祖先供奉著

眠弓嶺

即是三僚村東面的東華山,此景仍存。一峰獨起,雲遮霧繞,險峻異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稱“眠弓峻岭”。古人有詩曰“攀桂莫言云路遠, 登臨正如步蟾宮。”形容登眠弓嶺如同登天

獨石岩

就是村口的羅經石,楊救貧當年選中三僚傳道授業,是因為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站在兩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恰似羅盤中的指針。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的兩儀,為強化八卦圖形,後來人為在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在全村營造了八個景點,吻合了《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三僚村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風水建築作品,如章罡土、七星池、龜蛇會、石拱橋、虎形祠、狗形祠、蛇形貓眼祠、靠壁天井側面祠、石仙宮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臥虎形墓、猛虎跳牆形墓、寅時葬而卯時發、鳳形墓等典型的明清墓葬風格。
據曾氏古族譜《僚溪文叢》記載,“八景”乃當年楊公親自命名,他對弟子曾公說:“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盤遨獨石讒岩,賞南林之晚翠, 觀東谷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 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憾矣”

汾水龍潭

在村子南方的天馬山下,是從溶洞觀音岩側湧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時建三僚水庫,將潭淹沒,故景已不存。這條河水極為清澈,在村子中部與另一河會合,清濁分明,楊公鉗記中的“南方天馬水流東”就是指這條水

留記珠石

據清代寧都進士丁有美的三僚遊記,留記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詩描繪:“山腰有石一珠圓,屹立巍巍萬古看。威勢雄昂如虎踞,形橫屈曲似龍盤”

西山晚照

其實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詩云:“金烏欲墜晚將臨,萬疊西山漸送陰。雁落蘆汀翎帶錦,鴉投江樹翅翻金”

東郭朝雲

是三僚村朝霞滿天的景觀。村子東面看見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廠,山體破損。古人詩謂“好看隨風收斂去,不知還在幾重山”

北浦漁歌

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邊,北浦乃古代三僚村東北的水澤。從三僚古村圖上看,古代村東北是一個湖泊,荷花映日,碧葉連天,村民在湖內捕魚捉蝦。古人詩云:“灣灣流水抱樹前,北有漁翁樂自然。噫歟數聲煙樹晚,徘徊一曲夕陽天”

南林晴翠

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馬山下,與於都梅屋村交界處的一片緩坡土崗,古代是一片樹林,仍屹立不少大松樹。晴雨之間,風光無限
(來三僚村,找志願者導遊師→廖小毛,願意為你詳解各個景點陳年往事)

堪輿之村

影響力

唐朝末年風水大師楊救貧定居三僚授徒傳業開始,三僚產生了許多風水先生,踏勘風水的足跡上至皇家陵園,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風水學說的形勢一派,在江西、廣東、福建乃至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影響,在潮汕一帶猶負盛名。宋朝以來,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師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國玉、明朝的廖炳章、廖勝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當地留下大量的建築風水,三僚人稱之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師”的說法。隨著潮汕人不斷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間,三僚的風水聲名遠播港台和東南亞一帶。當然,最為三僚人感到驕傲的,應屬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師勘擇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師們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們許許多多的風水實踐傑作。
2013年9月,中國風水家協會命名三僚村為“中國十大風水寶地”,中國風協主席高占全授牌。第三屆中國風水文化節將在這裡舉行。

三僚由來

三僚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在外看風水,風水堪輿文化的繁盛與楊救貧是分不開的,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 (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為“三僚”)。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醜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據說海外的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都會拿著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的“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鄉土文化

廟會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為菩薩唱戲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便從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友觀看,熱鬧非凡。三僚廟會情況大致如下:
楊公戲:舊曆正月,是風水先生為答謝楊救貧祖師保佑他們一年中生意興隆舉行的娛樂活動,唱戲時間一般為十幾天,最多可達一個多月,取決於風水先生還願資金多寡情況。曾氏、廖氏楊公廟會的時間、地點都不一致,故楊公廟會在三僚的時間很長。但是鄉村唱戲往往在下午四點才開始,表演到深夜,遊客不容易遇到
福主戲:福主是村莊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戲在舊曆二月,曾氏的福主戲在舊曆十月,福主戲時間長短也取決於化緣情況,一般可以達到10天左右
真君戲:真君即許旌揚,水神,民間稱其為許真君,每年農曆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戲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時間大約是十天
華陀戲:三僚村供奉藥神華陀,每年四月,為華陀唱戲還願,感謝他保佑村民身體健康
此外,三僚還有一些地方神明,如關帝、老官、三太子等,過去每年在固定時間會為他們舉行廟會,但已經漸漸少了,只剩下上述四種比較正常進行。雖然廟會仍每年照常進行,但赴廟會的信徒、觀眾漸漸稀少了

寺廟庵堂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較豐富,庵堂廟宇比較多,現有大小祠廟10餘座,其中有專人住守的有6處,有和尚2名、齋公(未出家的守廟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計宗教人員14人。現將三僚村內的主要祠廟和供奉的菩薩介紹如下:
曾氏楊公祠:位於三僚村誠真希望國小旁,新建。二進,前廳供奉著樟木雕刻的楊公和曾公真身像,後廳供奉曾氏村的坊神三尊。房屋為磚混結構,殿宇式,單層,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門面為花崗岩雕刻,由廣東何益波先生捐建。前殿牆上鑲有黑色大理石碑,碑文為三僚曾氏歷史上的國師、明師和皇帝的詔書等史料。曾氏楊公祠是遊客到三僚的主要參觀點,有專人管理。相傳風水先生出師的羅盤,要放在楊公祠的神案上供奉才有靈氣,故每年有大量風水先生到楊公祠內祭祀供奉
廖氏楊公祠:位於三僚廖屋村內,舊屋重修,殿宇式建築,占地約80平方米,牆上懸掛著木質的廖屋歷代國師、明師匾。供奉楊公、廖公、廖氏福主、老官、華陀等五尊菩薩。楊公和廖公菩薩都是近10年內新雕刻而成,體積較小。以碑坊代替門,香客可以自由出入,沒有專人管理,由於往來不方便等原因,香火遜於曾氏楊公祠
東華寺:位於三僚村石下村小組境內,距圩街5華里。東華寺原址在廟子嶺上,毀於民國年間,1985年恢復時,雖然沿用了寺名,但卻是在山下一處普通民房內立香火,土木結構,坐東朝西,供奉佛教的如來佛、彌勒佛等菩薩,大殿有一副對聯曰:“油來釋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 老誕李爾即是道君乃為道教之中”,東華寺地處偏僻,遊人甚少
北斗庵:位於三僚村後龍山竹背村小組的範圍內,一進村即可以看見山頂一片毛竹林中露出的紅瓦白牆,但距三僚圩約有五華里的距離。古寺因“文革”荒蕪,1991年5月重修,外門楣寫著“北斗寺”三個大字,內門楣則是“清風明月”四字。大殿有兩副對聯:佛可以成但要放下屠刀去 福亦能賜必須把出善心來。寺內供奉的是佛教如來、觀音、彌勒等佛像,駐寺的是一位老年女尼。三僚村有一句讚嘆村里四大特色的歇後語:“北斗庵的鐘——響。”鐘聲可以震盪十里三僚
南箕寺:位於三僚圩南面5里廖屋的一個山坳里,因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傳宋代已有小寺,的寺廟乃清代鹹豐年間建,初時為尼姑庵堂,後演變為佛寺。1987年重修。為一殿三間。周圍沒有人家,比較僻靜,有水田數丘,守廟人以耕田為主
西竺寺:位於三僚村西邊通往黃嶺的山道旁邊,與九尾杉隔一段田相望。原寺毀於“文革”,2003年冬天重修,也是一殿三間,磚木結構。供奉佛教諸菩薩,有一位居士駐守。相傳西竺寺過去殿宇宏偉,香火鼎盛
觀音寺:位於三僚村排上小組的金鳳山下觀音岩前,曾用寺名金鳳寺,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寺殿堂分為上下二幢,下幢為清代建築,原駐女尼。上幢為新建,用殿堂將觀音岩洞口蓋住,現住和尚。新年還新建了戲台和觀音殿,觀音寺供奉佛教如來、觀音等菩薩神像,相傳觀音像求子甚靈,香火較為旺盛。觀音寺前有簡易村道通到祖背水庫大壩上,長1.5公里
水閣寺:位於三僚圩北側河邊,原寺建築宏偉,民國年間被火焚毀,在原址旁邊修復。一殿式,寺內供奉的是坊神、水神,無人駐守
關帝廟:位於三僚曾屋土圍內,一殿式小廟,供奉關公菩薩
真君祠:位於三僚村石下村小組境內,樓閣式小廟,沒有專人駐守,供奉許真君像,每年夏秋之季,村民要抬許真君像游村求雨

風水建築

三僚村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風水文化村,村內有大量的風水建築。但由於民國8年、民國34年的戰火和“文革”的破壞,對村內的風水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現存風水建築數量有限,還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發掘、整理甚至去恢復。三僚村現存的風水建築主要分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築,我們將其中主要建築分類介紹:
祠堂:三僚村二大姓氏的宗祠,都已被毀,廖氏宗祠正在恢復。房派小祠大部分存在。三僚的祠堂不拘格局大小,在風水角度都進行了認真的講究,大多數可以成為風水術的教材
我們將其中一些典型作一個簡介:
1、蘭溪堂: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國小背後,又名側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開院門。祠前有一個反弓刀形水池。祠建於明朝中葉,原來三房俱發,人丁興旺,清乾隆年間重修時改動了朝向,丁財忽衰,幾乎絕了二房,在清嘉慶年間再修時,特意立了禁碑,不許後代再改朝向
2、蛇形祠: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國小後面,是曾氏一個房祠,祠建正在後龍山一個蛇形山樑之下,整個祠以蛇的特性設計。後龍是一條蜿蜒的山樑,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樑落穴處。祠堂後坡用石塊擺成蛇鱗形,狀如蛇頸。祠堂院門開在右側,門口有一堵牆擋著,繞道而入,是一道狹長的曲廊。院牆不高,但院內一堵照牆很高,把祠堂大門擋得很嚴實。院內祠堂門前開了一口半月池。整個祠堂造型低矮、曲仄。到處都不對稱,院子一邊大小,房子一邊大小,連房沿都是一邊大小,屋後的牆角都是一邊方一邊圓。堂內香爐擺法也怪,神案上一個香爐,神案下一座香爐。這座精心設計而處處彆扭的祠堂確實耐人尋味。這是一個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穴點在蛇的七寸,院門丙方正是蛇口,壬山丙向兼子
相傳做這個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們的母舅。用羅盤分金,共五房,其母問兄長, 那一房好?當時回答說都好。晚上,私下告知其姐妹說,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長改變風水,因為四房孝順,二房忤逆。後來其兄通過改變房子結構,做成蛇形,讓風水好四房絕二房。後來二房發現了蹊蹺,向舅舅求情,舅舅點撥他在地下放一個香爐祭祖,二房於是也可以看見天光,後代不至於絕香菸
3、維慶堂(狗形祠):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國小背後,大門甲山庚向兼卯酉,側門壬山丙向兼子午。整個房屋按照狗的特徵進行設計,門大,窗大,祠內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間,而是安在祠內北邊角落,祠的後門也不是開在後面,而是開在房子的前側,開在狗耳的位置上,祠的前面還精心設計了一個狗食盆。狗形祠屬曾氏三房
4、若文堂:位於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屬曾氏三房的房廳,其天井分上下兩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牆代替,故名“掛壁天井”。掛壁天井大門未開,只在屋角開一側門,據說開大門會絕長房,不開大門開側門,房房皆利。長房很盛,有800多丁,祠堂是明朝時曾喬世做的,叫“翻肚鯉魚形”。這祠堂的門多次遭雷擊,這又有一個講究,叫雷越打,鯉魚籽越多。因為一打雷,鯉魚便產卵。祠堂是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開門,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對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開大門,正面如果開門朝不了山峰,而側面開門是一個尖峰,甲方開門對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國師曾羅三、曾永章都是出在這個祠堂
5、九鰍落窠:位於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範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廳主喬新公。相傳按九鰍落窠形設計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興旺,九鰍落窠,意思是建在盛產泥鰍的水田裡。後來,另一房建烏鴉落陽堂制煞它,因為烏鴉喜歡飛到田裡吃泥鰍,喬新公在堂後建了一個鳥銃形,對付屋後的烏鴉
6、烏鴉落陽:位於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範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建於乾隆癸酉年,堂主是莊陽公。相傳因為“九鰍落窠”祠建成後,人丁非常興旺,故莊陽公建祠時,按“鳥鴉落陽”設計了這個房廳,此堂為丁山癸向,為了克制前面“九鰍落窠”堂,設計了這個烏鴉泊田的形狀,在祠內安放了一個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烏鴉低頭啄食泥鰍的形狀。民國三十四年被火燒毀
陵墓:三僚村墳墓比較多,宋明時代的古墓數量也很大,其中不乏風水講究的精品
1、側面虎形:位於三僚村陽背垴楓樹下,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18代,相傳虎形墓這個位置,屬另一房所有,墓對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後。人丁興旺,對吾道公一房壓力很大,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換到這個位置,造了虎形墓,壓倒了狗形祠。 墓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 葬陽坳楓樹下騎龍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歲五月吉日重修。(聯曰)石淳覺春仙榻暖,佳城不夜來燈輝。”虎形墓是臥虎,這個虎形用心良苦,因為是伏地虎,兩隻人工的虎目很大,可謂虎視眈眈,但只是看住山坡下的狗形,並不咬狗。也咬不住狗,俗話說寅公進村食豕,先問犬公,因為狗形祠亦是同宗
2、廖伯淵婆太墓(猛虎跳牆形):廖姓在陽背垴的虎形墓,叫猛虎跳牆。陽背垴本來是曾姓人的祖墳山。廖姓久就打算在這裡找塊地建墳,分點風水。後來二房有一個女兒嫁到曾家,在春節帶菜回娘家時,她用地契包雞腿回去。幾年後,廖姓在這裡做成了一個虎形墓。以後廖姓二房人丁發展到幾千人。主要在分布在下廖和寨腦。墓壬山丙向正針,共有十一塊墓碑,墓過罡刻有“屏山水帶、秀挹清環”橫聯,另有兩幅柱聯:位妥仍昭穆 神安福子孫;德澤綿長光日月 靈機變化會風雲。主碑碑文:“祖妣生歿藏內葬本處陽坳上虎形正針壬山丙向縫針丁亥丁巳分金”
3、海螺形墓: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墳叫海螺形,在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後來重修時,先生哄他們用石灰砌墓,便把海螺毒死了。塘里曾氏便衰了,遷到了縣城附近,人比較少了。海螺形有八個墓,摘錄其中三個碑文如下: 一、“葬在陽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廣尊府君墓, 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孫勝、原、未重修。”二、“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三、“宋祖考貴運府君之墓,葬本里陽坳上海螺形,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4、文辿婆太墓:位於三僚陽背垴最高處,聽別人介紹說這個墓是“人形”,但墓碑上說明是“旗形”。這墓是唐末時建,是曾氏第一個墓,多次重修,後代非常興旺。碑文:“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謝、朱老孺人之墳”“葬陽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5、太監墓:位於誠真希望國小後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僚居民有“先有陳劉沈,後有高曾廖。”的說法。沈姓過去就是大姓,人多勢眾,曾姓來了之後,就在沈姓的祠堂旁邊(蜈蚣形) 做個下沙(一道山樑),做了三年,沈姓人一個晚上就把它刨掉了。明代初年曾從政成為朝廷的國師,請來了皇帝的聖旨,重新修築了下沙,(關閉了沈氏的生方) 沈姓人後來遷走了。其中一個皇家太監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將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碑文如下:
“明欽差力士官黃公諱榜之墓。太史從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黃公護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 吉日重修”
從碑文看,是因為皇帝第二次召曾從政上京相地,不幸亡故, 皇帝派太監送靈柩返鄉。太監死在三僚,葬在三僚。三僚曾姓有意將太監葬在砂手上,借欽差墓防止沈姓再平砂手的意圖也很明顯
6、龜形墓:位於三僚村羅經石北麓的公路邊,墓前用水泥澆鑄了兩隻龜前爪,正好在水田裡,龜態昂然。據碑文載,原墓為清代同治年間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年)五月重修時改為巳兼巽。墓主系皇清待贈擬謚“忠良敦樸”的曾毓倫老大人,附葬有兒子傳伯。墓上橫幅是“江山永固”
7、羅三公墓:位於三僚圩前公路左側的大松樹下。明萬曆年間建墓。清代前已經四次重修。碑載:“皇明萬曆祖父母記載家譜葬三僚魚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魚形。皇明23世祖妣考 公邦旻?字羅三太公 母鐘、溫氏太婆 老府君之墳墓”。三僚村有個“羅三公修南京,從政公修北京”的說法,是風水國師墓
8、鵝形墓:位於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楓樹下,為曾氏十世祖曾樸齋和夫人鐘氏合葬墓,後來22世、24世亦附葬於此,碑上說明是:“本村砂樹腦鵝形亥山巳向”。整個形狀象是一隻張翅欲飛的鵝,兩邊砂手環抱如鵝兩翅,穴位點在鵝屁股上,這是鵝起飛時,屁股必定上蹺,故這是正穴。來龍軟了一點,所以栽了一株大楓樹,這樹象徵鵝頭
9、廖均卿墓:三僚最有名的國師墓,是廖均卿墓,1982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廖均卿墓相傳是天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時,其親屬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擇定的嶺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會風停雨歇,大家出來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經隆起了七個墳堆,竟不知那一個是真穴。這個地方在梅窖鎮黃嶺村,與三僚村一嶺之隔,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頭頂,7個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實際上陡坡上突起的7塊石頭,很象虎牙
三僚村(三僚)
10、廖文政墓:位於梅窖鎮店山村老爺山眠犬形,與三僚村一山之隔。墓藏在一個小山窩內,整個地形象一隻臥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明代隆慶四年建墓,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橫樑上書 “太史世家”,碑文曰“明敕授欽天監承旨郎廖考東山公太 妣張氏婆 妣鐘氏何氏婆 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慶四年庚午歲臘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歲夏月觳旦 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
11、鳳形墓:位於三僚廖氏後龍山背坑沖,子山午向兼癸丁。此墓又名寅葬卯發、寅葬卯絕墓,墓形為鳳,墓穴點在鳳尾,為明代三僚著名風水師廖歧山親建祖墓。相傳,廖歧山做墓時,斷言點中穴位後,全家當日將有滅門之禍,但如果棄家遠遁,當日即可大發。廖歧山寅時做墓後,即從家裡的後窗跳出遠遁,其兄弟等人不信,當日卯時應驗,屋塌人亡。廖歧山逃至外地後,大發
其他風水建築:
三僚村在祠堂陵墓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風水建築
1、曾氏下砂:位於三僚圩北面河邊,沿山樑人工加築的一道土壩,高約2米,寬約3米,長約50米。曾氏下砂的修築,是明代曾氏與沈氏爭奪生存空間的建築,砂手護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讓生氣沖走。但修築下砂,卻在沈姓的上方,擋住了他們的生方,故發生了爭執。曾氏藉助的皇室的權威修築了下砂,並將太監黃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2、龜蛇把水口:位於三僚圩側河邊,三僚河水在此繞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積了一個圓土堆,一個長條形土堆,象徵龜形和蛇形,讓龜蛇保護水口
3、出土蜈蚣: 出土蜈蚣是三僚後龍山的別稱,由楊救貧的鈴記“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後龍即出土蜈蚣,曾氏在與沈氏爭奪風水時,正對著蜈蚣建了一個石拱橋,是個弓形,在橋頭建了一座水閣,為箭形,用於破出土蜈蚣的建築
4、章罡土和七星池:位於三僚廖屋村北無蚊祠後面,是一座人工修築的土堆,高約2米,厚約3米,寬約20米,把一條從山谷里湧來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條流入村內,經七處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條從村邊繞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國師廖信厚主持修築,目的是化解本村後龍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後代人丁興旺。其做法是“文公無蚊祠”、“月洲堂”為軸,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在無蚊祠後龍構築章罡土、由北而南開挖“天乙池(土)”、“犁頭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硯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連貫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時,先後在廖屋村內開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竅能通氣聚氣,對應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體全身上一百零八個穴位,使之血脈暢通

名人事跡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進京為皇帝陵墓選址的廖均卿,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兒已 被後人稱之為“十三陵”,此之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這形如猛虎下山、蘊蕆著很多奧秘的古代墓穴
1984年廖均卿墓被確定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僚有好多座造型各異的古墓,相傳楊筠松創造了72種陰宅墓葬法,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造型,諸如“鳳形”、“龜形”“蛇形”、“蛤蟆形”。我們眼界大開地看見了“虎形”的墓穴就猶如一隻老虎臥在山頭,兩尊副碑如兩隻豎立的耳朵,墓碑誠如張開的大嘴俯視著山下的村落,位於村口的“鯉魚形”墓穴是給明萬曆皇帝選了陰宅風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參天古樹猶如鯉魚的兩根鬍鬚,可惜的是,左邊的那棵樹在大練鋼鐵的年代給毀了。
三僚村引以驕傲的是為萬里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堪址的曾從政,曾從政因為長城擇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養在北京,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了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樞還鄉榮葬,只可惜我們沒有發現曾從政的墓地,倒看見了護送其靈樞回鄉的太監黃榜的墓址,三僚的開基祖先是曾文訕,這位楊筠松的首席弟子為了卻師父心愿而制煞了贛州府督盧光稠的歷史掌故不但廣為流傳還載被入了贛州府志。

岩洞

三僚村東南方的山峰均為石灰岩層,有二處岩洞較為著名,即觀音岩、吸石洞
1、觀音岩:位於三僚村排上村小組尾部,位於觀音寺後,觀音寺上殿的神案之後,即為觀音岩洞口,高約2米,寬不足1米,行人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入洞10餘米處,洞分兩岔,一處略為寬敞,象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設有菩薩和神案,有香火祭祀。另一岔洞向下延伸,已被人工用泥土堵塞,未能探明深淺。相傳裡面還有洞穴,穴內有天然石佛。興國縣1985年印刷的地名志中,在山洞節里,有單獨的條目介紹觀音岩洞
觀音岩又名石仙宮,相傳洞內寬闊有河,可以通往寧都賴村,楊救貧曾在洞內修仙悟道,著書立說。五十年代初剿匪時,三僚鄉政府組織民工進行了封填
2、吸石洞:位於三僚村羅經石峰西麓半坡中,興國縣道光四年出版的縣地圖中,就標明了這個洞的存在。洞外有二塊巨石掩蔽,巨石間有一道不足一米的石縫曲折相通,外面不易發現洞口。洞口很寬敞,高寬都在三至五米左右,下洞有人工修建的台階十餘級,入洞後有上百平方米的廳堂,然後分成若干個可以進入的岔道。這些岔道曲折相通,吸石洞雖然不如太平岩寬大,但也是幽靜深遠。在洞內沒有找到地下溪河,石燕極多,鳥糞遍地,把鐘乳石柱都蒙上了一層黑色。三僚村如果作旅遊開發,這個洞和羅經石一起還是有一定觀賞價值的

榮譽

唐朝時期

三僚村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山區自然村寨,但自從唐僖宗坤符18年(公元880年),原朝庭金紫光祿大夫、司天監正、風水大師楊筠松(名益,號救貧)先生,攜其門徒曾文訕、廖瑀、劉江東、黃妙應等人,選中這塊“寶地”僑居二十多年,他們授徒傳業,開創了中國南方風水文化之先河。楊筠松先生後被海內外堪輿界尊為祖師。三僚村的曾、廖兩姓村民,自他們的祖上曾文訕、廖瑀師事楊公之術後,歷朝國師輩出,(自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約出國師24位,明師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為欽天監博士者有36人),享譽海內外,故被後世贊之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

明朝時期

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三僚村自明初開始到清代中葉,出現了不少引以自豪的風水先生。如受明成祖朱棣召進京為皇帝陵墓選址的廖均卿,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兒已被後人稱之為“十三陵”,此之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為萬里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堪址的曾從政。曾從政因為長城擇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養在北京。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了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樞還鄉榮葬

代表人物

三僚村作為中國風水文化發祥地,中國風水學的楊、曾、廖、賴四大祖師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而賴布衣也是從三僚繼承衣缽。此外許多歷史名人如文天祥、海瑞也和三僚有密切聯繫,現將三僚主要歷史文化名人作一個簡介:
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救貧,是楊家第127世志能的第四子,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生於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時。他有兩個兒子名為:楊郎、楊影。楊救貧是宋朝大將軍楊六郎的曾祖父——節選自《貴州省天柱縣通鑑》。
楊救貧:名益,字叔茂、筠松,民間稱他為“救貧仙人”。唐代竇州人(即今廣東信宜),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步龍過虔州,隱居興國三僚村,著《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等風水經典著作,收徒授業,將中國宮庭御用的風水術散播民間,大行於世,為民造福,被人們尊稱為“救貧仙人”。贛州城址系楊救貧親自選定,唐天祐三年(公元九○六年),建城後從贛州返回三僚村途中,被人毒害,死在於都寒信峽藥口壩,享年六十七歲
楊救貧在三僚村定居期間,為興、於、寧、贛一帶的百姓堪定陰陽宅址,為人排憂解難,遍閱贛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時,先後收曾文辿、廖金精、劉江東等弟子,使原來長期禁錮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民間。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形勢派”或“贛派”。楊筠松被尊稱為中國風水學的開山祖師
曾文辿:字繼輿,號逸真,興國縣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原居于都縣曲洋,因為戰亂隱居於都黃檀寺讀書,偶遇楊公,唔談之後,為楊公學問傾倒,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成為楊公的首位衣缽弟子。楊公雲遊天下,無意在某地駐足,曾公卻要為子孫選擇一塊世居之地,把師傅引到了三僚村定居。曾公追隨楊公二十餘年,著有《陰陽問答》、《尋龍記》、《八分歌》等書傳世,後世尊其為“地仙”,列為中國風水學的第二祖師。楊公仙逝後,曾公隨後返回贛州,按師父遺言,說服盧光稠在贛州十字街頭開井,磨車灣安水臼,制煞盧王。曾公為防盧氏報復,攜弟子遠走他鄉,後隱居於萬載縣西山
廖瑀:字伯禹,號“金精山人”,原居寧都東山壩,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隨楊公遷居三僚,成為興國縣三僚村廖氏開基祖。著有《懷玉經》、《一盞燈》等書,後世尊為風水第三祖師
賴布衣:原名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人稱賴布衣。相傳為今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自幼入三僚村隨曾文辿學習風水術,曾文辿以女妻之。曾任國師,後受奸臣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以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廣州、英德、香港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著有《催官篇》一書傳世,後世尊為中國風水第四祖師
廖均卿:字兆保,號玉峰,廖瑀後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欲卜壽陵,久不得吉壤,永樂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禮部尚書趙珝引均卿至昌平,尋縣東黃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車駕即日臨視,封為天壽山,授均卿為欽天監靈台博士。自成祖起,以後諸帝除景帝外,均陵於天壽山系。明成祖賜給廖均卿一把扇子,親題御詩:
“江西一老叟,腹內藏星斗;
斷下金石鯉,果中神仙口;
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
賜爾一清風,任卿天下走。”
因廖均卿喜吃糯米飯,在三僚村廖氏稱之為“糯飯公”, 至今每年清明節後有一個糯飯公節祭祀他。其墓為其自己擇地所建,下山虎形,列為縣級文物保護舊址。著有《廖均卿行程記》一書行世
廖文政:廖均卿之孫,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庭舉行的一次全國風水術士的考試中,榮獲第一名脫穎而出, 奉詔遷造仁宗朱高熾墓——獻陵有功,先後授欽天監博士、欽天監員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等職。嘉靖18年,廖文政奉旨治理黃河,任治河欽差,駐鳳陽府,徵發安徽、河南民工三萬人,操勞三年,根治了二省水患,功成榮故故里,著《文政公實錄》一書行世
廖勝概: 廖文政從孫,字景庵,號菊泉。學識淵博, 嘉靖間,同祖文政奉詔遷造獻陵有功,授欽天監博士。返鄉後海內巨公多不遠千里來聘,成為一代名師,與時任興國縣令的海瑞過從甚密,有詩文往來
曾從政:曾文辿之後,號少潭,明永樂四年,奉旨欽取相造皇太后壽陵,並度京都形勢,敕授欽天監博士、進五品靈台郎,給假還鄉,御賜額匾文:“開口名師”。後再度奉詔入京,相度故宮與參與修復長城工程,故於任所,御賜“精明地理”,碑額金榜,遣太監護送靈柩還鄉,葬於三僚松籟橋
曾邦旻:字寅甫,號羅三,三僚村曾屋人。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年),詔入京,相造壽宮,授欽天監博士,九年功成,進階正七品。皇帝贈邦旻南歸聖旨匾文:“江西曾氏子,學識誰能比,腹隱青囊經,眼明雌右禮,呼山山即應,喝水水旋止,事成偉矣哉,功亦在乎耳,別無贈南歸,斯言作表記。”其墓為鯉魚形,位於三僚圩口魚形嵊
曾永章:號煥卿,奉詔赴北京昌平州相度皇陵,明景福已亥敕授欽天監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其侄曾國瑞隨同前往,敕授欽天監博士候用,後授欽天監漏刻博士,未任而卒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公元1236年生於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科舉狀元。文天祥與三僚村淵源甚深,曾為三僚廖氏家譜作序,相傳三僚廖氏楊公祠的簽文為其親書。文天祥起兵抗元時,曾回三僚村招兵,並在廖氏祠堂“無蚊祠”內留下親書墨跡
海瑞:字剛峰,明代海南瓊州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海瑞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至四十三年十月出任興國縣令。海瑞治興期間,與三僚風水國師廖景庵(號菊泉)過從甚密,結為方外之交。廖景庵刻印祖父相造皇陵經過的《文政公太實錄》一書時,海瑞親為廖文政像題寫了像贊。海瑞離興時,留下贈別廖菊泉詩曰:“此夜殷勤話知己,明朝帆影帶雲流”
紅軍時期,彭德懷曾經率紅三軍團在三僚村打過仗。1931年春,毛澤東親自起草過“赤化龍聚三都宣傳大綱”,籌劃紅軍解放三僚村的戰略戰術。朱德在第三次反“圍剿”期間,在三僚村內主持召開過民眾大會

當地小吃

三僚的風味食品就是豆腐和水酒。三僚豆腐宴是當地有名的小吃,很多人到了三僚必要品嘗一下,在一定範圍內(興國縣境內)有影響,其特點是鮮嫩有嚼頭。三僚街雖小,卻有四家豆腐店,而且不逢圩也有豆腐供應。三僚豆腐做法很多,可以上整桌的“豆腐宴”。主要品種有:
煎豆腐、水豆腐、釀豆腐、豆腐乳、豆腐花、豆腐渣、豆漿、臭豆腐等等
三僚村在當街時,有七家炸米果和賣水酒的小店,水酒是三僚村常見的飲料。三僚水酒酒味清淡,價格便宜,是一種可以推介的特色旅遊景點飲料,有燜豆腐、乳豆腐、油炸豆腐等,當今來到三僚不吃豆腐宴就不算到三僚

工藝品

三僚村生產的惟一一種工藝品,就是廖屋廖海堯家的手工製作的堪輿工具——羅盤。這戶羅盤生產者,採取訂單製作的方式,即根據購買者的要求,比如大小、盤面數據的層數、款式來生產,價格面議(大致按每層10元計算,比如盤面數據為24層,價格即240元),生產者僅一、二人,一個羅盤生產周期在三至五天左右,純手工製作。三僚手工羅盤,雖然與外地現代化生產的羅盤相比,顯得粗糙,但因為羅盤在三僚村有特殊的價值,故這種工藝品和生產工藝不容忽視
廖海堯是三僚廖氏三房第39世,羅盤製作技術由其父親廖唐耀傳給他後,他能夠不看資料,一天之內用蠅頭小楷,把盤面數據一氣寫完。廖海堯去世,他的技術傳給了兒子廖開祥

地圖

江西贛州興國三僚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