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絲鱭

七絲鱭

七絲鱭屬鯷科,鱭屬,一般體長18.2~32厘米,最大個體長達35厘米,以介形類、橈足類、等足類、端足類為食。肉味鮮美,通常鮮銷,也可製成鳳尾魚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七絲鱭
  • 拉丁學名:Coilia grayi
  • 別稱:青鱭、白鼻、鳳尾、馬齊
  • :動物界
  • :屬鯡行目
  • 鯷科
  • 鱭屬
  • 分布區域:福建,廣東等
  • 國外分布:菲律賓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繁殖,經濟價值,資源現狀,

基本信息

七絲鱭
英文名:Gray’slongtailanchovy,Seventhreadanchovy。
主要區別在於胸鰭上部有7根游離延長的鰭條。體背部青灰色,腹部和兩側銀白色,尾鰭黃色,邊緣呈黑色。個體長約15厘米左右,雌魚大於雄魚。七絲鱭已定居河口。福建閩江、九龍江、廣東韓江、珠江等河流的河口全年均有漁泛,以7-12月為多。4-7月為其產卵期。

形態特徵

背鰭3+9;臀鰭85~90;胸鰭7+11;腹鰭7;尾鰭22。縱列鱗58~65;橫列鱗9.鰓耙21+27~32。體延長,前部較寬,自臀鰭起向後減窄;背緣平直;腹緣淺弧形,有棱鱗15+24~26。頭較小。吻圓鈍;吻長略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近於吻端;眼間隔寬,中間略高。鼻孔每側兩個,在眼前緣。口裂稍傾斜,向後伸達眼的後下方;上頜骨延長,伸達胸鰭基部下方,上頜骨下緣有細鋸齒,翼骨有細齒。假鰓發達。鰓蓋條10。鰓耙長等於或稍短於眼徑。
體被薄圓鱗,易脫落;鱗片前緣圓凸,後緣整齊;胸鰭和腹鰭基部各有1枚寬大的腋鱗。
背鰭基部較短,在體前部1/4處;起點在腹鰭起點後下方,距吻端小於距尾鰭基;前方有1根小棘。臀鰭低而基長,與尾鰭相連。胸鰭下側位;上部有7根游離絲狀鰭條,其中最長鰭條伸達臀鰭基部上方。腹鰭起點在背鰭前小棘的下方,距胸鰭起點小於距臀鰭。尾鰭小。肛門在臀鰭前方。
體背青黃色,側腹銀白色。背鰭、胸鰭、腹鰭基部淡黃色,尾鰭末端微黑。

繁殖

七絲鱭性成熟個體體長,雌性在100~290mm之間,性成熟最小個體體長102mm,體重4.5g;雄性在90~220mm之間,性成熟最小個體體長為90mm,體重3g。七絲鱭性腺發育雄魚和雌魚基本相同,出現Ⅳ、Ⅵ期的時間在3~9月。親魚每年產卵2次:第一次產卵期為二~三月,至四月產卵完畢,以後親魚群體向外海轉移,至5月發現的幼魚體長已達約40~50mm,至秋季產卵魚群再次群集在河口處,於八~九月作第二次產卵。

經濟價值

短頜鱭、鳳鱭、七絲鱭的個體雖不及鱭大,但肉質與味道不相上下。它們產量很大,其經濟價值相同。特別是鳳鱭以其卵多而取勝。我國用鱭生產的五香烤子魚罐頭,在國際上久負盛名。這是取腹中飽含卵粒的雌魚,油炸調味,食之香脆,餘味無窮。
七絲鱭的營養成分與刀鱭相近,每100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0.9克,脂肪2.2克,糖類4.2克,鈣126毫克,磷226毫克,鐵1.4毫克;蛋白質中的精氨酸亮氨酸賴氨酸含量較高。其肉作為藥用,性味甘、平,具有補氣活血、瀉火解毒之功能;可用於治療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及瘡癤癰疽等症。

資源現狀

珠江口棘頭梅童魚、七絲鱭資源已初步得到恢復,現存資源量為8,000噸。影響其資源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為生長性捕撈過度,克服這一類型的捕撈過度,只要降低捕撈強度,讓較多的低齡魚生長到可捕體長後才捕撈,產量就能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