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眾

七眾

【七眾】 [出仁王護國經並翻譯名義] 七眾者:謂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

基本介紹

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也。
1、一比丘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謂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也,亦名苾芻,蓋苾芻。雪山香草有五義,以喻比丘五德。五義五德者:
一體性柔軟義,喻比丘折伏身語粗獷之德。
二引蔓旁布義,喻比丘度人不絕之德。
三馨香遠聞義,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
四能療疼痛義,喻比丘能斷煩惱之德。
五不背日光義,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也。
2、二比丘尼(亦名苾芻尼)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雲,尼得無量儀,故應次於比丘。又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後。
3、三沙彌梵語沙彌。又雲室利摩理洛迦,華言自息慈,謂止息世染之情,慈濟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時,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是名沙彌。
4、四沙彌尼梵語沙彌尼,又雲室利摩理迦,華言勤策女,謂精勤策進佛法功行故也。
5、五式凡摩那梵語式叉摩那,華言學法女。行事鈔雲,式叉尼具學三法。一學根本,二學六法,三學行法,是名學法女。
根本者,謂不殺,不盜,不,不妄語也。
六法者,不染心相觸,不資人四錢,不斷畜生命,不小妄語,不非時食,不飲酒也。
行法者,謂大尼之戒行也。
6、六優婆塞梵語優婆塞,華言清淨士。梵語舊雲鄔波索迦,華言近事男。謂其自行清淨,親近承事佛法也。
7、七優婆夷梵語優婆夷,華言清淨女。梵語舊雲鄔波斯迦,華言近事女。謂其自行清淨,親近承事佛法也。
佛教徒有七眾弟子,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這是根據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區別出來,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見的比較正規的稱謂。
比丘 又稱作苾芻,意譯為乞士、破惡、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含有三義: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民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嗔痴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所以稱為怖魔。
比丘尼 又稱作苾芻尼、備芻尼、比呼尼等,意譯為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尼,略稱尼或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依《大愛道比丘尼經》所載,比丘尼的出家,始於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許出家受戒。在我國,依《比丘尼傳》卷一所述,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尼僧淨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淨檢等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這是我國比丘尼的開始。在日本,司馬達等之女善信等人從高麗僧惠便出家,後至百濟受具足戒,是其濫觴。
沙彌 全稱室羅摩拏洛迦、室羅末尼羅,意譯為求寂、息慈、勤策,就是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指佛教僧團(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之出家男子。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為三種:(一)驅烏沙彌,年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有驅走曬穀場上烏鳥的能力。(二)應法沙彌,年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不久即可參與出家生活的沙彌。(三)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沙彌受持的戒律稱為勤策律儀,又稱為沙彌戒,總共有十戒,即:(一)不殺戒,(二)不盜戒,(三)不淫戒,(四)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六)離高廣大床戒,(七)離花鬘等戒,(八)離歌舞等戒, (九)離金寶物戒,(十)離非食時戒。另外,根據據《沙彌十戒法並威儀法》記載,沙彌日常須遵守十四事、七十二威儀。在佛教僧團中,首位沙彌為羅侯羅。至後世,對受持十戒之沙彌,稱為法同沙彌;剃髮而未持戒者,則稱形同沙彌。
沙彌尼 全稱室羅摩拏理迦,意譯為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與沙彌、式叉摩那合稱三小眾。其受持的十戒與沙彌相同。根據《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載,十八歲的未嫁女出家,受沙彌尼十戒,復受兩年式叉摩那階段,年滿二十才可以受比丘尼戒;如果是十歲的曾嫁少婦(印度婦女早婚),也應該受二年式叉摩那階段才可受比丘尼戒。這是為了防範不知有孕的婦人出家受戒而制,在此之前,可能無年齡之限制,沙彌尼唯受持十戒,其後直接受具足戒。
式叉摩那 又稱作式叉摩那尼、式叉摩尼,意譯為學戒女、正學女、學法女,指未受具足戒前學法中的尼眾。在受具足戒之前,在二年內,必須修學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學習一切比丘尼之戒行;同時,靠這二年的時間,用來驗知是否有妊,修行戒法磨練其性情,使習慣出家生活,以堅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殺、戒盜、戒大妄語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
優婆塞 又稱作烏波索迦、優波娑迦、伊蒲塞,意譯為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指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與優婆夷同為在家的信仰佛法者。依《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二記載,佛陀成道後,至差梨尼迦樹林結跏趺坐,來自北天竺的提謂、波利二商主以酪、蜜所和的飯食供養佛陀,從而受三自歸,這是為最初的優婆塞。另外,依據《優婆塞戒經》卷三記載,若受三歸併受持一戒者,稱為一分優婆塞;受持二戒者,稱為少分優婆塞;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稱為無分優婆塞;若受持三、四戒者,稱為多分優婆塞;受持五戒者,則稱滿分優婆塞。
優婆夷 又稱作優婆私訶、優婆斯、優波賜迦,譯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指親近三寶、受三歸、持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
對於佛教的七眾弟子,上面的稱謂是最正規的,但是還有一些稱謂,有時會經常使用。
沙門 音譯為室羅末拏、室摩那拏,這是西域方言的轉音,意譯勤勞、靜志、息心、息惡、勤息、修道,在印度為出家者之總稱,通於內、外二道,在我國則專門佛教的僧人。指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出家修道者。
和尚 又稱作和上、和社、烏社,音譯為鄔波馱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意譯為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後世沿用為弟子對師父的尊稱。但是,從語源上說,“和尚”是西域語之轉訛,如龜茲語 pwqjjhaw 等的誤轉;另外,印度古稱“吾師”為烏社,于闐等地則稱為和社、和闍(khosha),和尚一語即由此轉訛而來。鳩摩羅什譯此語為力生,指弟子依師而生道力。
據《大智度論》卷十三的記載,沙彌沙彌尼出家受戒法,應求二師,一為和上,一為阿闍梨;和上如父,阿闍梨如母。意指舍本生的父母而求出家的父母。在西藏佛教的四種階位中,以和尚為最上的第四位,其權力僅次於達賴喇嘛班禪喇嘛,住持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階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稱呼,後則轉為對高僧之尊稱。後來,世俗將所有男性出家人都稱為和尚,這是十分不恰當的。
尼姑 這是漢地對女性出家人的俗稱,“尼”為印度人為女性的稱呼,“姑”則是漢地對女性的稱呼。稱比丘尼或沙彌尼,聽起來不太恭敬,最好不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