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現代文藝期刊)

七月(現代文藝期刊)

七月,名詞,除了月份的含義外,還有文藝期刊名,電影作品名,音樂專輯名,詩詞歌賦名等,下面分別詳細介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月
  • 類別:現代文藝期刊
  • 編輯單位:七月社
  • 創刊時間:1937年9月11日
  • 主編人胡風
簡介,意義,主要內容,作者團隊,缺點,

簡介

現代文藝期刊。胡風主編,七月社編輯兼發行。它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國民黨統治區最早創辦的進步文藝刊物,先後出周刊、半月刊兩種。周刊於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創刊,至9月25日出版第3期後停刊。《七月》半月刊在同年10月16日創刊於武漢,篇幅增大,持續較久,第1期為“魯迅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輯”。至1938年7月16日,基本上按期出版3集共18期後,因戰火臨近武漢,中輟一年,於1939年7月轉至重慶繼續出版,由半月刊改為月刊。此後因條件困難,每期往往間隔兩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問世。1941年9月出版第7集1、2期合刊後,迫於“皖南事變”後日益險惡的形勢而停刊。前後4年,共出32期計30冊(其中27、28期與31、32期均為合刊)。

意義

由於《七月》適應民族抗戰需要,在“七‧七”事變後及時問世,所以影響較大。馮乃超於1938年初說,當時“除了《七月》和官辦的刊物以外,差不多沒有刊物了” (《七月》7期)。在半月刊創刊號的《代致辭》中,鮮明地提出了要繼承“五四”以來“中國的革命文學”的戰鬥傳統,在抗日戰爭中肩負起從“意識戰線”上提高“民眾的情緒和認識”的任務,希望為此作出“艱苦的工作和多方面的努力”。此後4年中刊物的編輯方針和創作傾向,都說明它始終努力在實現這個任務和目標,為民族革命戰爭作了可貴的貢獻。為了密切地配合民族抗日鬥爭,《七月》注意發表迅速反映現實的多種形式的作品,包括詩歌、報告文學、小說、散文、雜文、劇本、文藝專論、譯著、繪畫、木刻等。還曾於1938年 1月舉辦過“抗敵木刻畫展覽會”,以“提高抗敵情緒”。在這些文藝形式中,表現出最生動充沛的生命力,並且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重要成就的,首先是詩歌和報告文學作品。
宣傳圖片宣傳圖片

主要內容

《七月》從一開始就大力提倡以報告文學反映抗戰的現實,在一段時期內,這類作品所占篇幅最多。在《七月》上發表報告文學的代表作家有丘東平、S.M(阿壠)、曹白等。丘東平從1937年底到1938年初接連寫出《第七連》、《我們在那裡打了敗仗》、《我認識了這樣的敵人》等作品,及時而具體地展現了上海、江蘇一帶戰爭的畫幅。阿壠的《閘北打了起來》、《從攻擊到防禦》等篇什,也留下了淞滬戰爭的較為完整的文藝記錄。曹白的《這裡,生命也在呼吸》、《楊可中》等作品反映了難民收容所的情景,他的《富曼河的黃昏》則記敘了抗日游擊隊的活動。他們的作品和當時很多僅僅停留於反映表面的興奮和樂觀現象的作品不同,在歌頌士兵、民眾抗日鬥爭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描寫了一些國民黨及其軍隊領導的無能、苟安、營私等,表現出作者觀察和進入生活的深度。《七月》提供了抗日戰爭年代最早一批充滿血肉和感情的報告文學,同當時其他許多刊物以及大量作家的努力相一致,使報告文學這一文藝形式在抗戰前期得到新的蓬勃的發展。
詩歌創作始終是《七月》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大的領域。艾青《北方》詩集中的絕大多數作品和長詩《向太陽》,最早都在這裡發表,這兩本詩集,成為艾青本人、以至中國現代詩歌發展的新的高峰,田間的重要詩集《給戰鬥者》中最優秀的作品,也都先發表於《七月》,他正是從此時起,成為獨具風格的詩人。不少著名詩人,以及因艾青、田間等詩的影響所及而出現的一批青年作者,促成《七月》上的詩歌創作呈現日益豐富發展的面貌。詩人隊伍也不斷更替和壯大,較有影響的有魯藜、S.M、胡風、鄒荻帆、孫鈿、冀、彭燕郊、艾漠(賀敬之)、天藍、莊涌等。如同上述報告文學一樣,《七月》的詩歌創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在內容上,作者都面對著廣闊的社會現實、以至重大的戰爭題材,不局限於個人的生活圈子;他們的詩情大多與整個祖國、民族的命運相結合,較少停留於抒寫個人情懷。這些詩歌共同表現出向上的精神。在形式上,由於他們強調詩人必須參與鬥爭生活,從中感受詩意、創造形像,並主張內容與形式的一致,因此,他們反對固定的框式,而幾乎無例外地採用自由詩的形式。以艾青、田間為代表的這些詩人,以其新鮮的創作活力,與當時某些比較遠離生活、鬥爭,較注重於詞藻、格律等形式美的詩風形成明顯的對比,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們和同時代其他許多寫自由體詩的詩人一起,把中國自由詩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

作者團隊

《七月》從創刊起就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作者隊伍,除了上述外,還有如蕭軍蕭紅聶紺弩等;《七月》廣為發表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注意培養年輕的作者,在《七月》上發表過詩歌的共39人,十之七八是新人。這種情況,在日後胡風主編的《七月》叢書即《七月詩叢》、《七月文叢》、《七月新叢》,以及《希望》雜誌中,也都繼續存在著。
這個作者群,儘管他們之間還存在著不少差異,如生活經歷上,有的主要從事文藝工作,有的主要參加實際戰鬥;地區上,有的在國民黨統治區,有的在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及在藝術上表現出不同的創作個性,等等。但他們又一致地努力遵循革命現實主義的傳統,提倡作家深入現實鬥爭,在創作中努力表現出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的結合,“不應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應作淡漠的細描”,而要“用堅實的愛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動著的生活形像”(《七月》半月刊創刊號的《代致辭》)。這些主張和追求,使他們的創作,尤其是詩歌,具有上面提到的特點,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豐滿的藝術流派

缺點

《七月》也存在著時代的局限和本身的不足。在創作上,尤其是初期的一些作品中,呈現出因生活積累或思想深度不夠帶來的藝術上的粗糙和概念化;在理論上,如關於現實主義的理解等,引起過批評和討論。《七月》較早注意到其中一些問題,主要是創作上的問題,曾發表過不少論述,力求加以克服,提高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