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都下帖

七月都下帖

七月都下帖,是《秋月帖》和《都下帖》二帖合裝裱為一卷,為東晉王羲之行草書。《七月帖》經南宋高宗(1127-1162)內府收藏後,曾歸金章宗(1189-1208),此帖行筆流暢散逸,卻乏遒力。《都下帖》末行有幾字僅存其半,“仁”字以下二十七字裁割。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溫,蔡公為蔡謨,此帖作成於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時王羲之已辭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懷朝廷戎機。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書名:七月都下帖
  • 作者:王羲之
  • 類別:書法
  • 年代:東晉
  • 字型:行草書
  • 特點:行筆流暢散逸,卻乏遒力
  • 館藏: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特點,釋文,說明,作者,

簡介

七月都下帖, 唐代臨本。此貼因王羲之的《秋月帖》和《都下帖》(又名《桓公當陽帖》)合為一卷,故名。此帖為東晉王羲之書的行草書,6行,共50字,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經南宋高宗內府收藏後,曾歸金章宗時此帖在民間,清時又收入內府。
七月都下帖(局部)七月都下帖(局部)

特點

此帖當為王氏羸弱乏力之時所書,行筆略顯不暢,缺乏遒勁感。

釋文

《秋月帖》釋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而)(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釋文 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危(當為委)篤,又加(zhi )下,日數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疾更危篤,深可憂! 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說明

《七月帖》上有“紹興”朱文聯璽,及“明昌寶玩”,可知此帖經南宋高宗(1127-1162)內府收藏後,曾歸金章宗(1189-1208)。行筆流暢散逸,卻乏遒力。由帖文可知,羲之與來信問候者皆身體、心緒欠佳。《都下帖》末行有幾字僅存其半,參考《淳化閣帖》所刻,顯然是裁割“仁”字以下二十七字。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溫,蔡公為蔡謨,此帖作成於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時王羲之已辭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懷朝廷戎機。
七月都下帖七月都下帖

作者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王羲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