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

基本介紹

簡要介紹,總路線,區別,

簡要介紹

一化”就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方面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工業,使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使社會主義工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決定意義的領導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農民手工業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係的辨證統一。因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總路線。
一化三改

總路線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定了的奮鬥目標,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長期為之奮鬥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有步驟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工作之後,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規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個“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其實質和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工業化,而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就必須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按照總路線的要求,黨從1953年起,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任務是: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全民所有制,把以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際上就是農業的合作化。1953年,中共中央先後作出兩個關於農業合作化的決議,規定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國農村的合作化,就是在這兩個決議的指導下開始的。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個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中國農村在發展穩定的氣氛中完成了幾千年的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
毛澤東提出加速推進農業合作化毛澤東提出加速推進農業合作化
在推進農業合作化的同時,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黨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形式,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對手工業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了通過公私合營等多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同時將所有制的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已經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標誌。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正是依據這一形勢,宣布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並且據此對國內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確判斷,對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作出明確規定。
儘管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後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單一的問題。但是,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確是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事實已經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區別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簡稱為“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指的就是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著中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由私有變為公有,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PS:三大改造的進行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先後破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