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讓·雅克·盧梭的最後作品。裡面的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書中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讚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它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外文名稱: Les re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 作品別名:一個孤獨散步者的夢
  • 文學體裁:隨筆散文集
  • 作者:盧梭
  • 創作時間:1776-1778
內容簡介,作品章節,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里,盧梭對自己一生進行了反省, 記錄了自己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採集植物標本、與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並從中獲得慰藉的想法變化,盧梭的心理變化在文中一覽無遺。正如盧梭所說: “ 我所做的與蒙田做的是一樣, 只是目的完全相反, 他的《隨想錄》完全寫給別人看的, 而我的遐想錄則完全是寫給自己的。”

作品章節

漫步之一 審視自己的命運
漫步之二 對真幸福的思考
漫步之三 活到老學到老
漫步之四 什麼是真誠什麼是撒謊
漫步之五 寧靜與幸福的關係
漫步之六 對善良行為的思考
漫步之七 消遣與癖好
漫步之八 我對人生逆境的應對
漫步之九 我對幸福與善良的思考
漫步之十 我與華倫夫人的日子
譯後記

創作背景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盧梭臨終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他生命最後日子裡,在“再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的悲悽境況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寫下的散文。
盧梭的十篇遐想主要是和他顛沛流離飽受磨難的人生有關,而導致其孤獨人生的原因有以下兩個: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愛彌兒》被當局列為大逆不道的禁書;二是伏爾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拋棄親生子女的事實,要求對他處以極刑。為了在世人面前還自己一個清白,他寫了《懺悔錄》,但仍然遭到種種非議和侮辱。相比於雄辯的伏爾泰,盧梭是處於劣勢的,可是他在心底是從不懷疑自己的才能和稟賦的,在這樣反反覆覆的抗爭與放棄中,盧梭將期間曲曲折折的微妙心理記錄下來,寫成了《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里的十篇遐想。
盧梭借這十篇遐想, “繼續先前稱為`懺悔’的這一嚴肅而誠懇的自省”。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盧梭從 1776 年開始嘗試一種自足性質的寫作,這就是通常被看作《懺悔錄》續篇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可以說,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盧梭提供了另外一種生活,它專屬於像盧梭一樣的人,這種生活“通過從公民社會中退隱、亦即生活在其邊緣而得享至高無上的幸福。”《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像一個身心平靜的人在暢談自己的自由與幸福。通過“退隱”和“孤獨的遐思”,盧梭以及像他那樣的人獲得了自由。在第十個遐想尚未寫完的時候,盧梭悽然離世,《遐想》成為盧梭孤獨生命之旅的悽美絕唱。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的公認。
盧梭的《遐想》真實地記錄了他一路上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感,正是在對人生的回眸中,盧梭達到了對生命的新的感悟,超越了塵世的煩擾:“我習慣了心安為家,終於幾乎忘卻了所有的苦難,不再覺得痛了。就這樣我才親身體會到幸福的源泉就在我們自身,別人的所作所為又怎能真讓懂得追求幸福的人身處慘境呢。”對幸福真諦的頓悟,使晚年的盧梭不再將心力用於憤怒的還擊和徒勞的辯解,這個“被人類所驅逐的人”,在貧病交加的窮途末路上開始興致盎然地研究植物學,探索自然的奧秘,享受大自然的旖旎風光,將自己的愛心撒播給路人,在生命燭火即將熄滅的時刻體驗到了無比純淨的幸福。這種寧靜的幸福感使盧梭以往“雄渾澎湃的演講體文風,至此一變為綿密細膩、韻味悠遠的抒情風格”,“這部最後的《遐想》很像一隻老而憂鬱的夜鶯在森林的寂靜中唱出的美麗的歌曲。他在想著一生中不多的幸福歲月:這就是他被自然吞沒進去,與宇宙溶為一體的那些日子。”

藝術特色

獨語散文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標準的“獨語”散文。“獨語”散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意識流散文,是比意識流小說更為真實的創作主體的心靈檔案。為了將“無聲的心聲”化為有聲有形有色的心靈圖景,“獨語”散文通常綜合運用內心獨白、內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等意識流手法,有時也會單獨使用其中某種手法。“獨語”散文是孤獨者進行自我情感調節的一種文學治療工具,它能夠起到緩解意志與理性之間的衝突和張力,消除內心緊張焦慮,返歸寧靜和平心境的特殊心理治療功能。在盧梭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獨語”散文中,創作主體只與自我對話,“我”是傾訴者,“我”也是傾聽者,“我”是一個自足的世界,語境呈現內斂狀態,語言上具有封閉性和自我指涉性。“獨語”散文是孤獨者對以感情為鏈的意識流的展示。盧梭在“漫步之一”中寫道:“這些文字實際上只是某種不成形的遐想日記,大多是在談論有關我自己的問題,一個孤獨的沉思者總是考慮自己更多些。另外所有那些在我散步時閃過我腦海的怪念頭也將在這本日記里占有一席之地。我想到過什麼也就說些什麼,都是自然流露,少有那種前因後果的聯繫。”
以盧梭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為原型,可以看到,在中國現代散文創作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創作主體在孤獨的心境下,以自我心理調適為旨歸,以靈魂的自我觀照為內容,以內心獨白為主要話語方式的散文體式”,相對於“閒話”散文的汩汩滔滔,氣象萬千,處於邊緣地位的“獨語”散文則更像是孕育自作家心靈深處的蚌貝,它可能會被時代的大潮吞沒,但在潮退後卻會安靜地留在沙灘,帶給我們更多的回味,印證了叔本華所說,真正好的作品不一定在它誕生的時代獲得知音和榮譽,但卻具有永恆的藝術生命。
盧梭的“夢思”
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我們可以看到,“夢思”在盧梭那裡是一種富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思維方 式。“夢思”一詞自12 世紀開始在法語中出現後,它的意義和用法有過一系列的變化,到了盧梭那裡, 成為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它甚至被盧梭用來指稱自己一生最主要的精神活動、生命的基本狀態:“我的一生差不多只是個長長的夢思, 它被我每日的散步分隔成不同的篇章。”
在具體情況下, 盧梭對其“夢思”的描繪、解說又不盡相同。它有時是指一種向內心深處沉潛、漫無目標而自由放任的遐想, 這時具有邏輯性的思考成分相當少;有時則是圍繞某些具體的人生問題、社會問題而展開的想像, 它最初雖然也是散漫無拘的, 但最終卻和理論性的思維相結合, 並為後者提供活躍的動力。盧梭的夢思有一個強烈的特徵, 就是它通常需要在自然環境(包括鄉村)中展開, 藉助自然景物的觸發而逐漸活躍、不斷深入。甚至可以說,自然幾乎是他的夢思的不可缺少的條件。這不僅因為自然的優美景色宜於離群獨居之人沉入他的遐想, 而且, 在盧梭看來, 自然作為“本然”的、不受——至少是少受——人類文明影響的存在,它還蘊涵著深刻的宗教與道德意義。他的夢思也正是從詩意、宗教、道德等多個層面上重新發現了自然, 將自然與作為人類文明集中表現的城市生活相對照, 在歌頌前者的同時對後者加以嚴厲的批判。因而, 盧梭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集中和大量描寫自然風光、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的作家, 以此為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盧梭兼為文學家和思想家的人格特徵, 在他的夢思這一特別的思維方式中得到充分的完整的體現。恐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他才把自己的一生描述為“一個長長的夢思” 。

作品影響

名家點評

書中富有旋律美的文句, 使這本小書躋身於最優秀的法蘭西散文之林。——邁爾(德,作家)
“遐想”這種新的文學體裁——散文,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由他提倡的崇尚自然、情感的口號響徹了接下去的十九世紀。——鄒琰(譯者)

後世影響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引發了從1712到今天300多年對盧梭身份的爭論,而這爭論愈演愈烈,爭論幾乎都圍繞著如下問題展開:盧梭到底是確立政治基礎的立法者,還是游離於公民社會之外的漫步者。前一種身份主要源於《社會契約論》試圖為現代政治立法的意圖,而後一種身份主要源於《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所透露出來的“無所作為”。其實,不管是前一種身份,還是後一種姿態,都是盧梭思想的邏輯結果。從《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可以看出,作為啟蒙思想陣營中非常獨特的一位,盧梭接納了啟蒙哲學所確立的論證理路,並將這一論證理路發揮到極至,這一行動讓其窺見了啟蒙思想所賴以存在的現代自然法思想的不可能性。
對盧梭長篇獨語散文《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研究,一方面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現代散文創作獨尊“閒話”、冷落“獨語”格局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也為我們研究中國現代獨語散文的藝術特徵、生成方式提供了原型和價值標尺,有助於我們認識和把握中國現代獨語散文的產生與發展,使以往對魯迅的《野草》、何其芳的《畫夢錄》、蕭紅的《呼蘭河傳》等作品文體界定的混亂局面得以澄清。

作者簡介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盧梭盧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