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梵天寺木塔

《夢溪筆談》梵天寺木塔

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梵天寺木塔這一篇文章通過建造梵天寺木塔一事,描述了喻皓高超的建築技藝。

基本介紹

  • 書名:《夢溪筆談》梵天寺木塔
  • 又名:無
  • 作者沈括
  • 譯者:無
  • ISBN:無
原文,賞析,注釋,譯文,知識擴展,作者簡介,教材注釋,詞典詳解,

原文

梵天寺木塔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錢鏐的孫子)登之,患其塔動。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賞析

本則筆記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築技藝。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時,由於各層之間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動時,塔就會搖晃。喻皓用鐵釘釘實了各層木板,在各個方向上使其固定,構成了若干交叉的穩固平面,塔就不會再搖晃了。喻皓的構想是符合現代建築結構力學原理的。
在現存我國古塔建築中,山西應縣木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於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無損,堅固異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採用了類似於梵天寺木塔的結構,在它的每層都用梁、枋、斗拱組成平面網架,來加強它的穩固性。

注釋

【錢氏】指五代時吳越國君錢氏。錢鏐於公元895年建國,至其孫錢弘歸降宋朝。吳越國境包括今江蘇、浙江、福建部分地區。【兩浙】即兩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蘇東南部地區。【彌束】牽制,約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位。【胠篋】箱子。胠篋,音qū qiè。

譯文

錢氏割據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兩三層,錢氏帶人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匠師說:“沒有鋪瓦,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鋪上瓦,然而塔還是像原來一樣晃動。匠人無可奈何,暗中叫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贈送給她金釵首飾,詢問塔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每層鋪完了木板,便用鐵釘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匠師照喻皓說的辦法做,塔就穩定了。因為釘牢的木板上下緊緊約束,六個方位像箱子一樣相互連線,人走在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相護持,塔自然不能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練達。

知識擴展

作者簡介

沈括,歷史人物名,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像沈括像

教材注釋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5單元選入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二則,一篇為《以蟲治蟲》,一篇為《梵天寺木塔》。《梵天寺木塔》是一篇有關古代工程技術的短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全文共17個注釋,基本上精當簡練,唯有第14個對“胠篋”的注釋,我個人認為欠妥。它的原注是:從旁邊打開箱子。那么,“六幕相聯如胠篋”的解釋就應是:每層塔(由於釘板上下緊密約束,所以)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即六幕)相互關聯,如同從旁邊打開箱子一樣。顯然,這種解釋是很讓人費解的。

詞典詳解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077頁對“胠”的解釋有兩個義項:①名詞,腰以上腋以下的部位。②動詞,從旁邊打開,例:胠篋(指偷竊)。在該詞典1054頁對“篋”的解釋為:小箱子,例:藤篋,傾箱倒篋。《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中對“胠篋”一詞的解釋更為詳盡。該書1503頁“胠”字條是這樣寫的:“胠:①腋下脅上部分。《素問·咳論》:‘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②古戰陣右翼的名稱。《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胠,商子車御侯朝,恆跳為右。’杜預註:‘右翼曰胠。’③撬開。見‘胠篋’。④通‘胠’。攔擱。《荀子·榮辱》:[浮陽之魚]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胠篋:撬開箱篋。《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後亦用為盜竊的名稱。”
顯然,“胠篋”語出《莊子》,是從旁打開箱子或撬開箱子的意思,是“盜竊”、“偷盜”的代稱。那么沈括的這句“六幕相聯如胠篋”到底應作何解呢?結合上句“釘板上彌束”,所以塔身成功地達到“六幕相聯”的穩固性,而“如胠篋”在這裡是作為一個比喻,形象地說明“六幕相聯”的穩固程度的。因此,這句話應作為一個緊縮複句來理解,即“六幕相聯,(其固)如胠篋(之難)”,這裡“胠篋”應解釋為“撬開箱子”,整個句子應理解為“(每層塔的)上、下、前、後、左、右六面都相互關聯,(塔身非常穩固,要想撼動它)如同撬開一隻箱子(那樣地費勁兒)”。需要注意的是,課文中原注只是單純地從詞語本身去解釋,而沒有關注到詞語回歸到句子裡的意義。其實,這句話的解釋難點不在“胠篋”一詞,而在於是否看出它是一個省略了相關成分的緊縮複句。在古漢語中,緊縮複句這種語法現象是很常見的,如“成王敗寇”就是“成者為王侯,敗者為賊寇”的省略緊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