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歸》序

《不如歸》序

基本信息

【名稱】《不如歸》序

【年代】晚清

【作者】林紓

【體裁】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不如歸》序
  • 創作年代晚清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林紓
  • 語言:中文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不如歸》序
小說之足以動人者,無若男女之情。所為悲歡者,觀者亦幾隨之為悲歡。明知其為駕虛之談[1],顧其情況逼肖,既閱猶若斤斤於心,或引以為惜且憾者。余譯書近六十種,其最悲者,則《籲天錄》[2],又次則《茶花女》[3],又次則是書矣。其雲片岡中將,似有其人,即浪子亦確有其事。顧以為家庭之勸懲,其用意良也;且其中尚夾敘甲午戰事甚詳。余譯竟,若不勝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而質之海內君子者。
威海水師之熸[4],朝野之議,鹹咎將帥之不用命,遂致於此。固也,乃未知軍港形勢,首恃炮台為衛,而後港中之舟始得其禁止,不為敵人所襲。當渤海戰歸,即毀其一二舟,艦隊初未大損[5]。乃敵軍夜襲岸軍,而炮台之守者先潰。即用我山台之炮,下攻港中屯聚之舟。全軍陡出不意,然猶力支,以巨炮仰擊,自壞其已失之台,力為朝廷保有舟師,不為不力。尋敵人以魚雷冒死入港[6],碎其數舟。當時既無快船足以捕捉雷艇,又海軍應備之物,節節為部議抑勒[7],不聽備[8]。門戶既失,孤軍無據,其熸宜也。
或乃又謂渤海之戰,師船望敵而遁。是又讆言[9]。吾戚林少谷都督,戰死海上,人人見之。同時殉難者,不可指數。文襄、文肅所教育之人才[10],至是幾一空焉。余向欲著《甲午海軍覆盆錄》[11],未及竟其事。然海上之惡戰,吾歷歷知之。顧欲言,而人亦莫信焉。今得是書,則出日本名士之手筆。其言鎮、定二艦,當敵如鐵山[12];松島旗船,死者如積。大戰竟日,而吾二艦卒獲全,不毀於敵。此尚言其臨敵而逃乎?
吾國史家,好放言[13]。既勝敵矣,則必極言敵之醜敝畏葸[14];而吾軍之殺敵致果[15],凜若天人,用以為快。所云下馬草露布者[[16],吾又安知其露布中作何語耶?若文明之國則不然。以觀戰者多,防為所譏,措語不能不出於紀實。既紀實矣,則日本名士所云中國之二艦,如是能戰,則非決然遁逃可知矣。
果當時因大敗之後,收其敗余之殘卒,加以豢養,俾為新卒之導。又廣設水師將弁學校[17],以教育英雋之士。水師即未成軍,而後來之秀,固人人可為水師將弁者也。須知不經敗衄[18],亦不知軍中所以致敗之道;知其所以致敗而更革之,仍可自立於不敗。當時普、奧二國大將,皆累敗於拿破崙者。惟其累敗,亦習知拿破崙用兵之奧妙。避其所長,攻其所短,而拿破崙敗矣。果能為國,即敗亦復何傷。勾踐之於吳[19],漢高之於楚[20],非累敗而終收一勝之效耶?
方今朝議,爭雲立海軍矣。然未育人才,但議船炮,以不習戰之人,予以精炮堅船,又何為者!所願當事諸公,先培育人才,更積資為購船制炮之用,未為晚也。
紓年已老,報國無日,故日為叫旦之雞[21],冀吾同胞警醒。恆於小說序中攄其胸臆,非敢妄肆嗥吠,尚祈鑒我血誠[22]!
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十日閩縣林紓序於望瀛樓。

作品注釋

[1]駕虛之談:指藝術虛構。
[2]《籲天錄》:即《黑奴籲天錄》,美國斯陀夫人著,又名《湯姆叔叔的小屋》。林紓與魏易合作,1901年譯出。
[3]《茶花女》:即《巴黎茶花女遺事》,法國小仲馬作。林紓與王壽昌合作,1899年譯出。
[4]熸(jiān):火滅,引申為軍隊潰敗。威海水師之熸: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進攻威海衛、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渤海戰: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面,丁汝昌率軍艦十餘艘,突遇日本艦隊,雙方開戰。
[6]尋:不久。
[7]抑勒:阻撓,限制。部議:掌握財政的戶部的意見。
[8]不聽備:不任憑(其)裝備。
[9]讆(wèi)言:虛偽欺詐的言論。
[10]文襄:張之洞的諡號。文肅:沈葆楨的諡號。二人都是有名的洋務派官員。
[11]覆盆:比喻沉冤莫白。典出《抱朴子·辨問》。
[12]鎮定二艦:鎮遠、定遠二艦。當敵如鐵山:面對敵人,堅守如鐵山。
[13]放言:誇張其辭。
[14]畏葸(xǐ):畏懼,膽怯。
[15]殺敵致果:語出《左傳·宣公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後稱勇於殺敵、取得戰績為殺敵致果。[16]下馬草露布:戰爭一結束就寫戰報。
[17]弁(biàn):泛指武官。
[18]敗衄(nǜ):戰敗。
[19]“勾踐”句: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臥薪嘗膽,終於打敗夫差。
[20]“漢高”句:漢高祖劉邦屢次被楚項羽打敗,後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21]叫旦之雞:報曉的雞。
[22]鑒我血誠:明白我的一片赤誠。

作品簡析

這篇文章選自《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是作者林紓於1908年為所翻譯的日本小說《不如歸》而寫的序言。《不如歸》是日本近代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德富蘆花(德富健次郎的筆名)的小說。其中第十八章《鴨綠之戰》部分“夾敘甲午戰事甚詳”。林紓藉此來說明中國海軍在甲午戰役中曾經英勇作戰,批駁朝野關於海軍將帥“臨敵而逃”的議論;林紓還援引中外史實,指出戰敗後應該“知其所以致敗而更革之,仍可自立於不敗”,主張先培育人才,再積資購制船炮。
這篇序文抒發了一個“報國無日”的愛國者的滿腔“血誠”,如其所言“日為叫旦之雞,冀吾同胞警醒”。全文感情沉鬱、論理透徹,極具感染力。

作者簡介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1882年(光緒八年)中舉人,考進士不中,遂專力於古文。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曾任北京大學講席。早年曾參加資產階級改良活動。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他痛感“國勢頹弱”,以詩文宣傳愛國維新、富國強兵的思想,作有《閩中新樂府》五十首、《徐景顏傳》等。但辛亥革命後,文化思想轉為保守,竭力維護桐城古文的“意境義法”,反對白話文。他自1897年(光緒二年)起,與人合作,以文言文翻譯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等外國作品一百八十多種。對促進中外文學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林紓一生著述很多,有《畏廬文集》、《畏廬續集》、《畏廬三集》、《畏廬詩存》、《畏廬論文》等,商務印書館版。另有小說、筆記、傳奇、古文研究等著作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