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究”傳奇

分集劇情,第一集 憶往昔,第二集 走四方,第三集 回家路,第四集 盛世緣,播出信息,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憶往昔

本集從64歲的銀究董中豪的故事展開,講述雲南白族村落新華村銀質工藝打造的悠遠歷史,以及以銀匠為生的“銀究”們漂泊而充滿傳奇的人生。很多年代以來,新華村的手藝人為了養家餬口,只好背井離鄉,依靠傳承下來的手藝在他鄉的街頭巷尾以打制、加工銅銀製品為生。當地人把這樣的銀究生活稱為“走夷方”。在董中豪的記憶中,走夷方是他家幾代人一生的宿命。然而,為了生存,小錘依然在一代代銀究手中傳遞。董中豪本以為自己也和先輩一樣,這輩子就以做銀究為生了。而1982年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遇改變了他的從藝軌跡。隨著社會步履的節奏越來越快。新華村的後生們,面對外面的世界,銀究逐漸懂得了捕捉信息、開發市場,他們即將改變延續了千年的經營方式。

第二集 走四方

本集以雲南新華村中被授予了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的母炳林的故事展開,通過幾個奔走到四方的昔日銀究的經歷展現他們在時代變革中跌宕人生和雲南新華村特有的民俗風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大山之外,時代變革的氣息已經越來越濃厚,而新華村的生活,卻依然沿襲著千百年來的習俗。年輕的母炳林模糊地意識到,必須改變以往銀究們走村串寨的傳統經營方式,以定點製作取代以往的走村串寨。他選擇四川稻城紮根,並在那裡和藏族老師傅學習祖傳鎏金技藝,並結合白族特色創製了一系列的精妙手工藝品。而另一些銀究們則沿著昔日茶馬古道的路程一直到達青藏高原之巔,在拉薩展開了不一樣的銀究人生。走四方的路程在繼續,卻和先輩們的人生有了迥然的不同。

第三集 回家路

本集以民間手工藝大師寸發標的故事為主線,展現新華村的昔日銀究們如何踏上歸家的路程回家鄉創業的故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寸發標和很多新華村銀究一樣,選擇了蒙著神秘面紗的聖地拉薩,希望到那裡闖出些名堂。寸發標結合自己的傳統技藝,以布達拉宮為主題創作了精美絕倫的銅銀浮雕工藝品,並為西藏的寺廟塑過高達七八米的八大菩薩銅佛像。逐漸爐火純青的手藝為寸發標帶來了榮譽和名聲。然而,人在異鄉,一份來自千里之外家鄉的牽掛卻始終是寸發標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這時已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批雲南新華村銀究在西藏紮根,他們成為西藏製作金屬工藝品的主流隊伍。很多來到西藏拉薩的遊人,都要買回幾件精緻的手工藝品作為禮品或收藏,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這些雲南白族的工匠們製作而成。一個雲南來的記者偶然知道自己所買的工藝品都是由家鄉的匠人打造,於是找到寸發標。幾句簡單而意味深長的話撥動了寸發標的心弦,寸發標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然而,當時的新華村中,只有幾戶手工藝匠人開辦了家庭作坊。他們仍然以傳統的方式經營,還沒有自己研發產品再開拓市場的先例。寸發標能否不辜負村里人的期待,開拓出一條新的銀究之路?

第四集 盛世緣

新華村的旅遊開發讓曾經在外走村串寨的銀究們開始了與延續了世代的銀究生活全然不同的人生軌跡。銀器手工藝的製作卻始終是新華村發展的根基。寸發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證書。名聲逐漸大了,寸發標心中的責任感也越來越重。同時,民間手工藝製作如何抵禦工業化的批量生產,也是寸發標的兒子和女婿困惑的重點。要應對市場競爭就需要規模化生產,然而這樣又和傳統工藝精髄背道而馳。然而,他們還是堅持用小錘一下下敲制出精美的工藝品。而母炳林思索的也是民間手工藝傳承的問題。他想到了與高等院校的結合。今天,走進新華村,可以看到很多年輕學子,專程來到新華村中手工藝大師的作坊,學習精湛的手工藝製作。延續在新華村世世代代的人們心中的小錘敲出的韻律,正延續著新的故事。

播出信息

首播日期:2011年1月23日―26日《人文地理》時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