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受命之寶”玉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清受命之寶”玉璽
  • 外文名:The Qing Dynasty seal
  • 別名:傳位玉璽
  • 玉璽印文:大清受命之寶
  • 質地:白玉質
“大清受命之寶”玉璽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展出的清朝傳位玉璽—“大清受命之寶”,為清初諸帝使用,是乾隆欽定“盛京十寶”之一。
皇帝之印稱“寶”為清制,皇帝的印信稱為“御寶”。清朝在乾隆以前,御寶一般沒有規定確切的數目。乾隆初年,可稱為御寶之印璽已達29種39方之多。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對交泰殿所藏前代皇帝御寶重新考證排次,將其總數定為25方,詳細規定了各自的用途和使用範圍。這25方御寶包括:白玉質“大清受命之寶”、碧玉質“皇帝奉天之寶”、金質“大清嗣天子寶”、青玉質和栴檀木質“皇帝之寶”、白玉質“天子之寶”等等。在厘定25方御寶之後,剩下的14方御寶中,有4方作為一般寶璽收貯。其餘10方或屬於寶文重複,或屬於清初諸帝使用過,曾經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皇帝經過親自驗察,認為:“此十寶雖不同於現用諸寶,而未可與古玩並列”,便傳旨將十寶送盛京(今遼寧瀋陽)皇宮鳳凰樓中珍藏,這就是“盛京十寶”。這枚“大清受命之寶”玉璽,即為“盛京十寶” 之一, 此寶作“ 以章皇序”之用,即彰顯大清皇帝受命於天的正統身份。玉璽為碧玉質,璽文為滿文本字、漢文篆書,朱文,蹲龍紐,附系黃色綬帶及牙牌,牙牌兩面分別用滿漢文刻:“大清受命之寶匱”。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俄國出兵東北, 盛京告急。“盛京十寶”被送至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收藏。民國初年北平成立古物陳列所,奉天、熱河兩地的文物與“盛京十寶”一同被送至北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