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級輕型巡洋艦

“基洛夫”級輕型巡洋艦

“基洛夫”級排水量8450噸(Bis型為9040噸),艦長186.9米(Bis型為181.3米),艦寬17.5米(Bis型為16.3米),吃水6.1米(Bis型為5.74米);動力系統為兩台義大利生產的蒸汽輪機,總功率110000馬力(Bis型為97200馬力),雙軸雙槳推進;最高航速36.5節(Bis型為32節),續航力3900海里(Bis型為3900海里);水線裝甲帶厚度70毫米(Bis型為50毫米),甲板裝甲厚35毫米(Bis型為30毫米),炮塔裝甲厚90毫米(Bis型為80毫米),指揮塔裝甲厚100毫米(Bis型為100毫米);全艦編制578人(Bis型為67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洛夫”級輕型巡洋艦
  • 外文名:Kirov-class light cruiser
  • 艦長:186.9米
  • 艦寬:17.5米
  • 吃水:6.1米
  • 總功率:110000馬力
  • 全艦編制:578人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

發展沿革

現代化改裝前現代化改裝前
26型在設計上以義大利的輕巡洋艦“奧斯塔公爵”級為原型。
“基洛夫”級採用長首樓結構,首樓一直延伸到前煙囪末端;兩根巨大的向後傾斜的橢圓形煙囪位於艦體中部,且間隔很大,中間是一部艦載機的彈射器;艦橋共有三層,且相對低矮,駕駛室位於第三層2號主炮後,其後有一根大型的“A”字形四角主桅,上置一部測距儀。這根大型主桅是區別26型與26比斯型的最重要的特徵。緊隨後煙囪的還有一根細小的三角後桅。

技術特點

“基洛夫”級裝備三座三聯裝B-1-P型180毫米艦炮。該炮身管長57倍口徑,使用MK-3-180型炮塔,分別布置在艦首的A、B炮位和艦尾的Y炮位。該炮的炮管長10345毫米,炮塔重247.4噸,最大俯仰角40度。射速每分鐘6發,初射速每秒920米。最大射程約35千米,最大有效射程18~20千米,彈丸重量約100千克。
26型最初的副炮是六門單管56倍口徑的B-34型100毫米艦炮,集中安排在後煙囪兩側的武器平台上。B-34屬於手工操作的高平兩用炮,炮重15噸,射速每分鐘15發,射程16千米,射高6000米,初射速每秒850米,俯仰角80度,彈丸重13.5千克。防空武器包括艦橋頂部3門單管46倍口徑的21K型45毫米高炮和尾樓上層建築末端等處密集布置的5門單管67.5倍口徑70K型37毫米高炮。70K全炮重1.75噸,射速每分鐘160發,射程4千米,初速880米每秒,水平瞄速20度每秒,俯仰瞄速15度每秒,俯仰角-10至85度,旋轉角360度,彈丸重0.732千克。
26型的艦體中部雙煙囪之間布置一部飛機彈射器,艦上可攜帶兩架KOR-1型(別-2)小型水上飛機。和艦載機配套的是首樓末端兩舷的兩架吊車。
飛機彈射器的兩側是兩組並排式的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除了最初服役的一段時間外,魚雷發射管都是被拆除了的。26型艦尾還有兩根布雷軌,艦上共可攜帶60~96枚各式水雷(“伏羅希洛夫”號可攜帶196枚)。
26型主桅頂部裝備一部B-20型測距儀,主要為180毫米艦炮提供服務,它有三根觀測筒。B-20在艦上共有兩部,另一部在二號煙囪後面的平台上。在四角主桅與前煙囪之間的上層建築第三層頂部,沿兩邊分別布置有兩部為B-34型100毫米副炮提供目標指示的SPN-100型火炮指揮儀。
衛國戰爭爆發後,“基洛夫”號在1941年拆除了飛機彈射器,取消了艦載飛機,在原地方加裝了100毫米炮,使100毫米炮的數量達到8門。1943年,“基洛夫”號又用37毫米的70K換掉了所有45毫米的21K,並且又再添兩門,使70K的總數達到10門。與此同時,新增的還有六挺12.7毫米機槍,艦尾裝兩套英國援助的四聯裝“維克斯”速射機槍,艦橋頂部兩側裝的是四挺單管DSHK高射機槍。
同年,“伏羅希洛夫”號也進行了改進,高炮全部更換為10門70K,與“基洛夫”號安裝地方不同。機槍配備比“基洛夫”號多兩挺,大概位置應該是在前主炮前面的空甲板上。
二戰結束後不久,上述臨時加裝的機槍和原來的高炮都被撤掉。頂替工作的是9座V-11型雙聯裝37毫米高炮。V-11型的安裝位置分別是艦橋頂兩座,主桅側兩舷兩座和尾樓甲板室末端三座。
戰後,“基洛夫”號主桅頂的B-20型測距儀不再高高在上,其後新立了一根小桅,小桅頂出現了一部“高篩”對空搜尋雷達,其天線採用倒圓角形水平網狀拋物面結構,喇叭饋源置於反射體的前面,最大作用距離370千米,對中空飛機的有效作用距離46千米,對水面艦艇的有效作用距離38千米。
後桅的變化是一根加粗了的三角桅從原來的二號煙囪後移到了前面,在桅桿中上部的前支平台上出現了一部“發網”中程對空搜尋雷達。其天線採用垂直柵格拋物面反射體,反射體的上邊和兩側均為平直形;下懸式喇叭饋源裝在由下緣深處的桁樑上,由四根斜桿支撐,天線背後有兩塊平衡翼片。
艦上兩部吊車的原位置被兩套SPN-500(“圓頂”)型火炮指揮儀占據。此指揮儀替代了SPN-100的作用。“圓頂”在本艦上的唯一工作就是控制100毫米艦炮。
二號艦“伏羅希洛夫”號在上世紀50年代變為試驗艦,編號OS-24。艦上原裝備的所有火炮都被拆除;艦橋經過重新設計,形成一個巨大的四面垂直的方形上層建築;在艦橋的前支平台上,裝有一套由火炬設計局和牛郎星系統設計局共同研製的M-11“烈風”全天候中遠程區域艦空飛彈系統。“烈風”系統使用的發射裝置是B-187型雙聯裝兩用發射架,既能發射系統配套的V-611(SA-N-3“高腳杯”)艦空飛彈,也能兼容發射SS-N-14反潛飛彈。OS-24的雙桅形狀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原來的桅桿換成了兩架大型的四角格子桅,其中前桅頂還設定有與“前燈”配套使用的MR-310“安加拉河”(“頭網C”)遠程對空搜尋雷達。
正在改裝為試驗艦的Bis型正在改裝為試驗艦的Bis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