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粒子

β粒子

β粒子(英語:Beta particle),又譯貝塔粒子或貝他粒子即是指當放射性物質發生β衰變,β衰變就是原子核自發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獲一個軌道電子而發生的轉變。放出電子的衰變過程稱為β衰變;放出正電子的衰變過程稱為β+衰變;原子核從核外電子殼層中俘獲一個軌道電子的衰變過程稱為軌道電子俘獲,俘獲K層電子叫K俘獲,俘獲L層的叫L俘獲,其餘類推。通常,K俘獲的幾率量大。在 β衰變中,原子核的質量數不變,只是電荷數改變了一個單位。所釋出的高能量電子,其速度可達至光速的90%(為每秒269813.2122千米)。(這其中,關於是光速的90%還是99%,還沒有確切的數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β粒子
  • 外文名:Beta particle
  • 別稱:貝塔粒子或貝他粒子
  • 性質:高速電子
簡介,β粒子的衰變,

簡介

β粒子是高速的電子,由於帶負電荷,會受電磁場影響。它的體積比α粒子細得多,穿透能力則比α粒子強,需要一塊幾毫米厚的鋁片才可以阻擋它。很多放射性物質都會在衰變時放出β粒子。
β粒子為組成β射線的基本粒子,帶有電子流或正電子流。其質量極小,僅為α粒子的1/8000。

β粒子的衰變

在β衰變過程當中,放射性原子核通過發射電子和中微子轉變為另一種核,產物中的電子就被稱為β粒子。在正β衰變中,原子核內一個質子轉變為一個中子,同時釋放一個正電子,在“負β衰變”中,原子核內一個中子轉變為一個質子,同時釋放一個電子,即β粒子。
β粒子β粒子
β粒子衰變後,會產生質子、電子、中微子反中微子也是β衰變的副產品),放射性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時會出現β衰變的現象。例如,太陽核心的氫核聚變就會引發β衰變,生成中微子,並將中微子投射向宇宙中,現在有人提出的“中微子導致地核融化”一說的中微子就是來自太陽的β衰變。
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為了解釋中子在衰變成質子和電子(β衰變)時,能量出現虧損的問題,提出了一個猜想,認為是一種不可探測的中性粒子帶走了能量。這種粒子隨後被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叫做“中微子”,以區別於中子。費米利用泡利的這個猜想成功地建立了β衰變理論,於是中微子很快被廣泛接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