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飛行炸彈

v-1飛行炸彈

V-1飛彈是德國以V字頭命名的、意為“復仇武器”系列的第一個型號。由於其脈衝噴氣發動機發出獨特的嗡嗡聲,又被叫做“嗡嗡炸彈”。可看做其為早期的巡航飛彈(並非最早的巡航飛彈,一般認為美國與1916年開始研製的“科特林飛蟲”為巡航飛彈的先驅,“休伊特斯佩里自動飛機”為巡航飛彈的前身,另,英國於1920年研製的“喉”式巡航飛彈與“科特林飛蟲”原理類似,而最早的噴氣動力巡航飛彈可以追溯到蘇聯在1933年開始研究的06/1型飛航火箭,於1934年5月首飛,同年9月,蘇聯立項06/2、06/3、06/4三種後續型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v-1飛行炸彈
  • 外文名:V-1 flying bomb
  • 代指:復仇武器
  • 開始研究時間:1935年
  • 研究地點波羅的海的烏采頓島
誕生過程,概況,簡介,綜合戰績,總結,

誕生過程

德國人對火箭技術的研究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
從1935年起,希特勒為了重整軍備下 令加快對這一技術的發展步伐,於是在波羅的海的烏采頓島上修建了佩內明德試驗場。該試 驗場不但是現代火箭及其武器的發源地同時也是“飛行炸彈”——V-1這一世界上最早的 實用型巡航飛彈(也稱飛航式飛彈)的誕生地。 早在1928年,德國人保羅·施米特就開始研究衝壓式噴氣發動機。當然那時候的衝壓 發動機的技術水平很低,不僅壽命短,而且振動大,在飛機上是無法使用的。到了1934 年,施米特和G.馬德林一起提出了用這種發動機作“飛行炸彈”的方案,而且於1939年做 出了樣機,只因當時達不到空軍的要求(如射程達到80公里以上),加上精度和成本等原因,而未引起重視,被擱置一邊。
二戰爆發後,德軍曾占領了法國,但在不列顛戰役中遭到了英軍的頑強抵抗。為了報復,德國空軍又想起了施米特和馬德林的“飛行炸彈”。1942年6月,由德空軍工程師勃列埃領導,在佩內明德開始進行V-1飛彈的研製工作。最早稱弗賽勒Fi103或FZG76飛彈,後來又稱“嗡嗡”彈(因為在飛行中有“嗡嗡”之聲),最後命名為V-1飛彈。 1942年12月24日,V-1飛彈的原型彈首次成功地進行了飛行試驗,並計畫於一年後投入使用,但是此計畫被在德國兵工廠服勞役的法國人所發現,他們設法將這一情報報告了盟軍。盟軍經過對佩內明德試驗場進行空中偵察,並拍了照片後,確認德軍在研製遠程秘密武器。然後派轟炸機對試驗場進行了轟炸。盟軍的轟炸,主要在佩內明德東部,使V-2彈道飛彈基地受到破壞,同時也影響到西部的V-1研製計畫,使其首次發射試驗和使用時間 推遲。直到1944年2月15日V-1才進行第一次發射試驗,3月份便匆匆決定大批量投產。從此,人類最早的實用型巡航飛彈問世,並作為德國法西斯垂死掙扎的殺手鐧,曾大量用於對西歐戰場的作戰。作為一種初出茅廬的新型武器,雖然在技術上還不成熟,命中精度 和殺傷力不高,且遭到了盟軍飛機和地面火力的有效攔截,但還是給英國造成了重大破壞和傷亡。
v-1飛行炸彈

概況

簡介

V-1飛彈的彈體呈紡錘形,前面的主翼和尾翼均為矩形平直翼。彈身最大直徑0.82 米,彈翼翼展5.3米,彈長7.9米。從外表上來看,V-1飛彈與普通飛機相似,只是在垂 尾上部裝了一個筒狀發動機短艙,前端與機身相連。短艙內裝一台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可產 生300公斤推力。飛彈的發射重量2180公斤,發射速度24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644公里/小時,射程240公里,最大射程可達到280公里。飛彈的前端裝有記錄射程用的空氣驅動螺旋槳(射程計數器),戰鬥部裝有引信和850公斤高能炸藥,彈體內有羅盤、燃料箱、壓縮空氣瓶、蓄電池陀螺儀等裝置。主翼和尾翼後 緣均有可操縱面,分別為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升降舵下還有阻流板。 V-1飛彈發射後,由自動駕駛裝置控制按預定航向飛行,根據射程計數裝置的計算, 當飛彈將到達目標上空時,阻流板打開,飛彈減速俯衝奔向目標,直到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這就是V-1飛彈發射的大致過程。
V-1炸彈V-1炸彈

綜合戰績

V-1的生產基地在德國東部的諾德豪森,主要由大眾公司負責,在整個二戰中估計制 造了20000至30000枚飛彈,其中包括最後一部分沒有出廠的飛彈在內。 大規模投入使用——最早的飛彈戰。V-1投產後,德軍便開始加緊修建飛彈發射陣地,多數飛彈陣地集中在距法國海岸16 至56公里的一帶。 V-1飛彈的發射部隊是1943年夏開始訓練的,該部隊稱第155高炮團,共64個發射 小分隊。原計畫在當年底就開始向英國發起攻擊的,實際上推遲了將近半年。主要原因是V -1飛彈雖然投產並準備使用,但仍然存在技術、質量和裝備跟不上等問題,加上盟軍的轟 炸和破壞,使德軍的作戰計畫難以實施。直到1944年6月13日夜裡德軍V-1飛彈發射部隊(第155高炮團)才發動了兩次小齊射。第一波次發射9枚飛彈,一枚也沒有打到英國。第二波次發射10枚飛彈,其中有5枚發射後不久就墜毀了,有1枚失蹤,不知打到那裡去 了,剩下4枚打到了英國南部的潘斯·卡門地區,有一枚擊中了伯斯諾·格林的住房,造成 6人傷亡。 經過一天的調整和重新裝備之後,從6月15日晚10時30分又開始對英國發射V-1導 彈,在24小時內先後向倫敦發射了244枚,向南安普敦發射了50枚。後來發射V-1飛彈 的總數量越來越多,到6月18日為第500枚,21日為第1000枚,29日為第2000枚,7月 22日為第5000枚…… 從1944年6月13日到9月4日,德軍向英國東南部地區共發射了8600多枚V-1導 彈,其中射向倫敦的約5000枚,但真正打到倫敦的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數飛彈造成的傷亡不大,只有少數飛彈打到了人口密集區才造成較嚴重傷亡和損失。特別是1944年6月8日 上午11時20分,距白金漢宮僅四百米的皇家近衛隊教堂被擊中,共有121名參加禮拜者被 炸死。這是德軍使用V-1飛彈作戰,首次給對方造成重大傷亡,對倫敦市民造成巨大恐 慌,有80至150萬人被迫疏散。對美國政府也震動很大,6月18日艾森豪要求盟軍把對付V-1飛彈襲擊放在僅次於地面戰爭的優先位置。有軍事家經估算後認為,若能使V-1飛彈的平均彈著點偏離9.6公里的話,每月就可減小12000人的傷亡。根據專家的建議,英國軍方立即採取行動,通過特工人員(其中有被 捕的德國特工人員)向德軍提供“飛彈飛過了目標”的假情報,誘使其調整射程。這一招果然奏效,直到1944年07月21日,德軍向倫敦發射的V-1飛彈,其平均彈著點基本上保持 在泰晤士河以南,倫敦塔以南約72公里處。此後到10月份,其平均彈著點均在倫敦塔 偏東南的6.4公里左右,從而減小了V-1飛彈對倫敦市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德軍之所以調 整飛彈的射程,恐怕與它們當時缺少偵察機對所獲得的情報進行核實有關。9月1日以後, 德軍第155高炮團的飛彈發射陣地遭到盟軍的攻擊,而被迫撤退。 從1944年9月4日起,德軍將攻擊重點轉向歐洲大陸其他盟軍目標。到1945年3月 30日為止,共發射V-1飛彈近12000枚,其中向荷蘭的安特衛普港發射約4900枚,向比 利時的列日發射約3000枚,人員傷亡數以萬計。 V-1飛彈從地面發射,由於其陣地經常遭到盟軍飛機轟炸和破壞,於是德軍開始改進 發射方式,改用轟炸機攜帶從空中發射。起初一架轟炸機只能帶一枚V-1飛彈,在90米高 度,以每小時257至273公里的速度飛向英國,在距海岸97公里轟炸機爬升到1000多米高 度時,飛彈點火後從空中發射。轟炸機執行任務時,一般要有He-111戰鬥機為其護航。到 1944年9月5日,德軍先後從空中向英國境內發射了約400枚V-1飛彈。德軍撤離法國 後,直到戰爭結束時,德國對英國有威脅的攻擊主要也是空中發射飛彈。 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從空中發射V-1飛彈,即使未被攔截,其命中精度也很低。在 1944年7至9月,空射V-1飛彈的彈著點偏差在13公里到39公里範圍內。12月24日, 德軍從空中向曼徹斯特發射了50枚V-1飛彈,僅有一枚打到了城內。1945年1月14日, 德軍最後一次從空中向英國發射了1200枚V-1飛彈,其中只有66枚打到了倫敦,其餘均 被英國飛機和地面火力所擊落,還打掉了77架德國飛彈載機。 到了1945年3月,出現了V-1飛彈遠程型。這種型別的飛彈與原型的V-1相比,主要是採用了其重量比金屬彈翼輕了22.7公斤的木製彈翼,並減輕了彈頭,使其射程增加到 354公里。3月3日至29日,德軍從荷蘭向英國發射了275枚這種飛彈,結果只有13枚到 了倫敦,而且大多數沒有造成多大傷亡。只有3月8日,有一枚飛彈歪打正著,擊中了倫敦市的史密斯菲爾德市場,造成傷亡233人。1945年3月28日,最後一枚V-1飛彈落到了 倫敦市的切爾斯哈托街,從此V-1飛彈再也沒有在倫敦上空出現。為了垂死掙扎,最後德軍還用V-1改裝了150枚“人彈”(有人駕駛的自殺炸彈)稱為Fi103/R3,交部隊後稱為V-4,但還未用上戰爭就結束了。建立三道防線——最早的反飛彈戰V-1飛彈研製出來後,德國法西斯如獲至寶,匆匆進行大量生產,並立即投入使用,以作為他們垂死掙扎的殺手鐧。實際上這一新式武器並沒有挽救得了法西斯必然滅亡的命運,這其中有早期巡航飛彈技術性能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盟軍的頑強抵抗。從V-1飛彈研製開始,盟軍根據法國勞工和空中偵察所獲得的情報,先後對其試驗場(佩內明德)和修建中的發射基地進行了轟炸破壞,使其發射試驗和使用推遲。V-1飛彈投入使用後,盟軍組織了多道防線進行攔截,從而演繹出一場早期的反飛彈戰。在對付V-1飛彈的作戰中,盟軍採用的第一道防線是戰鬥機。當時盟軍可參戰的飛機主要是“噴火”ⅩⅣ、“颶風”Ⅴ、“野馬”Ⅲ和“蚊”式等活塞式戰鬥機。要用這些飛機來攔截V-1飛彈,首先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它們的飛行速度,為此拆掉了飛機上的所有裝甲,後視鏡,甚至刮掉表面油漆,進一步磨光蒙皮,而且更換了燃料,使用汽油。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可使飛機的時速提高21至48公里。1944年7月27日,剛剛問世的盟軍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流星”也披掛上陣,參與與V-1作戰的行列,並在8月4日首開記錄,擊落了第一枚飛彈。對時速可達到547至644公里的V-1飛彈,要想攔截它,允許戰鬥機的攔截時間只有六分鐘左右。同時由於V-1飛彈體積小,當它從600至900米的高度進入時,一般是難以發現的,幸虧有地面雷達配合。剛開始時,盟軍的戰鬥機採用常規的尾追戰術,讓V-1飛彈超過飛機,然後飛機跟上去對飛彈進行攻擊。很快發現這種戰術效果不佳,無論飛彈被擊中與否,其發動機尾流或飛彈爆炸都會嚴重影響攻擊飛機的安全。僅頭六周內,盟軍就有37架飛機受傷,五架飛機墜毀。後來飛行員們才找到對付V-1的辦法即反過來用戰鬥機的尾流影響飛彈,使飛彈失去平衡,或者乾脆用自己飛機的機翼來挑翻飛彈。6月23日一架“噴火”戰鬥機首次挑翻了一枚V-1。4天后一架“颶風”飛機又用自己的尾流掀翻了一枚飛彈。1944年7月12日盟軍參與作戰的飛機增加到22箇中隊,包括13個單發戰鬥機中隊,九個雙發戰鬥機中隊。到7月13日為止,所擊落的1192枚飛彈,其中有883枚歸功於盟軍的戰鬥機。到八月中旬,創造最好成績的是裝備“颶風”戰鬥機的第3中隊,共擊落V-1飛彈257枚;其次是裝備“噴火”戰鬥機的第91中隊擊落185枚;以及裝備“蚊”式戰鬥機的第96中隊,擊落174枚。飛行員個人創造的最好成績是J.伯瑞(中隊長),共擊落V-1飛彈61枚,另有34名飛行員擊落10枚以上。第二道防線是高射炮。盟軍在英國開始只裝備了192門重型炮和200門輕型炮,到1944年6月底,就增加到376門重型炮、594門輕型炮和362個火箭發射器。剛開始,英軍的高炮防線離倫敦市區並沒有多遠,即使經攔截後受損的飛彈也可能落入市區。加上為了防止德軍的襲擊,英國的雷達多部署在低洼處,使雷達的覆蓋面積和有效探測距離減小。此外還存在高炮和飛機間的相互制約,追擊飛彈的飛機很容易進入高炮陣地上空而造成誤傷。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英軍曾下令按天氣分工:好天氣時攔截V-1的任務由戰鬥機負責;壞天氣時由地面高炮負責。這樣做雖然不會產生誤傷,但等於少了一道防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國防空兵司令希爾上將提出劃分高炮和飛機的責任區和分界線,飛機在追擊V-1飛彈時,只到分界線為止,不準進入高炮責任區。同時,將高炮和雷達一起外移(向海岸方向),以避免被擊中的飛彈或殘骸落入倫敦市區。這次調整共牽涉到了23000人,約60000 噸彈藥和裝備的轉移,到7月19日就全部到位,前後只用了不到1周的時間。新防線建立後,除重型炮增加到592門外,還增加了892門40毫米炮、504門20毫米炮和254個火箭發射器,以及美國提供的165套SCR584雷達、9號和10號高射炮瞄準器等。經過這些改進後,用高射炮攔截V-1飛彈的成功率,從以前的21.5%上升到53.9%。取得最好戰績的一次是1944年8月27至28日,共有97枚V-1飛彈進入高炮防線,其中有90枚被成功攔截,最後只有4枚飛彈落入倫敦市內。第三道防線是用氣球攔阻,這也是盟軍在反飛彈作戰中最原始最簡單的一招。在數量上,開始只用了500個氣球,到8月中旬增加到2000多個。用氣球攔截飛彈主要是利用氣球間的繩網,當V-1撞上之後自然是自投羅網。為了儘快使被撞飛彈減速,從6月21日以後又在氣球後加裝了阻力傘飛彈衝到氣球網上後阻力傘會立即打開,以增大阻力使其迅速減速。事實上氣球攔阻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主要是天氣不好時氣球攔阻網難以保持同時因氫氣供不應求,大約有1/5的時間氣球升不了空。後來德軍還採用了反攔阻的措施,即在彈翼前安裝切割裝置。在整個戰役中,盟軍共損失氣球630個,被攔掉的V-1飛彈只占全部被擊落飛彈的4.4%至7.8%。據統計,英國在對V-1飛彈的作戰中,共發現來襲飛彈7488枚,擊落3957枚,其中戰鬥機擊落1846枚、高炮擊落1878枚、氣球欄阻231枚。德軍將攻擊目標轉向歐洲大陸以後,盟軍的防禦重點也隨之轉移。在這裡,盟軍共部署 了18000人;208門90毫米高炮、128門94毫米高炮和188門40毫米高炮;先部署了280個氣球,後來又增加到1400個。但是沒有動用戰鬥機,也就是說減少了一道防線。儘管如此,其防禦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1944年10月24日至1945年3月底,德軍向荷蘭安特衛普港發射V-1飛彈2759枚,被盟軍擊落和攔阻了1766枚,加上飛彈自身發射失敗的,僅有211枚漏網。以上介紹的是V-1飛彈的研製和使用以及盟軍所採取的防禦措施。回過頭來看,V-1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巡航飛彈,在技術上應該說是一個成就,但是正因為是“最早的”因此也存在不成熟,加上倉促投產,在質量和效果上都不是很理想。德軍儘管掌握了一種新式武器,但在總的兵力和武器數量上已無法與盟軍抗衡,所以V-1對於納粹德國來說其實際戰略意義並不大。也許將其資源用於更緊迫的噴氣式飛機、雷達設備、近炸引信或對空火箭等武器裝備上可能會更具有軍事意義。因此有人說“德國偏愛火箭,而不是雷達”。當然,V-1飛彈的使用也使盟軍付出了可觀的代價。據估算,V-1飛彈的製造和使用成本比盟國蒙受的損失和為防禦而付出的代價低得多。以發射8000枚飛彈計,如果V-1的製造和使用成本為1,那么盟軍的代價則是3.8,其中物質生產損失1.46、轟炸發射基地的代價1.88、戰鬥機攔擊成本0.3、地面防禦代價0.16;在歐洲大陸戰場,盟軍為防禦V-1飛彈所付出的代價則是3.0。儘管如此,德國法西斯仍然挽救不了它滅亡的命運這並非是經濟和技術上的原因。

總結

總之,單純就一種新型武器而言,V-1的優點是明顯的:第一是成本低,能大量使用,不受天氣和時間限制;第二是速度快,接近高度低,難以發現和攔截;第三是易損部件 少,不易被擊落,即使被擊中自身也沒有人員傷亡。尤為重要的是,V-1的出現標誌著一 種全新武器的誕生,戰後美蘇等國根據所蒐集的資料,在V-1飛彈的基礎上開始了巡航飛彈的研製和競爭,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如今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武器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