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ersch手術

thiersch手術是用於直腸脫垂的手術治療方案。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thiersch手術

別名

提爾施手術;提爾施氏手術;肛門圈縮小術

分類

普通外科/肛管、直腸手術/直腸脫垂的手術

ICD編碼

49.7201

概述

1891年Thiersch介紹用銀絲放入肛門周圍皮下組織內,使鬆弛的括約肌縮緊,治療直腸脫垂,以後Turell簡化此手術。本法優點是手術簡單,損傷小,可在局麻下進行,但這只是一種姑息性手術,且有一定的併發症,因此套用者不多。近來有人提出用矽橡膠或尼龍網帶,因有一定的彈性,能擴張及收縮,有利於防止大便失禁及直腸脫垂。

適應症

thiersch手術適用於:
1.肛門收縮無力或肛門已呈鬆弛的直腸脫垂。
2.老年和身體衰弱的直腸脫垂。
3.常與其他治療脫垂方法相輔套用。

術前準備

根據手術要求,準備好30號銀絲,滌綸或矽橡膠網帶。

麻醉和體位

骶管麻醉或局麻。俯臥位或截石位。

手術步驟

1.在前正中位距肛緣1~2cm做3cm長弧形切口,切開皮下筋膜。
2.用彎血管鉗,圍繞肛管鈍性分離至會陰淺、深肌。
3.左示指插入直腸,右示指繼續鈍性分離至盆底(男性在前列腺下緣,女性在子宮頸下緣)時,右示指從肛管左右兩側向後分離,各做一隧道。
4.換左手手套,在尾骨與肛緣之間做一2cm長縱切口,用彎血管鉗鈍性分離外括約肌肌間隙,至肛尾韌帶。
5.用右示指進入直腸後間隙,分離肛管兩側,各做一隧道,成環形,使其能順利通過示指。
6.用大彎血管鉗從前位切口進入,經右側隧道,從後位切口穿出,夾住滌綸網帶的一端,平整地從前切口引出。
7.按同法將另一端滌綸網帶,從後位切口,經左側隧道,從前切口平整地引出,會合於前切口。
8.將大號肛門鏡(直徑2~2.5cm)插入肛管,作為術後肛管直徑大小的依據,圍繞肛門鏡拉緊網帶,兩端重疊1cm,用絲線將網帶做兩道間斷縫合,然後取出肛門鏡。
9.用拉鉤拉開前、後位切口,用不吸收線將網帶上、下極與腸壁肌層各固定數針,防止網帶移位摺疊。
10.最後用腸線及細不吸收線逐層縫合肛管周圍組織及皮膚。

術中注意要點

1.環形隧道要能順利通過示指。
2.縫合網帶前,要用手指探查隧道區域網路帶是否平整。
3.術中不能損傷直腸黏膜,以防感染。

術後處理

thiersch手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可早期下床活動。
2.補充液體,套用抗生素3~5d。
3.如有糞塊堵塞或排便不暢,可用手指擴張肛門,並給甘油灌腸,每晚服液狀石蠟。

併發症

1.皮下感染 如感染嚴重,則應取出滌綸網帶。
2.大便嵌塞 多與肛門環縮太緊有關,一般應不小於示指。用肛管擴張和灌腸多可解決大便嵌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