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ding-change ATP

氧化磷酸化:ATP形成機制[細胞生物學]

2007-8-1217:33 【】【我要糾錯】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是指在活細胞中伴隨著呼吸鏈的氧化作用所發生的能量轉換和ATP的形成過程。

呼吸鏈含有三個氧化磷酸化偶聯位點

電子傳遞與ATP合成偶聯的假設

早在20世紀30年代,VladimirBelitzer首先提出電子傳遞與ATP合成偶聯的假設。他在體外測定肌組織製備物合成ATP與氧消耗比值時發現,呼吸鏈每傳遞一對電子至少可合成兩個ATP.後來有人發現P/O比值(形成的ATP數與每個還原氧的比值)接近3,也就是說可合成三分子ATP。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inding-change ATP
  • 別名:結合變構機制
  • 氧化磷酸化::ATP形成機制[細胞生物學]
  • 時間:2007-8-12 17:33
名稱,簡介,

名稱

binding-changeATP
結合變構機制

簡介

氧化磷酸化偶聯位點
根據對呼吸鏈中不同複合物間氧化還原電位的研究,發現複合物Ⅰ、Ⅲ、Ⅳ每傳遞一對電子,釋放的自由能都足夠合成一分子ATP,因此將複合物Ⅰ、Ⅲ、Ⅳ看成是呼吸鏈中電子傳遞與氧化磷酸化偶聯的三個位點。
如果以FADH2作為電子供體,則只有兩個ATP合成偶聯位點。因為FADH2提供的電子是經複合物Ⅱ、Ⅲ和Ⅳ傳遞的,而複合物Ⅱ不能作為ATP合成的偶聯位點,所以只有兩個偶聯位點,這就意味著由FADH2作為電子供體時,只能合成兩分子的ATP.
實驗證明
上述ATP合成的數量和偶聯位點得到實驗的支持。如將分離的線粒體內膜小泡與抗黴素(antimycin)一起溫育,由於抗黴素阻止電子通過細胞色素b-c1(複合物Ⅲ),NADH釋放的電子只能傳遞到輔酶Q,其結果,每傳遞一對電子只合成一分子ATP.因此可以推論複合物Ⅰ是ATP合成的偶聯位點。用同樣的方法證明複合物Ⅲ和複合物Ⅳ也都是ATP合成與電子傳遞偶聯位點。
偶聯因子1(couplingfactor1)的發現及功能預測
發現: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Humberto-FernandezMoran用負染技術檢查分離的線粒體時發現:線粒體內膜的基質一側的表面附著一層球形顆粒,球形顆粒通過柄與內膜相連(圖7-30)。幾年後,EfraimRacker分離到內膜上的顆粒,稱為偶聯因子1,簡稱F1.
圖7-30ATP偶聯因子電鏡照片
牛心臟線粒體的負染電鏡照片,可見球形顆粒通過小柄附著線上粒體內膜嵴上。
功能預測
如果按照常規的方式思考所發現顆粒的問題,似難理解線粒體內膜上需要ATP水解酶,如果將ATP的水解看成是ATP合成的相反過程,F1球形顆粒的功能就顯而易見了:它含有ATP合成的功能位點,即ATPase既能催化ATP的水解,又能催化ATP的合成,到底行使何種功能,視反應條件而定。
實驗證明
通過體外實驗證明上述的推測是正確的,現在將該酶稱為ATP合酶。
請設計一個實驗證明ATPase既能催化ATP的水解,又能催化ATP的合成
線粒體ATP合酶的發現和功能預測及實驗證實表明,在科學研究中,不能總是按常規思維去認識事物,反向理論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ATP合酶功能的鑑定:線粒體膜重建實驗
為了證明F1具有ATP合酶的作用,人們試圖進行線粒體膜的重建實驗,主要是將線粒體內膜與其嵴上的F1顆粒分離出來,重新裝配後研究F1的功能。
實驗的結果確證從線粒體內膜中分離的F1顆粒具有偶聯電子傳遞和ATP合成的功能。
ATP合酶(ATPsynthase)的結構和功能
電鏡下的結構
從電鏡照片(圖7-31)看,線粒體內膜內側的F1顆粒結構可分為兩個基本部分:F1(頭部,headsection)、F0(基部,basesection),在F1和F0之間有一個細細的柄部(stalksection)。
圖7-31ATP合酶的形態
(a)電鏡照片;(b)根據電鏡照片繪製的模式圖和各部分的大小。
組成
F1顆粒是一個多組分的結構,將它稱為F0F1ATP酶複合物,或ATP合酶,在分離狀態下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在結合狀態下具有ATP合成酶的活性。除了線粒體中有ATP合酶外,植物葉綠體的類囊體和好氧細菌都有ATP合酶的同源物,線粒體ATP合酶有F0和F1兩部分組成(圖7-32),主要功能是進行ATP的合成。也有學者將它看成是線粒體內膜呼吸鏈的第五個複合物(complexⅤ)。
圖7-32ATP合酶的結構和組成
氧化磷酸化偶在線上理:化學滲透假說
關於氧化磷酸化的偶在線上理,先後提出過幾種假說,如化學偶聯假說(chemicalcouplinghypothesis)和構象偶聯假說(conformationalcouplinghypothesis),這些假說由於證據不足得不到公認。
英國生物化學家P.Mitchell於1961年提出了化學滲透偶聯假說(chemiosmoticcouplinghypothesis)解釋氧化磷酸化的偶在線上理。該學說認為:在電子傳遞過程中,伴隨著質子從線粒體內膜的裡層向外層轉移,形成跨膜的氫離子梯度,這種勢能驅動了氧化磷酸化反應(提供了動力),合成了ATP.這一學說具有大量的實驗支持,得到公認並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獎。化學滲透學說可以很好地說明線粒體內膜中電子傳遞、質子電化學梯度建立、ADP磷酸化的關係(圖7-33)。
圖7-33線粒體在有氧呼吸中的主要作用
ATP合酶合成ATP的機理
結合變構模型(binding-changemodel)
ATP合酶合成ATP的分子機理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為多數人接受的ATP合酶合成ATP的模型是“結合變構模型”。該模型認為F1中的γ亞基作為C亞基旋轉中心中固定的轉動桿,旋轉時會引起αβ複合物構型的改變。有三種不同的構型,對ATP和ADP具有不同的結合能力:①O型幾乎不與ATP、ADP和Pi結合;②L型同ADP和Pi的結合較強;③T型與ADP和Pi的結合很緊,並能自動形成ATP,並能與ATP牢牢結合。當γ亞基旋轉並將αβ複合物轉變成O型則會釋放ATP(圖7-34)。
圖7-34結合變構模型
定子(stator)和轉子(rotor)
Timothy等人提出了一個ATP合酶中能量轉化過程的模型(圖7-35),該模型認為由abα3β3δ組成了“定子(stator)”,cγε則形成“轉子(rotor)”。當H+質子穿過a和c之間的通道時產生了力矩,從而推動了轉子與定子間的相對轉動,這樣在F1中合成了ATP.
圖7-35F0F1-ATP合酶作用機理圖解
γ亞基旋轉的離體培養證明
目前已經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F1中γ亞基的旋轉運動(圖7-36),但現在還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在F0中有某些亞基作旋轉運動。
圖7-36F1和γ旋轉的實驗證明
實驗中對F1進行人工改造,使之帶上組氨酸(每個亞基一個),由於組氨酸能夠同覆蓋有金屬還原劑(Ni)的玻片結合,因此可使F1固定到這種玻片上。通過人工的方法將γ結合上一條螢光標記的肌動蛋白纖維,然後在供給ATP的情況下用螢光顯微鏡觀察γ亞基的轉動
TheNobelPrizeinChemistry1997
PaulD.BoyerandJohnE.WalkerhaveshownhowtheenzymeATPsynthasemakesATP.ATPsynthaseisfoundinchloroplastandmitochondrialmembranesandinthecytoplasmicmembraneofbacteria.AdifferenceinhydrogenionconcentrationacrossthemembranedrivestheenzymetosynthesiseATP.
"TheBindingChangeMechanism"
UsingchemicalmethodsPaulBoyerproposedthatATPsynthaseislikeacylinderwithalternatingalphaandbetasubunits.Anasymmetricalgammasubunitinthemiddleofthecylindercauseschangesinthestructureofthebetasubunitswhenitrotates(100r.p.s.).Hetermedthesestructuresopen(betaO),loose(betaL)andtight(betaT).
FourstagesinATPsynthesis
Amolecularmachineisdiscovered
JohnWalkercrystallisedtheenzymetostudyitsdetails.HeestablishedthatBoyer'sproposalforhowATPsynthesistakesplace,the"molecularmachine",wascorrect.
ATPsynthase
TheenzymeconsistsofanFOpartboundinthemembraneandaprojectingF1part.TheF1partisknownindetail,whilelessisknownabouttheFOpart.
TheFOpartconsistsofthreedifferentproteinmolecules(subunitsa,bandc).Whenhydrogenionsflowthroughthemembraneviaadiscofcsubunits,thedisciscompelledtorotate.ThegammasubunitintheF1partisfixedtothediscandthereforerotateswithit.ThealphaandbetasubunitsintheF1part,however,cannotrotatebecausetheyarelockedinafixedpositionbythebsubunit,whichisanchoredtosubunitainthemembrane.
Asthegammasubunitfunctionsasanassymmetricalaxle,thebetasubunitsarecompelledtoundergothestructuralchangesdescribedinthefigure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