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飛魚座)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魚座是位於大麥哲倫星雲附近的南天星座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魚座
  • 外文名:Volans
簡要概述,具體介紹,重要主星,星體列表,Z型星,

簡要概述

它的拉丁名為:Volans,簡稱Vol,南接變色龍,山案兩個美麗的星座,而且它還象一條巨大的熱帶飛魚在南船座旁滑翔,美麗動人,蔚為壯觀。飛魚座的在天球上的中心位置是赤經7時50分,赤緯-70度。 飛魚座沒有相應的神話故事,因為它位於南天,古希臘人無緣看到它。它的發現與劃定是在鄭和下西洋150多年以後,由荷蘭人凱瑟在前往東印度探險的船海過程中圈出的12個南天星座之一。1630年,德國業餘天文學家巴耶爾在編制星圖時,它被採納進去,沿用至今。飛魚座中沒有亮星,只有6顆4等星。
飛魚座
飛魚座是荷蘭人PieterDirkszoonKeyser和FrederickdeHoutman於1595-1597年觀測和創立的12個南天星座之一,1603年被包括在巴耶恆星命名中。
VOLVOL
中心位置:赤經7時50分,赤緯-70度。南接變色龍、山案兩座,為船底座所環繞的小星座。座內無亮星,只有4等星6顆。
1603年德國業餘天文學家巴耶在劃定這個星座時,把它構想為在巨大的南船旁邊滑翔的一條熱帶飛魚。

具體介紹

飛魚座亮於5.5等的恆星有9顆,其中兩顆最亮的星為4等星。每年7月1日子夜,飛魚座的中心經過上中天。在北緯 74度以南的廣大地區可看到完整的飛魚座;在北緯84度以北的地區則看不到該星座。
飛魚座中最有名的形式飛魚座δ星,中名“天弁二”。它是一類短周期脈動變形的典型,即常說的盾牌δ型變星,飛魚座δ的亮度計大師為4.6等,極小時為4.79等,光變周期為0.193769天,即4時39分1.7秒。其光譜型為A~F型﹐在赫羅圖上位於造父變星不穩定帶。光變曲線形狀變化很大﹐同船帆座AI型變星相近﹐但變幅小於0.3個星等。最初﹐人們把一切周期短於0.21天的A﹑F型脈動變星都稱作盾牌δ型變星(又稱矮造父變星)﹐後來只把光變幅小於0.3個星等的短周期脈動變星稱作盾牌δ型變星。這種星不僅存在於銀河場星(即不屬於某個星團的“自由”橫行,例如太陽)中﹐還出現在疏散星團中﹐被認為是質量約1.5~2.5個太陽質量的主序星或剛過主星序的恆星﹐屬於星族Ⅰ﹐絕對目視星等約+2等。1970年埃根指出﹐變幅小於和大於0.3個星等的兩群星均有年輕和年老的盤星族的成員﹐懷疑這種按光變幅分群的做法的合理性。有人根據實測認為它們都是質量約為2個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後的氫殼層燃燒星﹐唯一差別可能只是脈動的模式不同。飛魚座中有一些星雲、星團,最著名的是M11(NGC6705)疏散星團,是德國天文學家基希於1681年首先發現的。英國一位天文學家認為它好像一隻飛翔的野鴨,因此又稱野鴨星團。它是已知最緻密的疏散星團,其中大約有500顆恆星,距離地球5500光年,視亮度為6.3等,視直徑為12.5角分,線直徑約18光年。由於星團的恆星比較密集,用小口徑的望遠鏡看有點像星雲,只有30厘米口徑以上的望遠鏡才可以將M11里的恆星分解開來。它位於天鵝座λ與飛魚座α之間,用雙筒望遠鏡很容易找到。飛魚座中的M26(NGC6705),也是一個疏散星團,位置在飛魚座δ星東南1度。1764年由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葉發現;其直徑約22光年,視星等9.3等,距離4900光年。可見星大約20餘顆,還有更為弱的星70餘顆。
VOLVOL

重要主星

巴耶恆星命名法其他名稱 星等 光年距離 注釋β飛魚座β星3.77 108
VOLVOL
γ2飛魚座γ2星3.78 142 與γ1星是雙星
ζ飛魚座ζ星3.93 134
δ飛魚座δ星3.97 660
α飛魚座α星4.00 124
ε飛魚座ε星4.35 642
θ飛魚座θ星5.19 239
η飛魚座η星5.28 356
κ1飛魚座κ1星5.33 393 與κ2星組成三星
ι飛魚座α星5.41 558
κ2飛魚座κ2星5.63 393 與κ1星組成三星
γ1飛魚座γ1星5.68 142 與γ2星組成雙星

星體列表

名稱:Volans縮寫:VOL黃道星座:不是位置:暗淡的南天星座,暗淡的南天星座,比鄰船底座大小:排名:76面積:141平方度寬度:約20度:深度:約10度22時到達最高點的月份:一至三月能觀測全星座的緯度範圍: 14°N至90°S觀測重點:名稱類別等級觀測用具其他特點飛魚座g星3.8等的橘色恆星及5.7等黃色恆星小型望遠鏡飛魚座e星雙星4等及7等小型望遠鏡

Z型星

地球530光年的飛魚座Z型星(ZCamelopardalis,簡稱ZCam)是此次發現的重點。該恆星系統中白矮星會從紅矮星那裡積吸含氫的物質。此過程會釋放重力能,然後,重力能轉化為熱能,導致此系統每幾周或幾個月發亮一回。宇宙中大多數恆星具有一個或更多的伴星。這些雙星系統因相互吸引而聚在一起,彼此圍繞著對方旋轉。像飛魚座Z型星這樣的矮新星屬於典型的爆發變星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恆星是白矮星——恆星生命最後階段的屍體,另一個為紅矮星——小而冷的恆星。
VOLVOL
天文學家將爆發變星分成兩類,小型爆發的叫矮新星(dwarfnovae),爆發劇烈的叫經典新星(classicalnova e)。後者爆發時比前者亮一萬到一百萬倍。長期以來,觀測者發現了該系統大約每3周就會出現小規模爆發,導致一些物質撞向矮新星表面。
美國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GalaxyEvolutionExplorer)上的紫外望遠鏡發現的證據表明,一些雙星系統可以在劇烈爆炸之後,仍然持續閃耀著小型爆發的光芒。來自銀河演變探測器(GALEX)的圖片證實,4年前發現的氣體殼就是飛魚座Z型星(ZCam)雙星系統大爆炸後留下的殘餘物。這一發現支持了一個20年來的理論:雙星系統最終將經歷兩種類型的爆發,而不僅僅是一種方式。該結果發表在3月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根據理論,飛魚座Z型星中的矮新星最終將通過氫積吸盤積累足夠的物質和壓力,從而激發巨大的"氫能彈",導致經典新星爆發。在2003年GALEX開始對飛魚座Z型星進行觀測之前,沒有任何確定的證據表明該雙星系統經歷了兩種類型的爆發。大引力子指的是星系間的一重力異常處,其地點大約在本超星系團的中心,幾億光年外的星系亦受到它的影響。所有這些星系都發生紅移,依據'哈勃效應',即它們都在互相遠離彼此及地球,但依據它們的紅移量的不同可以發現存在一個相當於數萬個星系質量的引力中心。這個現象首先於1986年發現,大引力子存在於距離地球1.5億至2.5億光年(2.5億是最新估計)處,位於長蛇座半人馬座方向。在那個方向的附近可以觀測到大量老星系,那兒許多星系互相與鄰近星系碰撞,輻射出大量無線電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