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N-19反艦飛彈

SS-N-19反艦飛彈

P-700“花崗岩”型反艦飛彈(P-700“granite”,俄文П-700“Гранит”),北約代號SS-N-19“艦毀”(SS-N-19"shipwreck",也譯作“海難”),是由前蘇聯特種機械設計局設計研發的一款重型遠程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初P-700是作為949型巡航飛彈核潛艇的配套武器所研發的,但後來也被1144型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和1143.5/6/7型載機巡洋艦/航空母艦所裝備。由於前蘇聯/俄羅斯對P-700系統各項數據的高度保密,直到2000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故後,西方才了解到這個“航母殺手”的真實面貌。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P-700“花崗岩”
  • 英文名稱:P-700“granite”
  • 前型/級:SS-N-12/P-500
  • 服役時間:1979年
  • 定型時間:1976年
  • 國家:前蘇聯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氣動設計,裝艦情況,作戰方式,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前蘇聯在二戰後對火箭和飛彈和發展十分重視,並較早地將飛彈套用到海軍艦艇上。
特種機械設計局(現該機構已歸到俄羅斯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自成立後設計的幾型反艦巡航飛彈,主要針對美國航母及其編隊:1950年代研製的P-6/SS-N-3(速度1.4馬赫,射程460千米);1960年代研製的P-500/SS-N-12“玄武岩”飛彈(速度1.5~2馬赫,射程550千米)。
SS-N-19飛彈作為特種機械設計局設計的第3型反艦巡航飛彈,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製,1976年定型生產,1979年開始裝備上艦。是蘇聯的一型可在水面艦艇和潛艇共同使用的反艦巡航飛彈,並可垂直發射。
西方對SS-N-19的恐懼可以從對該型飛彈的稱謂看出。SS-N-3和SS-N-12飛彈出現後,西方分別稱之為“柚子”(Shaddock,音譯為“沙道克”)和“沙箱”(Sandbox),以藐視的叫法掩蓋內心的恐懼。而SS-N-19出現後,西方給出了真實反映內心世界的稱謂——“艦毀”(Shipwreck,另譯為“海難”)。蘇聯給SS-N-19起的名字也恰如其分——“花崗岩”(Granit)。
它可以從水面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彈體長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發射重量為7噸。飛彈在高空巡航的飛行馬赫數達到1.5,末端飛行馬赫數可達2.5。
SS-N-19反艦飛彈
SS-N-19反艦飛彈
“花崗岩”裝備有大威力戰鬥部。因為航母擁有空前的抗打擊能力,所以為保證飛彈擊中目標後能造成足夠大的破壞力。“花崗岩”反艦飛彈上裝的是750公斤的常規戰鬥部或者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

技術特點

氣動設計

在SS-N-19巡航飛彈的資料搞到之前,西方的猜測:飛彈採用常規氣動布局,彈頭成錐體,中段至尾段為圓柱形。彈體中部設有一對後掠式梯形彈翼,尾部設一對水平翼和一部垂直尾翼,這些彈翼都可以摺疊。彈體下部設有渦扇發動機進氣道,靠近尾部兩側各設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而從公布的SS-N-19的圖片中,可以看到該型巡航反艦飛彈的布局並不是這樣,與其它飛彈的最大差別是發動機進氣道設在飛彈錐形頭部,與蘇聯早期米格飛機的機頭布局十分相似。彈體中段到尾部有弧形變化,而並非直徑相同。彈翼和尾翼不是後掠式梯形,其中彈翼有兩處摺疊,更能貼近彈體形狀。尾翼因彈體下不設進氣道而設計成“十”字型操縱面。飛彈的助推器只有一個,設在尾部之後,呈圓柱形,帶有梯形可摺疊彈翼。

裝艦情況

SS-N-19型反艦巡航飛彈研製成功後,先後裝備在基洛夫級巡洋艦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奧斯卡級核潛艇奧斯卡級II型巡航式飛彈核潛艇上。
庫茲涅佐夫”飛行甲板下12管垂髮的 P-700庫茲涅佐夫”飛行甲板下12管垂髮的 P-700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前部中央設有12單元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分2排,用於發射SS-N-19飛彈。因為飛彈發射裝置兩側是飛機起飛跑道,發射井蓋設計與飛行甲板齊平。
基洛夫級艦載“花崗岩”(Granit)飛彈系統基洛夫級艦載“花崗岩”(Granit)飛彈系統
“基洛夫”級上的SS-N-19飛彈發射裝置位於上層甲板前,也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發射井位於艦體縱中心線兩側,每側2排,每排5個發射單元,總計20個單元,呈一個60°仰角。
O級上的SS-N-19飛彈發射裝置位於指揮台圍殼兩舷側的雙層艇殼之間,每側12個發射井,向前傾斜40°,每兩組飛彈共用一個發射井蓋,因此O級外觀舷側只能看到6個發射井蓋。24枚SS-N-19型飛彈將O級武裝成世界上攻擊力最強的巡航飛彈核潛艇。
O級潛艇裝備SS-N-19O級潛艇裝備SS-N-19

作戰方式

SS-N-19反艦巡航飛彈因發射平台不同,可分為艦載攻擊方式和水下攻擊方式。
艦載攻擊方式分為近程攻擊和遠程攻擊兩種。
近程攻擊前,一般都是由艦載雷達發現攻擊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發射諸元和飛行程式傳輸給飛彈制導系統,然後打開發射井蓋,用冷氣彈射方式將飛彈發射出去。飛彈升空後,助推器點火,飛彈轉向飛行,以70米的巡航高度飛向目標,其間飛彈採用慣性制導,指令修正,飛彈上的主動搜尋雷達也可捕獲目標,最後以俯衝方式或以10~20米高的掠海飛行方式攻擊目標。
遠程攻擊時,先是由海洋監視衛星、飛機和艦載直升機等上的探測裝置發現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傳到艦上。飛彈接受指令發射升空。飛彈離艦後展開彈翼,固體助推器將飛彈加速至衝壓發動機工作速度,爬升至14000~17000米的高度。爾後由衛星或圖-95РЦ型偵察-中繼飛機提供修正指令進行中繼制導,對目標進行攻擊。
水下攻擊方式由潛艇來完成,也分為近程和遠程攻擊兩種形式。

性能數據

SS-N-19花崗岩式反艦飛彈
系統編號:П-700“Гранит”/P-700“granite”
飛彈編號:3М45
北約編號:SS-N-19“Shipwreck”
首次發射:1975年
制導方式:中段慣性制導+指令修正;末端主動雷達制導
彈長:10米
翼展:2.1米/展開;1.6米/摺疊
彈徑:0.85米
彈重:6980公斤
戰鬥部:750千克半穿甲高爆戰鬥部或500千噸TNT當量的核戰鬥部
發動機:1台КП93衝壓發動機 ,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速度: 1.5馬赫/巡航;2.5馬赫/突防
射程:低空彈道145公里(常規戰鬥部)200公里(核戰鬥部)
高空彈道550公里(常規戰鬥部)625公里(核戰鬥部)

服役事件

研發以來,“花崗岩”的具體情況一直受到俄羅斯的嚴格保密。它從未公開透露過詳情和照片。直到2000年8月13日,俄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出事沉沒,該核潛艇上裝載的“花崗岩”反艦巡航飛彈才不得不揭開神秘的面紗。2001年9月的《簡氏防務周刊》上登出了首張“花崗岩”飛彈的實物照片。
裝備SS-N-19遠程反艦飛彈系統的軍艦,包括949/949A型級巡航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和1143.5型“庫茲涅佐夫”號載機巡洋艦/航空母艦

總體評價

SS-N-19是前蘇聯第三代遠程反艦飛彈,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的大型超聲速反艦飛彈。SS-N-19的全長10.5米,重量6.98噸,可從垂直發射器發射,最大射程為500-550公里,最高飛行速度2.5馬赫,可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半穿甲高爆戰鬥部。SS-N-19採用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制導,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利用“神話”衛星系統或圖-95РЦ型偵察-中繼飛機的數據鏈進行中繼制導。
這樣的構想在之後的肯達級巡洋艦上的P-6反艦飛彈上很快實現,P-6的射程達到了300km,已經超過當時大多數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可是防空武器也在更新換代,再也不能允許反艦飛彈像冥河那樣悠哉的慢速飛行,而且P-6單發發射,4-6分鐘之後才能發射下一發,這是蘇軍不能容忍的。他們確定了兩項下代飛彈的必備要求:一是發射數量必須要增加,這就要求整個發射系統都要更新。二是末端抗攔截性能必須加強。這就直接催生出仍然聞名遐邇的P500、P700等一系列大當量超音速反艦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