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h綜合徵

Roth綜合徵,又稱Bernharat-Rondrome綜合徵、感覺異常性肢痛。

病因和機理,臨床表現,鑑別診斷,西醫治療,中醫治療,中藥熏洗方,針灸治療,

病因和機理

部分病人原因不明,繼發性者原因如下:
1.局限性:
(1)椎管內或椎管旁:脊髓病變如多發性硬化、脊髓空洞症、梅毒;脊神經根性如神經根炎、神經根受壓;脊膜性如脊膜炎、脊髓麻醉;椎間性如腰椎間 盤突出、骨刺、骨炎、脊椎滑脫症。
(2)腰部:腰部手術,回盲部炎症、腫瘤、尿道結石,盆腔炎,妊娠等。
(3)末梢性:局部感染,脂肪瘤,肉瘤,旋毛蟲病,緊腰衣帶等。
2.全身性:
(1)中毒:酒精、麻醉劑、鉛等中毒。
(2)代謝性:糖尿病,痛風,維生素缺乏等。
(3)感染:單純皰疹,流感,風濕熱,瘧疾,猩紅熱等。
(4)寒冷暴露、溫熱刺激。
最多見的原因是機械性壓迫,損傷股外側皮神經。

臨床表現

特徵為大腿前外側麵皮膚疼痛和感覺異常。
多見於40歲左右男性,多為一側性。多因大腿前外側面發麻而引起注意,早期多呈間歇性,逐漸加重,轉變為灼熱感和持續性疼痛,感覺減退,也有痛覺缺失者。皮膚障礙區出汗異常,皮膚萎縮,髂前上棘內側及下方壓痛。加重因素有步行、站立時間過長、衣服摩擦、大腿過度伸展等。

鑑別診斷

(一)脊髓梅毒(spinal syphilis)
1.梅毒性脊髓炎(syphilitic myelitis) 是梅毒性神經損害的早期症狀,常在梅毒感染後3~5年發病。包括脊髓損害、脊髓硬脊膜炎、脊髓脊膜炎、脊髓動脈內膜炎、神經根炎等所致症狀,表現為根痛、截癱和大、小便功能障礙。反應素絮狀試驗(VDRL)和密螺旋體螢光抗體吸附試驗(FTTA-ABS)陽性。
2.脊髓旁(tabes dorsalis) 常在梅毒感染後10~30年發病。表現為好發於下肢的閃電樣疼痛或感覺過敏,腰部緊束感,深感覺障礙並感覺性共濟失調,括約肌功能障礙,陽痿和內臟危象,眼部症狀包括阿—羅瞳孔、復視,第ⅢⅣ對顱神經麻痹,營養性潰瘍。免疫定位試驗(TRI)和VDRL、FTA-ABS陽性。
(二)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參閱Morvan綜合徵。
(三)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參閱Louis-Bar綜合徵。
(四)脊髓蛛網膜炎(spinal arachnoiditis) 系繼發於某種致病因素的反應性炎症。局限型者常在急性感染、發熱後隨即出現根疼及較明顯而固定的感覺障礙,有時運動障礙。其中囊腫型與脊髓腫瘤很相似,而單純局部粘連型呈節段性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不明顯,如炎症僅侵及幾個脊神經根,則表現根痛,或相應節段的肌肉萎縮或無力。脊髓造影有診斷價值。
(五)脊髓腫瘤(spinal tumor) 參閱Naffziger綜合徵
(六)腰椎間盤突出症(herniat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主要表現為長期下背部疼痛史,彎腰、負重誘發,休息後消失,發作時典型坐骨神經痛,以及小腿、中部皮膚針刺或麻木感,檢查腰椎的正常前凸消失,椎旁肌肉強直,病變兩旁及棘突叩痛及壓痛,病側直腿抬高試驗不超過30°。脊髓造影、CT、MRI有助於定位、定性診斷。
(七)糖尿病性神經病(diabetic neuropathy)參閱Morvan綜合徵。
(八)其它 本病的其它病因,通過詳細詢問病史、認真的體格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多不難做出明確診斷。但由於本病病因複雜,應首先排除脊髓腫瘤等嚴重疾病,以免延誤治療。
(九)股神經炎(femoral neuritis) 本病應避免與股神經炎混淆。後者的感覺障礙擴及大腿前內側面、股前肌群肌力降低、膝反射減退或消失,有助於鑑別。

西醫治療

股外側皮神經炎的治療首先在於探明原發病並積極治療原發病,解除對該神經的刺激。此外可對症治療給予維生素B1、B2、B12或皮質激素以營養神經,消除炎症。疼痛劇烈的也可給予鎮痛劑或局部封閉。對病情嚴重難以緩解且病因不明者可施行手術切斷神經或實行神經松解術。

中醫治療

中醫療法對股外側皮神經炎有較好的療效。如針刺治療、梅花針療法、拔罐療法,結合使用有較好的效果。治療取穴以病變局部為主,結合發病原因也可選用腰夾脊穴、氣海穴等。針刺宜淺刺、補法為主。針刺後或梅花針叩刺後以拔罐吸出少量血,乾淨棉球擦拭乾淨即可,對緩解症狀有效。也可使用中藥熏洗療法。將中藥以大盆煮開後,以熱氣熏蒸患部,水溫稍低後以毛巾沾藥水濕敷患部,或將中藥放入縫好的布袋內,放入盆中煮沸,薰蒸後,待溫度合適可將藥袋敷於患部,亦有良效。

中藥熏洗方

中藥熏洗方可用散風活絡、養血榮筋之藥,如雞血藤30g ,秦艽30g,獨活30g,白芍30g,川烏30g,草烏30g,紅花10g,青木香10g,牛膝20g等。

針灸治療

本病的現代報導,五、六十年代不多見,至七十年代始有多病例觀察的文章,發現用穴位注射之法有較好的效果[1]。近十餘年來,臨床資料迅速增加,穴位刺激方法包括電針,皮膚針叩刺、艾灸、拔罐及芒針等,其療效大致相似。有學者曾將電針和芒針作了對比,結果顯示後者效果更佳。但就目前臨床情況而言,套用最多的為刺絡拔罐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二)治法:
穴區常規消毒後,在病變範圍內用皮膚針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均勻彈刺,至局部微微出血,叩畢,可在病灶區拔1~數火罐;亦可在其上先塗一層液體石蠟拔一中或小號火罐,在患區上下左右來回推動,直至局部潮紅,起罐。一般留罐10~15分鐘,走罐3~5分鐘。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5例,結果痊癒141例,顯效66例,有效16例,無效2例,其總有效率為99.1%[2~4,7]。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患者患側朝上側臥,醫者以艾卷在病變範圍內作迴旋灸,距皮膚約0.5~1寸,灸至皮膚稍現紅暈時,用小魚際由輕而重,有節奏地旋轉揉動患處,待皮膚表層艾灸之熱力消失後,再照上法反覆灸揉動數遍,以局部皮膚明顯發紅,患者自覺熱力已透達肌肉深層而且輕鬆舒適為度,開始可每日1次,隨著症狀改善可改為每隔2~3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06例,結果,痊癒61例,顯效30例,有效11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6.2%[5]。
芒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選用5寸芒針,採用從病變部位的上、下緣,每隔1寸以芒針向下或向上沿皮透刺至穿透對側上下緣。然後通以電針,電針頻率100次/分,連續波,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刺激15~20分鐘。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0例,結果痊癒30例,顯效20例,無效2例,其總有效率為95.0%[6]。
體針
(一)取穴
主穴:瞳子髎、足竅陰、承泣、厲兌
(二)治法
單側患病針對側,雙側患病針雙側。上穴均取,以30號0.5~1寸毫針,剌至得氣後,留針30分鐘。局部怕冷者可將艾條燃著後放入溫灸合內溫灸15~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一療程治療全部治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