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clocking

overclocking即CPU超頻技術,超頻是使得各種各樣的電腦部件運行在高於額定速度下的方法。例如,如果你購買了一顆Pentium 4 3.2GHz處理器,並且想要它運行得更快,那就可以超頻處理器以讓它運行在3.6GHz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頻
  • 外文名:Overclocking
  • 含義:CPU超頻技術
  • 性質:使電腦部件運行在高於額定速度
  • 用途:提高計算機性能
定義與簡介,超頻技術詳述,超頻技術的出現:,外頻,倍頻,超頻的歷史,

定義與簡介

頻率的重要性:
作為機器的核心CPU的頻率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直接影響機器的性能。那么,您是否對CPU頻率方面的問題了解得很透徹呢?請隨我來,讓我給您詳細說說吧! 所謂主頻,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時的時鐘頻率,從理論上講CPU的主頻越高,它的速度也就越快,因為頻率越高,單位時鐘周期內完成的指令就越多,從而速度也就越快了。但是由於各種CPU內部結構的差異(如快取指令集),並不是時鐘頻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PIII和賽揚雷鳥DURON,賽揚和DURON,PIII與雷鳥,在相同主頻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差異。目前主流CPU主頻都在600MHz以上,而頻率最高(注意,並非最快)的P4已經達到1.7GHz,AMD的雷鳥也已經達到了1.3GHz,而且還會不斷提升。

超頻技術詳述

超頻技術的出現:

在486出現以後,由於CPU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PC機的一些其他設備(如插卡、硬碟等)卻受到工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此限制了CPU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夠使CPU內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因此在486以後我們接觸到兩個新的概念--外頻與倍頻。CPU超頻其實就是通過提高外頻或者倍頻的手段來提高CPU主頻從而提升整個系統的性能。

外頻

一顆CPU的外頻與今天我們常說的FSB(Front side bus,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相同的(注意,是頻率相同),目前市場上的CPU的外頻主要有66MHz(賽揚系列)、100MHz(部分PIII和部分雷鳥以及所有P4和DURON)、133MHz(部分PIII和部分雷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些媒體宣傳一些CPU的外頻達到了200MHz(DURON)、266MHz(雷鳥)甚至400MHz(P4),實際上是把外頻與前端匯流排混為一談了,其實它們的外頻仍然是100MHz和133MHz,但是由於採用了特殊的技術,使前端匯流排能夠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完成2次甚至4次傳輸,因此相當於將前端匯流排頻率提升了好幾倍。不過從外頻倍頻的定義來看,它們的外頻並未因此而發生改變,希望大家注意這一點。

倍頻

今天外頻並未比當初提升多少,但是倍頻技術今天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階段。以往的倍頻都只能達到2-3倍,而現在的P4、雷鳥都已經達到了10倍以上,真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更高。眼下的CPU倍頻一般都已經在出廠前被鎖定(除了部分工程樣品),而外頻則未上鎖。部分CPU如AMD的DURON和雷鳥能夠通過特殊手段對其倍頻進行解鎖,而INTEL產CPU則不行。由於外頻不斷提高,漸漸地提高到其他設備無法承受了,因此出現了分頻技術(其實這是主機板北橋晶片的功能)。分頻技術就是通過主機板的北橋晶片將CPU外頻降低,然後再提供給各插卡、硬碟等設備。早期的66MHz外頻時代是PCI設備2分頻,AGP設備不分頻;後來的100MHz外頻時代則是PCI設備3分頻,AGP設備2/3分頻(有些100MHz的北橋晶片也支持PCI設備4分頻);目前的北橋晶片一般都支持133MHz外頻,即PCI設備4分頻、AGP設備2分頻。總之,在標準外頻(66MHz、100MHz、133MHz)下北橋晶片必須使PCI設備工作在33MHz,AGP設備工作在66MHz,才能說該晶片能正式支持該種外頻。

超頻的歷史

超頻的歷史已經很久遠(其實也就幾年),但是真正為大家所喜愛則是從賽揚系列的出產而開始的,其中賽揚300A超450、366超550直到今天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它們就是通過將賽揚CPU的66MHz外頻提升到100MHz從而提升了CPU的主頻。而早期的DURON超頻則與賽揚不同,它是通過破解倍頻鎖然後提升倍頻的方式來提高頻率。總的看來,超倍頻比超外頻更穩定,因為超倍頻沒有改變外頻,也就不會影響到其他設備的正常運作;但是如果超外頻,就可能遇到非標準外頻如75MHz、83MHz、112MHz等,這些情況下由於分頻技術的限制,致使其他設備都不能工作在正常的頻率下,從而可能造成系統的不穩定,甚至出現硬碟數據丟失、嚴重的可能損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