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kar Fischinger

Oskar Fischinger

奧斯卡·費欽格(Oskar Fischinger)出生於德國根豪森,早年學習工程技術,後轉向文學、藝術與電影。抽象派動畫大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斯卡·費欽格
  • 外文名:Oskar Fischinger
  • 出生地:德國根豪森
  • 職業:導演
  • 星座:巨蟹座
  • 生卒日期:1900-06-22至1967-01-31
生平簡介,作品簡介,

生平簡介

奧斯卡·費欽格(Oskar Fischinger)出生於德國根豪森,早年學習工程技術,後轉向文學、藝術與電影。十六歲時讀了Bernhard Diebold一篇關於“活動繪畫”將成為一種全新藝術形式的文章,倍受啟發並決心投身於這門新興藝術。二十年代初期他與Bernhard Diebold結為好友並加入了後者的文學俱樂部。在這裡他主要從事舞台劇的美工工作。在Bernhard Diebold的鼓勵下Oskar Fischinger決定開始自己的電影職業生涯。早年繪圖員和工程師的經歷為他日後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Oskar Fischinger為了將動態及情緒變化的戲劇效果可視化而自製了一部切蠟機(Wax-Slicing Machine),創作了第一批抽象短片。這部機器同時操作攝影機的快門及一組切蠟裝置;當刀片將預先準備好的“彩色瓷土混蠟塊”切下一薄片而露出橫切面的肌理紋路時,快門便自動開啟拍下此畫面。如此反覆操作直到蠟塊切完為止。當拍好的影片放映時,蠟塊中“空間性的靜態造型變化”轉換成影片裡隨時間變形的圖像。舉例來說,蠟塊中一個朝向鏡頭的錐形體,拍攝後便呈現出一個逐漸擴大的圓,然後突然消失。
費欽格將磁石粉與蠟加熱,再倒入旋轉中的冷油水裡製造出配合切片機所需的蠟塊。製作過程中許多巧合因素可得到一些不尋常的造型。在影片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圖像之一是一個個慢慢開展的玫瑰圖案和一同心環狀附在一起朝著相反方向旋轉,好像一對螺旋形沒入銀幕之中。可惜費欽格的切蠟實驗影片沒有一部完整的留下來,只殘餘一些兩三分鐘黑白無聲短片。

作品簡介

1922—1926年間他使用自己發明的“蠟片機”技術製作了大量抽象卡通片。與Walhter Ruttmann在法蘭克福首次會面後,他就把自己發明的“蠟片機”技術授權給自己的偶像Walhter Ruttmann使用。而Walhter Ruttmann使用這項技術為《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開始段落製作了精彩紛呈的特技效果。
Oskar Fischinger是第一個把自己日常生活作為卡通片題材拍攝的德國導演。1927年他徒步從慕尼黑旅行到伯林,一路上把所經之地和所見之人拍攝下來(但是每次只拍攝一至兩格)。然後把這兩個月的經歷剪輯成一部風格怪異的影片——《慕尼黑至伯林旅行記》(Munchen-Berlin-Wanderung)。
他的代表作其稱為“絕對電影”(Absolute Film)的《研究》(Studies, 1925-1933)系列影片。共有14部之多,遺憾的是1928年前的第一至四部作品未能保存下來。
《研究第五號》(Studies 5, 1929)至《研究第十二號》(Studies 12, 1932)實驗動畫系列短片不僅在德國上映發行,並且遠銷到美國、日本等國。也就是說這些實驗卡通片竟然獲得商業與評論兩方面的巨大成功。這系列影片的影像與音樂存在著對應關係:單一的影像伴隨著單一的樂器,多種影像伴隨著多種樂器;移動迅速的影像對應著節奏明快的音樂,移動緩慢的影像對應著節奏舒緩的音樂;線條柔和的影像表現音色柔美的音樂,線條粗獷的影像描繪音色狂野的音樂。
前八部短片完全由Oskar Fischinger獨立完成,平均每部影片需要手繪五千張炭筆畫。1931年他的妻子Oscar Elfriede 和兄弟Hans Fischger加入製作隊伍,大大提高了其影片製作方面的水準。隨著工作室實力的增強,Oskar Fischinger接拍了一些廣告和為真人電影製作了一些動畫特技,使公司經濟狀況大為好轉。第二年公司新招募了六名職員並大規模推廣他們的實驗動畫。他頻繁參加各種影展、配合報刊雜誌採訪、進行實驗電影藝術沙龍甚至到大學進行講演。
綜觀歐洲實驗動畫導演的創作背景,有兩點最為突出:一,大多是畫家出身,抱著一種使繪畫運動起來的激情投身於動畫這個新興的藝術門類。二,絕大多數人酷愛音樂並熟練掌握各種樂器以及樂理常識。因此才會如此熱衷於“音樂視覺化”的抽象創作。Viking Eggeling的父親在瑞典開了一家樂器店,因此Viking Eggeling從小就學習鋼琴。而Hans Richter則是一名巴赫的狂熱崇拜者。當他與Viking Eggeling在創作上發生分歧,吵得不可開交時,只有巴赫的音樂才能使二人化干戈為玉帛。Walhter Ruttmann不僅是傑出的畫家,還是當時德國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小提琴演奏家。而Oskar Fischinger則是第一個把音樂、繪畫、科技融合在一起製作試驗動畫的藝術家。早年管風琴製作的學習經歷使他鐘情於音樂的浪漫與科學技術的嚴謹。
與其他德國試驗動畫導演相比,Oskar Fischinger非常注重影片的觀賞性和娛樂性。也就是說他的試驗極具商業價值。三十年代初期,他嘗試製作同期聲試驗片,並與貝拉。嘎斯伯(Bela Gaspar)合作研究歐洲彩色片製作工藝。1935年他憑藉彩色卡通片《藍色樂曲》(Komposition in Blau, Composition in Blue, 1933)獲得威尼斯和布魯塞爾電影節大獎。
希特勒上台執政後,Oskar Fischinger幸運地收到了來自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的邀請。1936年後, Oskar Fischinger便移民美國,定居加州,繼續他的動畫短片試驗。
然而美國的創作環境讓Oskar Fischinger的內心在憤懣中苦苦掙扎,他對抽象藝術的探索被敵視,忽略甚至被埋沒。威廉·莫里斯在自己的傳記中這樣評價到:“Oskar Fischinger的電影具有普遍的感染力,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對待抽象幾何圖形的嚴肅態度,和那種根深蒂固的源自心靈深處的特殊感情”。然而好萊塢的工作室追求的並不是這些,不久他便離開派拉蒙去了米高梅電影公司,在那他創作了《視覺詩歌》(19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