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ukenberg瘤

krukenberg瘤(即庫肯勃瘤)惡性程度高,是由於胃癌(由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特別是胃粘液癌細胞浸潤至胃漿膜表面時,經過種植性轉移這種擴散方式,種植於雙側卵巢形成的轉移性粘液癌。 Krukenberg瘤是來源於生殖道以外的卵巢轉移瘤中的一種,1896年由德國學者庫肯勃Krukenberg首先發現6例具有獨特形態的腫瘤,並誤認為是一種含有黏液印戒細胞和纖維組織的卵巢原發性肉瘤,1902年Schlagenhaufer 證實是一種上皮源性的繼發性腫瘤,此後有作者把源於消化道的卵巢轉移瘤統稱為Krukenberg瘤或把Krukenberg瘤當作卵巢轉移瘤的同義詞。從而在概念上造成很大的混亂,1960年Woodruff and Novak為了澄清這個混淆的命名提出並經世界衛生組織公認卵巢Krukenberg瘤的組織學標準:①腫瘤生長在卵巢內;②鏡下可見印戒狀黏液細胞;③卵巢間質伴有肉瘤樣的浸潤。Krukenberg瘤中原發腫瘤以胃癌最多見,占60%~70%,第2位是結腸癌占15%~18%,其次乳腺、膽囊、闌尾、子宮輸卵管和膀胱。 Krukenberg瘤好發於生育期婦女,年齡一般比原發卵巢癌為輕,以31~40歲的年齡組為最高,此期卵巢功能旺盛血運豐富適宜轉移瘤生長。 在診斷盆腔腫瘤的檢查方法中,超聲和CT是較為常用和簡便的方法,CT對提高腫瘤定性診斷的準確性作用不大,超聲應為首選,但將掃描範圍擴大到橫膈不僅可以觀察腫瘤是否侵及盆腔腸管和子宮,顯示腹膜後及盆腔淋巴結有無增大,而且對觀察腫瘤腹腔內腹膜及臟器漿膜種植轉移病變的顯示明顯優於超聲,在觀察胃腸道病變方面超聲易受腸氣的干擾,而腹盆腔CT掃描則可在對比劑的襯托下顯示胃腸道中原發腫瘤的部位及形態。對Krukenberg瘤的診斷及其鑑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krukenberg瘤目前治療效果不佳。據報導,卵巢轉移瘤占卵巢惡性腫瘤6%~28%,其中又以來自胃腸道的Krukenberg瘤為主。 根據文獻檢索的相關結果,對於Krukenberg瘤,應採取以手術為主、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在治療Krukenberg瘤同時對原發瘤應進行治療,對較晚期的胃腸道癌行預防性卵巢切除是提高Krukenberg瘤存活率的關鍵。而原發的胃腸癌根治術後的腹腔化療(IPC)已被證實能改善預後。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Krukenberg瘤的CT表現及鑑別:Krukenberg瘤的CT診斷報導較少,CT表現缺少特異性需與卵巢原發腫瘤鑑別。其特徵性表現:①腫瘤絕大多數為雙側對稱性,其理由認為Krukenberg瘤主要經淋巴途徑轉移。②腫瘤的病理形態及CT表現,卵巢轉移性腫瘤有一層厚的包膜,癌細胞在包膜內卵巢髓質中生長,腫瘤保持卵巢的原形,均勻增大呈腎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無粘連。表現為囊性型、囊實混合型和實性型,囊性型和囊實混合型呈單囊或多囊,體積較大,囊壁和囊性間隔可增厚,因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歷囊變、壞死和出血或腫瘤內包含惡性上皮組織分泌的黏液或漿液,囊內液為水樣密度,實性成份呈片狀,實性型病理表現為腫瘤纖維間質增多呈纖維瘤樣改變,其體積較小,強化明顯。卵巢轉移性腫瘤的影像表現與原發瘤有相關性,從胃癌轉移的腫瘤,CT表現為實性,而從結腸、乳腺小腸、膀胱、腎臟轉移的腫瘤,表現為囊性型或囊實混合型。腫瘤囊性和囊實混合型平均直徑12cm,實性型為4cm。有文獻報導囊性和囊實混合型Krukenberg瘤與原發性卵巢上皮囊腺癌影像表現相同,有專家認為卵巢上皮囊腺癌發生於卵巢表面上皮,從腫瘤的病理機制,腫瘤的形態及瘤外轉移的表現有助於兩者的鑑別。後者CT表現為囊性,囊性為主,囊實混合,實性為主和實性五種類型,腫瘤呈不規則團塊狀和菜花狀,囊性型和腫塊的囊性部分,囊壁及囊性間隔不規則增厚大於3mm,囊內外有乳頭狀突起或實性結節,實性型和腫塊的實性部分呈菜花狀或不規則結節狀,增強後CT值增加一倍,腫瘤常直接侵蝕包埋子宮、輸卵管、與盆腔內腸襻融合粘連。腹膜種植轉移是卵巢上皮癌的主要特徵,癌細胞隨腹腔液流動而種植在膈肌、肝表面,子宮直腸窩,大網膜、腸系膜、脾胃韌帶、結腸旁溝及其他腹腔壁腹膜和臟器漿膜。雖然胃腸道癌亦可突破漿膜形成腹膜種植轉移,但主要是經淋巴轉移,癌細胞隨淋巴引流進入腹膜後及系膜局部淋巴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