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rinboqe

Kangrinboqe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656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南側斷層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瑪旁雍錯及拉昂錯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蓋,分布著28條現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南坡冰川多於北坡。

岡底斯藏語稱“岡仁波齊”或“崗仁波齊”,意義是雪山之寶。這個岡底斯聖山是八千萬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曾誕生八千萬賢能並傳播佛法的聖地,是贍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長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鄉。雍仲本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遇樂、和平世界,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如意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岡仁波齊
  • 英文名稱:kangrinpoche
  • 別稱:須彌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 所屬山系:岡底斯山脈
  • 地理位置:北部崑崙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
  • 走向:東經81.3° 北緯31°
  • 長度:6656米
  • 寬度:6656米
  • 起點:北部崑崙山脈
  • 終點:南部喜馬拉雅山脈
  • 主峰: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是“神山”,名稱來歷,追溯歷史,涵義,佛教文獻,神話故事,轉山路程,

岡仁波齊是“神山”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
Kangrinboqe
kangrinpoche,位於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
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名稱來歷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
Kangrinboqe
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
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kangrinpoche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

追溯歷史

涵義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雍仲本教更是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Kangrinboqe
據雍仲本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岡仁波齊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
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我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

佛教文獻

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本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雍仲本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
kangrinpoche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3]

神話故事

印度教把岡仁波齊神山看做大梵天神的駐錫地,耆那教把岡仁波齊視為一座靈性的聖山。雍仲本教發源於岡底斯山地區,對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亦由來已久。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為岡底斯山主峰。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本教,他們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靈也不一樣,但他們全都認為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視其為神山,這就使岡仁波齊具有多種宗教迭加的神聖,從而發射出五光十色各種信仰的光暈、光環,成為萬神殿,成為東方的奧林匹斯山。
Kangrinboqe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峰)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雖然它的海拔高度僅為6656米,不僅在西藏的眾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中排不上號,比起鄰近的納木那尼峰(7694米),也是小巫見大巫,但它卻是亞洲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神山,因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而成為藏傳佛教、印度教、本教等宗教的朝聖中心。崗仁波齊的山形很容易辨認,主峰四季冰雪覆蓋,形似圓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如同八瓣蓮花環繞,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藝高絕的玉鑲冰雕。 由南望去可見其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徽記。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令人難以一睹真容,但在陽光照耀下又會閃爍出奇異的七彩光芒,分外耀眼奪目。
也許是“世界中心”的神威無人敢於冒犯,崗仁波齊時至今日還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高僧修行地 岡仁波齊藏語意為“神靈之山”,梵語意則為“濕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話中“神的天堂”。歷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因而這裡很久以前便成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本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的中心,是中、印、尼三國各族數以萬計的信徒心馳神往的地方。
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勝樂之無量宮,其周圍的群山河流均為勝樂宮的組成部分,蘊藏著深奧的宗教含義。 同時,kangrinpoche又是眾多佛、菩薩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聖地。據傳,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塑三尊佛像,分別供奉於神界、魯界和人間。羅剎王貢布崩用神變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但沒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於是想用神變背回岡仁波齊神山。這時釋迦牟尼及五百羅漢立刻飛往岡仁波齊神山,在岡仁波齊南面的“五百羅漢聚盆”或叫“上壇城”的岩石上留下腳印,同時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腳印,稱為“底斯不動四釘”,這樣羅剎王無法背走,如今在岡仁波齊背後可看到清晰的繩印及四周釋尊的腳印。

轉山路程

第一天(22公里約10小時)大金往西行5公里至入口(這裡的豎旗澌場立了一柱20米高的風念經),行6公里至河邊,再行15公里至河對岸山坡的寺廟,那裡可供住宿;
第二天(22公里約8小時),從寺廟出發約4公里到達葬場,步行4公里至山坳的瑪尼堆(海拔5700米),再行4公里可到河邊,此時可在距離10公里處的廟內住宿;
第三天(9公里約5小時),從廟出發約6公里可至出口收費站,再行3公里便可到達大金。此時轉山結束。
早飯後儘早出發。向西走不出多遠,然後向山坡腳靠近就能看到轉山的小道。緩緩地爬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山)
Kangrinboqe
高1個小時可到達一個小山坡頂,上面的瑪尼堆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經幡,這裡已經可以看見神山了。由此下坡,小道折向北進入拉曲峽谷(Lhachu Valley),L個小時後來到兩腿佛塔(ChoSen Kang-nyi),這是神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從它的兩條腿之間穿過會得到神的保佑,而有罪的人則無法通過。這裡海拔4750米。佛塔的東面幾百米處有一棵巨大的經幡柱(Darboche flagpole),經幡柱每年4月15日齋會定期更換,這是一個十分隆重的儀式。如果你計畫在馬年轉山,一定不要錯過這一天。接下來要沿小路下到谷底,兩側是聳立的紅色峭壁。西側中部的峭壁上建有Chogu寺(海拔4820米),初建於13世紀。峭壁下就是Lhachu河,跨過河上的小橋可以爬上這座懸空寺。寺中神壇上方的玻璃櫃中有一尊珍貴的塑像叫Ch0gu Opame,來自印度,據說會開口說話。從這裡能夠看到岡仁波齊極具震撼力的西壁,那三角形的冰壁仿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佛像。轉山道在小橋分作兩條,分別沿著Lhachu河的東西兩岸。兩條道都通向Drirapuk寺,大約還有3.5小時的路程。西岸的路在快到的時候必須脫鞋涉水,沿東岸的路則要稍微遠一點。兩條路都不陡,但海拔一直在緩緩上升。此時東側的岩壁擋住了視線,看不到神山。
Drirapuk寺在Lhachu河的北側,名字的意思是雌氂牛角洞。寺正對著輝煌壯觀的岡仁波齊北壁。Drirapuk有住處, 20元/床,人多時只好睡鋪在骯髒地板上的墊子。第一天上路,會覺得比較辛苦,尤其下午山路逐漸傾斜,令人倍感呼吸急促。第二天 Drirapuk-Zutrulpuk,22千米,8小時。
這是最考驗意志和體力的一天,要爬高762米,到達整個轉山路途中的最高點Dolma La山口,海拔5630米。沿著Dfirapuk北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山)
面的峽谷走上2、3天便是印度河的源頭,而轉山路則是向東,在神山的左側。路一開始就是一個陡峭的石頭坡。小路彎彎曲曲來到5330米的Silwutsel Charnel Ground--一死亡之地,滿山坡都是衣服、布條覆蓋的瑪尼堆。這些代表著一次象徵性的死廣,信徒們認為滴上一滴血或留下一縷頭髮效果會更好。在小路被兩旁的大石頭所擠迫而變得狹窄的地方,便是罪惡的檢驗石。據說如果人前世作孽太多則無法通過。走到Siltwutsel的盡頭,小道的右側是聖者米拉日巴(Milarepa)的腳印。這裡是Milarepa和苯教的大法師Naro Bonchung鬥法之地。相傳二人為誰占領岡底斯而鬥法時,相遇在卓瑪拉(Dolma La)山口的巨石上,為說服對方皈依自己的教派而互不相讓。
時間久了,石頭上都踩出了深深的腳印。遙想這些神奇的傳說也許可以讓你的轉山之路不那么痛苦,不過Dolma La山口仍然會讓你上氣不接下氣,每爬幾步就忍不住要找塊石頭坐下喘上一陣粗氣。在Dolma La神秘而有些詭異的氣氛中可以休息一下疲勞的雙腿,吃點東西,然後開始沿陡峭的碎石小道下山。這一段是整個轉山途中最危險的一段,很容易崴腳。難以想像在這樣的路上怎么完成一整套磕長頭的動作。往下看,山口南面是碧綠如玉的托吉錯(5608米),意為慈悲湖。傳說在此湖中沐浴,能洗淨身上的污垢和孽障。
下了坡路跡就消失了,只有在一塊塊褐色的大石上蹦蹦跳跳前行。重新找到小路,再下一個土坡來到Lham Chukhir河谷中。在小路和小河交匯地附近有一塊大石頭,上面是轉山道上的第三處佛祖腳印。河的兩岸都有路。東岸的路不像西岸那么泥濘,看神山的視野也更開闊一些,不過你需要
kangrinpoche(岡仁波齊山)
踩著河中的石塊到東岸,夏季水大時會比較麻煩。經過一個瑪尼堆群時,你有機會最後一次近距離地看一眼kangrinpoche的雄姿。走在河岸上感覺輕鬆了不少。幾千米後,小河轉向南,進入另一個峽谷。河岸邊的草地上是紮營的理想場地,沒帶帳篷的人只好沿峽谷走2小時到Zutrupuk寺歇息了。Zutrupuk的住宿條件比Drirapuk要好一點, 20元/床。
第三天 Zutrulpuk-塔欽11.3千米,3小時。早晨起來 參觀Zutrulpuk寺(海拔4790米)。M~arepa's Cave(米拉日巴洞)在面北的一間扎倉內,房門並非總是開著,需要找到寺內的喇嘛,最好作點小小的捐贈。
回塔欽的路很輕鬆。在小河快要流出峽谷進入巴噶平原的地方,河岸變得很陡,沿途經過一些多彩的石頭,由紅到黃,由黑變紫,這一帶叫TrangserTrangmar(金色和紅色的石壁)。然後小路拐向右方,沿山腳一直回到塔欽。經過前兩天的跋涉,這第三天實在很輕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