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因子(胺基酸組成的單鏈糖蛋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H因子由Nilson等(1965)發現,根據電泳位將其命名為β 1 H,而Whaley和Ruddy則將其命名為C3b滅活劑加速因子。現已確定其為由1213個胺基酸組成的單鏈糖蛋白,分子量155kDa,既有長桿狀部分,也有球形區域。新近用透射電鏡檢查發現,H因子的影象為一長而柔順的分子。伸長型分子長49.5nn,橫截直徑為3.4mm但大多數不呈線型而呈摺疊狀,因此分子的實際長度僅為伸展型的一半,但其構象則呈多樣化。通過園二 色譜 分析表明,H因子既無α螺旋也無β摺疊,借二硫鍵維持其功能活性的構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H因子
  • 外文名:H-factor
  • 發現人:Nilson
  • 根據:電泳位將其命名為β1H
組成部分,功能,定義,計算,

組成部分

現已確定其為由1213個胺基酸組成的單鏈糖蛋白,分子量155kDa,既有長桿狀部分,也有球形區域。新近用透射電鏡檢查發現,H因子的影象為一長而柔順的分子。伸長型分子長49.5nn,橫截直徑為3.4mm但大多數不呈線型而呈摺疊狀,因此分子的實際長度僅為伸展型的一半,但其構象則呈多樣化。通過園二色譜分析表明,H因子既無α螺旋也無β摺疊,借二硫鍵維持其功能活性的構象。

功能

H因子的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為Ⅰ因子的輔助因子,可增加C4b對Ⅰ因子的敏感性。在無H因子時,Ⅰ因子與C3b的結合呈絲狀;而在有H因子存在時,I因子與C3b的結合變為彎絲狀,同時與C3b的結合親和力增強(較無H因子時至少高15倍)。H因子強化I因子的機理,可能是H因子與C3b結合後,使C3b出現某些構象變化,增加了與I因子結合的親和力。H因子與C3b結合的活性部位存在於其N端35kDa部分。(2)加速C3轉化酶的衰變:H因子能將已同C3b結合的B因子或Bb從C3酶中逐出,而使之失去酶活性。(3)阻止替代途徑中初始和放大C3轉化酶的形成。已證實H因子和B因子在C3b上有同一結合部位,故H因子可同B因子或Bb競爭與C3b的結合。在有H因子存在時,B因子不易與C3(H2C)及C3b結合,因此不易形成C3(H2C)Bb或C 3bBb。但H因子對固相上和液相中的C3b作用在差別。對液相中或結合於非激活劑固相上裂解。而對於固定到激活劑(如酵母多糖等)表面的C3b,H因子則對C3b的親和力與B因子相當,二者競爭的結果,可形成部分C3轉化酶,以保證替代途徑的活化。有研究報導,在細胞膜上能增強C3b對H因子親和力的化學成分是涎酸和肝素氨基多糖。由於大多數細菌表面缺乏涎酸,因而這些細菌侵入機體後,可活化替代途徑,有助於在早期對感染的控制。(4)對已與P因子或腎炎因子(NeF)結合形成穩定的c 3bBbP或C 3bBbNeF,H因子對它們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效力要比CR1差得多。H因子對C5轉化酶(c 3bnBb或C 3bBb3b)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並能與C5競爭結合C3b使C5不能裂解。此外,近年發現H因子還可誘導單核細胞分泌IL-1參與免疫應答的調節。
編碼H因子的基因定位於人的第1號染色體的長臂32區,具有多態性。已發現其有5個變異型,即FH1-5。H因子的核苷酸序列已進行了鑑定,並推導出其全部胺基酸的一級結構,含有20個SCR藉此與C3b結合。H因子與MCP、CR1、CR2、DAF及C4bp具有同源性,共同屬於補體激活調節劑(RCA)基因家族的成員。

定義

H因子又稱H指數是美國物理學家Hirsch於2005年提出用於“評價科學家的科研績效”。雖然 其原始論文的題目及Hirsch對H因子的含義描述值得討論,但H因子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就全球風靡,很快被擴展用於期刊、研究團隊、大學、科研院所、學科、國家、基金和研究熱點等不同領域。下面以科學家個人H因子進行介紹,其它對象的H因子可以此類推。
H因子的物理含義可簡單的表述為:“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不少於h次”。不少學者認為H因子綜合衡量了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力。有趣的是,原本人為規定的h指數居然被一些學者數學推導得出:H因子與原有的評價指標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繫。而且數據也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些聯繫。
H因子主要是一個影響力判定參數,其特點是關注科學家發表了多少有影響力的論文。因此,若你的研究沒有一定的質量,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和交流,無論你發表了多少論文,都無法獲得一個較高的H因子。H因子的測度有利於那些出精品的科學家,也可以發現哪些人是“灌水”者。H因子面前,你可以有一些文章成了“睡美人”,但要避免一輩子都懷才不遇。

計算

科學家H因子的計算方法可描述為:將科學家某個時段(也可是全部)的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往低排,然後每篇論文得到一個序號,將每篇論文的序號和被引次數進行比較,找到序號h,使得這一篇論文的序號h小於或等於它的被引次數,而下一篇論文(序號為h+1)的序號大於它的被引次數。也許這樣的描述還是讓你頭暈,那么看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首先將某一學者的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往低排,得到表1,然後計算過程如表1所示。
序號 論文 引用次數 判定
1 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A 18 1〈18
2 被引用次數第2的論文B 82〈8
3 被引用次數第3的論文C 73〈7
4 被引用次數第4的論文D 6 4〈6
5 被引用次數第5的論文E 5 5=5, h=5
6 被引用次數第6的論文F 46>4
論文的被引次數獲取現在常採用的資料庫有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學術等,中文論文常採用的有CNKI引文資料庫, CSCD和人文社科的CSSCI等。需指出的是,CNKI引文資料庫的首頁數據問題很大,建議進入舊版手工檢索。
當然,任一單一參數的評價都有局限性,H因子的問題也很多。
當然,任一單一參數的評價都有局限性,h指數的問題也很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