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損傷修復學說

DNA 損傷修復學說

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是在細胞中多種酶的共同作用下,使DNA受到損傷的結構大部分得以恢復,降低了突變率,保持了DNA分子的相對穩定性。DNA損傷修復學說,外源的理化因子,內源的自由基本均可導致DNA的損傷。正常機體記憶體在DNA的修復機制,可使損傷的DNA得到修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修復能力下降,導致DNA的錯誤累積,最終細胞衰老死亡。DNA的修復並不均一,轉錄活躍基因被優先修復,而在同一基因中轉錄區被優先修復,而徹底的修復僅發生在細胞分裂的DNA複製時期,這就是幹細胞能永保青春的原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NA 損傷修復學說
氧自由基學說,端粒假說,

氧自由基學說

氧分子具有雙重性,它既是人類七大營養素之一,同時也對人體具有一定危害。氧自由基主要來自我們體內,我們每日三餐吃進去糧食、油和魚、肉、蛋在體內各組織細胞里的線粒體中進行氧化,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水及能量(即ATP)。二氧化碳通過呼吸,由肺呼出,能量以ATP形式供各組織、器官用以維持生理活動,以供心臟跳動、胃腸蠕動、大腦記憶等等。在、脂類及蛋白質的氧化過程中除能量外,還產生了不少氧自由基。
DNA 損傷修復學說
研究發現,氧自由基可以引起DNA單鏈斷裂,也可引起DNA雙鏈斷裂。修復損傷DNA的能力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人年紀大了,修復能力差,損傷的DNA就會積累,基因功能也會受影響,促使細胞逐漸衰老乃至死亡。
氧自由基還會損害蛋白質與細胞膜,可使蛋白質變性。如果受損害的蛋白質和神經傳導有關,則神經傳導就會失靈。此外,氧自由基還損傷脂類,引起脂質過氧化,脂質過氧化以後,又可再產生氧自由基,形成惡性循環。

端粒假說

端粒是指細胞核內染色體末端的一段特殊的結構,由端粒酶合成。這種結構可以防止兩條染色體間互相交聯,如交聯可引起染色體畸變,會引發腫瘤。另外,它也可防止損傷的DNA修復得不正確。端粒有一定長度,隨著年齡增加,端粒長度會越來越小、越來越短,有人認為端粒長短與人類個體的壽命有關。
2003年國外科學家發現,血細胞端粒短的人,壽命較短,其心臟病病死率是端粒長的人3.18倍,傳染病病死率是端粒長者的8.54倍。2004年有人認為,老年糖尿病、老年人創傷癒合緩慢、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動脈粥樣硬化及腫瘤發生等,均可能與相應細胞端粒較短有關。總之,端粒長度是人類體細胞衰老的標誌之一。
女性壽命往往比男性長,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女性壽命比男性壽命長呢?科學家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認為:①從遺傳因素看,女性性染色體是XX,男性性染色體是XY。有一種清除氧自由基相關的酶,叫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它的基因定位在X染色體,從這一點看,女性抗氧自由基損傷的能力比男性強。②調節細胞周期的有關酶也定位於X染色體,因此女性在細胞周期調節方面可能比男性有優勢。③有些學者認為,女性壽命長可能還與雌激素有關。雌激素可以刺激生長激素和催乳激素分泌,加強胸腺功能,提高免疫力;雌激素還有利於膽固醇和脂蛋白代謝,使女性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低於男性。④端粒長度的縮短速率,男性比女性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研究發現,男性在年輕時其端粒長度比同齡女性稍長,但隨年齡增加,端粒縮短速率快於女性,男性每年端粒長度丟失速率比女性快3個鹼基對。上述原因可能決定了男女壽命的差異。
以上介紹了現代公認的三種生物衰老學說。此外,還有其他學說:如線粒體DNA損傷學說、基因調控學說、神經內分泌學說、免疫學說、蛋白質合成差錯累積學說等等。隨著衰老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必將對人類延緩衰老發生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