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環境暴露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屬正嗜肝病毒屬、 肝 DNA 病毒科。B肝的主要傳染源是B肝病人和HBV抗原攜帶者。HBV感染的特點為臨床表現多樣化,潛伏期較長。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生物效應,預防與控制,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傳播途徑

血液、血製品等傳播
血液傳播是B肝傳播途徑中最常見的一種,比如輸血過程中被感染,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此現象得以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絕。
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也就是說在就醫的過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數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種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別注意注射、接種、紋身等使用的各種醫療器具。
母嬰傳播
患急性B肝或攜帶B肝表面抗原的母親可將B肝病毒傳給新生兒,尤其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為主要的傳染源。包括母體子宮內感染、圍生期感染和產後密切接觸感染三種,其中主要的是圍生期感染。
性傳播
HBV可通過唾液、月經、陰道分泌物、精液等排出體外,通過密切接觸(性行為和日常生活)而傳播。

易感人群

抗HBs陰性者是HBV的易感人群。一般新生兒不具有來自母體的先天性HBsAb,因此,人們對HBV普遍易感。常見的高危人群主要有:HBV感染者所生的新生兒、受血者和器官移植者、血液透析者、同性戀和性亂交者、HBV感染者家庭成員、吸毒者、醫務人員等。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生物效應

HBV感染的特點為臨床表現多樣化,潛伏期較長(28~160d,平均70~80d)。
急性B型肝炎
(1)黃疸型。急性黃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可分為黃疸前期、黃疸期與恢復期,整個病程2~4個月。黃疸前期臨床表現主要為胃腸道症狀,如厭油、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乏力等。上腹部脹滿不適,尿黃如濃茶。部分患者有低熱或伴有關節痛、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等。少數患者遷延不愈轉為慢性肝炎。黃疸期主要表現為結膜皮膚黃染,發熱減退,消化道症狀加重,肝區腫大有壓痛。肝功能試驗明顯異常,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恢復期表現為黃疸消退,症狀逐步消失。肝功能趨向正常。
(2)無黃疸型。臨床症狀輕或無症狀,大多數在查體或檢查其他病時發現,實驗室檢查ALT、AST升高,血清膽紅素正常,HBcIgM陽性,易轉為慢性。
慢性B型肝炎
指患者至少6個月以上肝臟慢性炎症。
(1)慢性遷延性肝炎。臨床症狀輕,無黃疸或輕度黃疸、肝臟輕度腫大,伴隨肝區疼痛和乏力,脾臟一般觸不到。肝功能損害輕,可有sGPT升高,而不夠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者。一般無肝外表現。
(2)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症狀較重,體徵明顯,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臟腫大、質地中等硬,多數脾腫大。肝功能損害顯著,ALT持續或反覆升高,血漿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現,如關節炎、腎炎、乾燥綜合徵及結節性動脈炎等。
淤膽型B型肝炎
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症狀較輕,表現為較長期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肝臟腫大、皮膚瘙癢和腹瀉,糞便灰白,溏薄、色淺、量多而有異味。肝功能檢查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表現為梗阻性黃疸。
重型B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發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顯著消化道症狀,如嚴重食欲不振,頻繁噁心、嘔吐、腹脹,於發病後兩周內出現肝性腦病,黃疸出現後迅速加深,肝功能異常(特別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肝濁音區縮小及明顯出血傾向,中毒性鼓腸,後期可出現腹膜炎、出血;或者黃疸很淺,甚至未出現黃疸。一般無腹水或晚期出現,常於3周內死於腦疝、出血等併發症。
(2)亞急性重型(即亞急性肝壞死)肝炎。起病與一般急性黃疸型肝炎相同,於發病15日至24周陷入肝衰竭。起病後表現為高度乏力、腹脹、不思飲食、黃疸逐日加深,明顯出血傾向為特點。至後期出現肝腎綜合徵和肝性腦病。本型易發展為壞死後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後以肝性腦病為首發症狀,只是病史超過期兩周,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
(1)無症狀慢性HBV攜帶者。血清學至少6個月以上HBsAg陽性,無明顯的肝炎相關症狀、體徵及肝功能改變。但是實際上,大多數這類型的患者肝臟表現為不同程度組織學改變。血清學表現為:HBsAg、HBeAg和HBVDNA陽性者,1年內連續隨訪3次以上均顯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範圍。
(2)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臨床表現為無肝臟相關的症狀,肝功能正常,肝組織學檢查無炎性改變。血清HBsAg陽性、HBeAg陰性、抗-HBe陽性或陰性,HBVDNA低於最低檢測限,1年內連續隨訪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範圍。
隱匿性慢性B型肝炎
血清HBsAg陰性,但血清和(或)肝組織中HBVDNA陽性,並有慢性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除HBVDNA陽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陽性,但約20%隱匿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學標誌均為陰性。診斷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損傷。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典型的法定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同時也有遺傳性。其預防有特殊性和高難性。

預防與控制

控制傳染源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應根據傳染病防治法進行隔離治療及登記管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者除了應積極進行抗HBV治療。感染者不能從事餐飲、食品加工服務,托幼保育等工作。加強獻血人員的篩選和血液及血製品的檢測。
切斷傳播途徑
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通過許多不同途徑傳播。因此切斷傳播途徑是阻斷HBV傳播的重要環節。如採取主動和被動免疫阻斷母嬰傳播;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種醫療器械及用具的實行一用一消毒措施;對B肝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已經使用過的食具、衣物等污染物應嚴格消毒處理;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接觸病人後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等。
保護易感人群
(1)B型肝炎疫苗。目前我國HBsAg攜帶者廣泛存在,在傳染源管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控制和預防B型肝炎,關鍵性措施是用B肝疫苗預防。我國已將B肝疫苗接種納入計畫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為B肝疫苗接種的適應症:①HBsAg陽性,特別是HBeAg同時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②B肝高發區3歲以下幼兒;③醫務人員,接觸血液的人員;④多次接受輸血及血製品的患者;⑤HBsAg陽性者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
(2)B肝免疫球蛋白(HBIG)。屬於被動免疫,主要用於HBV感染者母親的新生兒及暴露於HBV的易感者的緊急預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