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病毒環境暴露

天花病毒是DNA病毒,結構複雜。天花病毒只會在人身上傳染,不會通過動物傳染,可引起傳播迅速的烈性傳染病天花。天花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傳播,間接接觸被皰疹、痂皮、飛沫污染的衣物、玩具、食品及塵埃等,也可成為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傳播途徑,人體暴露,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健康效應,預防與控制,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傳播途徑

天花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傳播,間接接觸被皰疹、痂皮、飛沫污染的衣物、玩具、食品及塵埃等,也可成為傳播途徑。

人體暴露

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兒在內,均是天花病毒的易感人群。而患天花後,或者接種疫苗之後,都可產生持久免疫力,二次患天花者極少。自1977年10月26日發現最後一例天花後,至今未發現天花傳染,因此,1980年5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天花從世界上消失,並停止種痘。由於抗天花的疫苗接種間斷,致使全球對天花易感的人群逐漸增加,全球都面臨著包括天花病毒在內的生物武器襲擊的威脅。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健康效應

天花主要通過空氣中的液滴傳染,自然感染的器官是肺部。表現為炎症的病毒血症及接連出現的各階段皮疹。天花病人的臨床表現分為四期:潛伏期、病毒血症期、出疹期和結痂期。潛伏期是指從暴露到發病的10~12d,變動於7~l7d,此期病人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之後為病毒血症期,起病急劇,有發熱、頭痛、肌肉痛、衰竭、並常有噁心嘔吐。感染後14~15d,體溫下降,前驅症狀減輕,開始出現皮疹。發疹的最早表現是在口腔與咽喉形成潰瘍,病人唾液中有大量的病毒。皮疹為離心性分布,頭面部、四肢近端較多,軀幹較少。最初為暗紅色小丘斑,數小時後即有丘疹,直徑3~4mm,質地堅實,深藏皮內。經2~3d丘疹期,漸為水皰狀即為皰疹,周圍隆起,中心凹陷(臍形皰疹),皰疹周圍有紅暈,並前皰疹期伴隨體溫升高。至5~8d皰疹灌漿,漸成黃綠色膿皰,有痛感,周圍紅暈加深。此時溫度再度升高,稱“化膿熱”。至10~14d,體溫漸降,膿痂漸乾縮,或破裂結痂,終成痂蓋。再經2~4周,痂蓋自然脫落,有癢感,並留下皰痕,稱“麻點”。一般患者在感染後28d左右痊癒,但倘若膿皰出現後,因皮下出血而引致皮膚變黑,病者便多數會死亡。死因多數是因為內臟出血、感染其他併發症或是多器官衰竭。
臨床上除前述天花外,還可見少許輕型天花,包括無疹天花、變形天花、類天花;重型天花,包括融合性天花、出血性天花。

預防與控制

儘管自1977年以來世界範圍流行的天花已被控制,但是仍不能排除其可能再次自然流行。並且,目前科學家並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對天花病毒的預防是防止人們感染天花病毒的首要方法。
控制傳染源
發現患者或可疑病例,必須立即嚴密隔離治療患者,與此同時,採用電話向當地疾病控制中心緊急報告疫情,進行快速診斷和疫源地調查。嚴密隔離與消毒確診天花病人後,立即作緊急疫情報告,同時對病人做嚴密的隔離治療,禁止與任何人接觸。選擇種過痘而具免疫力的醫護人員進行醫療護理。對症治療,並對病人用過的衣物和排泄物等徹底消毒。天花病毒是最大的病毒之一,呈複合結構,核衣殼包裹兩層脂蛋白膜,對乙醚不敏感。蒸氣消毒法、紫外線易將其殺滅。常用的消毒劑升汞、石炭酸、甲醛等,經30min可將其滅活,漂白粉1∶10000、高錳酸鉀或酒精60min可將其滅活。迅速搜尋全部接觸者進行登記,一律單獨隔離檢疫16d,並立即種痘,對於不能種痘者,給予高價抗天花免疫球蛋白肌注,若接觸者離開疫區到他處,應立即通知該地區對其實施種痘。
切斷傳播途徑
嚴格消毒患者接觸過的一切衣物、用具等,低值物品甚至可考慮焚燒處理。
保護易感人群
雖然天花病毒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消滅,但是仍有可能再次出現;而對其他具有傳染性和致死性的痘病毒採取預防和治療措施也是必需的。雖然各國科學家仍在積極尋找能夠有效對抗天花病毒及其他能夠導致疾病和死亡的痘病毒的藥物。但是目前對於這類痘科病毒仍然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因此,接種疫苗仍然是保護易感人群的首選方法。最初採用牛痘病毒,以後採用痘苗病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