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年

870年為唐懿宗昭聖惠孝皇帝鹹通十一年,發生了南詔進犯成都的歷史大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870年
  • 外文名:870 years
  • 紀年:唐懿宗昭聖惠孝皇帝鹹通十一年
  • 歷史大事:南詔進犯成都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中國紀年

870年,唐懿宗昭聖惠孝皇帝鹹通十一年

歷史大事

南詔進犯成都
鹹通十年(八六九)十二月,南詔攻陷定邊軍(今四川邛崍)。十一年正月,西川百姓聞南詔大兵將至,紛紛入成都躲避,城內人滿為患。時西川久無戰事,軍備廢弛。節度使盧耽召彭州刺史吳行魯為代理參謀,命其與前瀘州刺史楊慶復做防守準備,二人修造兵器及防守器具,招募士卒,選勇士三千人號為“突將”。五日,南詔兵進至眉州(今四川眉山),抵達新津。盧耽遣副使譚奉祀致書南詔酋首杜元忠,南詔拘留奉祀。耽得知,派人赴京告急,奏請遣使與南詔約和,以紓成都之患。唐廷命知四方館事、太僕卿支詳為宣諭通和使。十一日,南詔攻陷雙流。廿日,抵成都城下。時唐廷徵發援兵萬人已至漢州(今四州廣漢),定邊節度使竇滂亦率敗兵退奔漢州。盧耽遣部將王晝赴漢州催促援兵,竇滂自以失地敗軍,欲成都陷沒以分其責,因言於援軍,稱南詔兵多於官軍數十倍。援軍諸將皆疑惑不進。二月一日,南詔猛攻成都,盧耽率軍民奮力堅守。三日,支詳遣使與南詔約和,南詔仍攻城不已。時唐廷以左神武將軍顏慶復為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統轄援蜀諸軍。十二日,慶復率軍至新都大破蠻軍,殺二千餘人。十三日,再與蠻軍數萬人大戰,殺五千餘人,蠻兵大敗,退保星宿山,遣其臣楊定保與支詳議和,但圍攻成都愈急。十八日,唐軍進抵成都城下,殺敗蠻軍,南詔燒攻具遁逃。顏慶復始教蜀人築雍門城,穿塹引水,植鹿角,分營鋪。南詔自此不犯成都。
復徐州武寧軍為感化軍
鹹通三年(八六二),王式誅武寧(今江蘇徐州)銀刀等七軍牙兵,詔罷武寧節度使;改徐州為團練防禦史,隸兗海(今山東兗州)節度使;置宿泗都團練觀察使,治宿州。四年,廢宿泗都團練觀察使,於徐州置觀察使,轄濠、泗二州。十年,唐廷平定龐勛起義後,起義軍零散武裝仍散居於兗、鄆(今山東東平西北)、青(今山東益都)、齊(今山東濟南)等州,與官軍對抗。十一年四月,詔徐州觀察使夏侯瞳招喻起義軍殘部。六月,懿宗詔百官商議處置徐州事宜。廿五日,太子少傅李膠等上奏,認為徐州屢為禍亂,皆由節度使統御失當,其使額雖降,兵額仍存。作為支郡則糧餉不足,分隸它鎮則人心不服。泗州(今江蘇盱眙北)前因龐勛進攻時堅守不克,與徐州結仇已深,宜有更張,使其便於治理。懿宗聽從其言,詔徐州仍為觀察使,轄徐、濠、宿三州;泗州為團練使,割屬淮南(今江蘇揚州)。十一月十九日,命徐州觀察使為感化軍節度使。
廢定邊軍節度使
鹹通十一年(八七0)正月,懿宗以定邊軍(今四川邛崍)失陷於南詔,詔廢定邊軍節度使,仍以其所轄七州歸西川節度使。二月,貶原定邊節度使竇滂為康州(今廣東德慶)司戶。
光州民逐刺史李弱翁
鹹通十一年(八七0)五月,光州(今河南潢川)民逐刺史李弱翁,弱翁逃奔新息(今河南息縣)。左補闕楊堪等上言:“刺史不道,百姓負冤,應訴乾朝廷,置諸典刑;不應擅自驅逐,亂上下之分。此風不可長,宜加誅以懲來者。”議亦不行。
劉瞻溫璋因直諫
鹹通十一年(八七0)八月十五日,懿宗愛女同昌公主病卒。懿宗痛惜不已,殺翰林醫官韓宗劭等二十餘人,收捕其親族三百餘人,拘於京兆獄。宰相劉瞻上疏諫阻,懿宗不悅。瞻又與京兆尹溫璋面見懿宗力諫,懿宗大怒,叱責使出。九月七日,貶瞻為荊南節度使,貶溫璋振州(今海南三亞西北)司馬,璋以為生不逢時,當日飲藥而卒。璋為政嚴明,時人惜之。宰相路嚴素與瞻不合,遂與韋保衡奏稱瞻與醫官通謀,誤投毒藥,致公主於死。因再貶瞻歡州(今越南榮市)司戶。瞻為相廉謹,因諫被謫,時人冤之。瞻所引用朝官數人,皆牽連被貶。
魏博軍亂,易帥
魏博(今河北大名)節度使何全皡年少襲位,驕暴嗜殺,又減將士衣糧。鹹通十一年(八七0)八月,將士作亂,全皡單騎逃走,被將士追殺,推軍中大將韓君雄為留後。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景崇奏請授君雄為節度使。九月一日,詔以君雄為魏博留後。十二年正月,授任魏博節度使
李國昌為振武節度使
鹹通十一年(八七0)十二月,以沙陀酋長、左金吾上將軍李國昌朱邪赤心)為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北)節度使。國昌恃功恣橫,赴任後擅殺長吏。十三年十二月,詔徙為大同軍防禦使,國昌稱病不奉詔。

通鑑記載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下鹹通十一年(庚寅,公元八七零年)
春,正月,甲寅朔,群臣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赦天下。
西川之民聞蠻寇將至,爭走入成都。時成都但有子城,亦無壕,人所占地各不過一席許,雨則戴箕盎以自庇。又乏水,取摩訶池泥汁,澄而飲之。將士不習武備,節度使盧耽召彭州刺史吳行魯使攝參謀,與前瀘州刺史楊慶復共修守備,選將校,分職事,立戰棚,具炮檑,造器備,嚴警邏。先是,西川將士多虛職名,亦無稟給。至是,揭榜募驍勇之士,補以實職,厚給糧賜,應募者雲集。慶復乃諭之曰:“汝曹皆軍中子弟,年少材勇,平居無由自進,今蠻寇憑陵,乃汝曹取富貴之秋也,可不勉乎!”皆歡呼踴躍。於是列兵械於庭,使之各試所能,兩兩角勝,察其勇怯而進退之,得選兵三千人,號曰“突將”。行魯,彭州人也。戊午,蠻至眉州,耽遣同節度副使王偃等齎書見其用事之臣杜元忠,與之約和。蠻報曰:“我輩行止,只系雅懷。”
路岩韋保衡上言:“康承訓龐勛時,逗橈不進,又不能盡其餘黨,又貪虜獲,不時上功。”辛酉,貶蜀王傅、分司,尋再貶恩州司馬。
南詔進軍新津,定邊之北境也。盧耽遣同節度副使譚奉祀致書於杜元忠,問其所以來之意。蠻留之不還。耽遣使告急於朝,且請遣使與和,以紓一時之患。朝廷命知四方館事、太僕卿支詳為宣諭通和使。蠻以耽待之恭,亦為之盤桓,而成都守備由是粗完。甲子,蠻長驅而北,陷雙流。庚午,耽遣節度副使柳槃往見之,杜元忠授槃書一通,曰:“此通和之後,驃信與軍府相見之儀也。”其儀以王者自處,語極驕慢。又遣人負彩幕至城南,雲欲張陳蜀王廳以居驃信。
癸酉,廢定邊軍,復以七州歸西川。
是日,蠻軍抵成都城下。前一日,盧耽遣先鋒游弈使王晝至漢州詗援軍,且趣之。時興元六千人、鳳翔四千人已至漢州,會竇滂以忠武、義成、徐宿四千人自導江奔漢州,就援軍以自存。丁丑,王晝以興元、資、簡兵三千餘人軍於毘橋,遇蠻前鋒,與戰不利,退保漢州。時成都日望援軍之至,而竇滂自以失地,欲西川相繼陷沒以分其責。每援軍自北至,輒說之曰:“蠻眾多於官軍數十倍,官軍遠來疲弊,未易遽前。”諸將信之,皆狐疑不進。成都十將李自孝陰與蠻通,欲焚城東倉為內應,城中執而殺之。後數日,蠻果攻城,久之,城中無應而止。
二月,癸未朔,蠻合梯衝四面攻成都,城上以鉤繯挽之使近,投火沃油焚之,攻者皆死。盧耽以楊慶復、攝左都押牙李驤各帥突將出戰,殺傷蠻二千餘人,會暮,焚其攻具三千餘物而還。蜀人素怯,其突將新為慶復所獎拔,且利於厚賞,勇氣自倍,其不得出者,皆憤郁求奮。後數日,賊取民籬,重沓濕而屈之,以為蓬,置人其下,舉以抵城而劚之,矢石不能入,火不能然。慶復溶鐵汁以灌之,攻者又死。
乙酉,支詳遣使與蠻約和。丁亥,蠻斂兵請和。戊子,遣使迎支詳。時顏慶復以援軍將至,詳謂蠻使曰:“受詔詣定邊約和,今雲南乃圍成都,則與向日詔旨異矣。且朝廷所以和者,冀其不犯成都也。今矢石晝夜相交,何謂和乎!”蠻見和使不至,庚寅,復進攻城。辛卯,城中出兵擊之,乃退。
初,韋皋招南詔以破吐蕃,既而蠻訴以無甲弩,皋使匠往教之,數歲,蠻中甲駑皆精利。又,東蠻苴那時、勿鄧、夢沖三部助皋破吐蕃有功。其後邊吏遇之無狀,東蠻怨唐深,自附於南詔,每從南詔入寇,為之盡力,得唐人,皆虐殺之。
朝廷貶竇滂為康州司戶,以顏慶復為東川節度使,凡援蜀諸軍,皆受慶復節制。癸巳,慶復至新都,蠻分兵往拒之。甲午,與慶復遇,慶復大破蠻軍,殺二千餘人,蜀民數千人爭操芟刀、白棓以助官軍,呼聲震野。乙未,蠻步騎數萬復至,會右武衛上將軍宋威忠武軍二千人至,即與諸軍會戰,蠻軍大敗,死者五千餘人,退保星宿山。威進軍沱江驛,距成都三十里。蠻遣其臣楊定保詣支詳請和,詳曰:“宜先解圍退軍。”定保還,蠻圍城如故。城中不知援軍之至,但見其數來請和,知援軍必勝矣。戊戌,蠻復請和,使者十返,城中亦依違答之。蠻以援軍在近,攻城尤急,驃信以下親立矢石之間。庚子,官軍至城下與蠻戰,奪其升遷橋,是夕,蠻自燒攻具遁去,比明,官軍乃覺之。
初,朝廷使顏慶復救成都,命宋威屯綿,漢為後繼。威乘勝先至城下,破蠻軍功居多,慶復疾之。威飯士,欲追蠻軍,城中戰士亦欲與北軍合勢俱進,慶復牒威,奪其軍,勒歸漢州。蠻至雙流,阻新穿水,造橋未能成,狼狽失度。三日,橋成,乃得過,斷橋而去,甲兵服物遺棄於路,蜀人甚恨之。黎州刺史嚴師本收散卒數千保邛州,蠻圍之,二日,不克,亦捨去。顏慶復始教蜀人築壅門城,穿塹引水滿之,植鹿角,分營鋪。蠻知有備,自是不復犯成都矣。
先是,西川牙將有職無官,及拒卻南詔,四人以功授監察御史,堂帖,人輸堂例錢三百緡;貧者苦之。
三月,左僕射、同平章事曹確同平章事,充鎮海節度使。
夏,四月,丙午,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韋保衡同平章事。
徐賊餘黨猶相聚閭里為群盜,散居兗、鄆、青、齊之間,詔徐州觀察使夏侯瞳招諭之。
五月,丁丑,以邛州刺史吳行魯為西川留後。
光州民逐刺史李弱翁,弱翁奔新息。左補闕楊堪等上言:“刺史不道,百姓負冤,當訴於朝廷,置諸典刑,豈得群黨相聚,擅自斥逐,亂上下之分!此風殆不可長,宜加嚴誅,以懲來者!”
上令百官議處置徐州之宜。六月,丙午,太子少傅李膠等狀,以為:“徐州雖屢構禍亂,未必比屋頑凶;蓋由統御失人,是致奸回乘釁。今使名雖降,兵額尚存,以為支郡則糧餉不給,分隸別落則人心未服;或舊惡相繼,更成披猖。惟泗州向因攻守,結釁已深,宜有更張,庶為兩便。”詔從之,徐州依舊為觀察使,統徐、濠、宿三州,泗州為團練使,割隸淮南。
加幽州節度使張允伸兼侍中。
秋,八月,乙未,同昌公主薨。上痛悼不已,殺翰林醫官韓宗劭等二十餘人,悉收捕其親族三百餘人系京兆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劉瞻召諫官使言之,諫官莫敢言者,乃自上言,以為:“修短之期,人之定分。昨公主有疾,深軫聖慈。宗劭等診療之時,惟求疾愈,備施方術,非不盡心,而禍福難移,竟成差跌,原其情狀,亦可哀矜。而械繫老幼三百餘人,物議沸騰。道路嗟嘆。奈何以達理知命之君,涉肆暴不明之謗!蓋由安不慮危,忿不思難之故也。伏願少回聖慮,寬釋系者。”上覽疏,不悅。瞻又與京兆尹溫璋力諫於上前,上大怒,叱出之。
魏博節度使何全皞年少,驕暴好殺,又減將士衣糧。將士作亂,全皞單騎走,追殺之,推大將韓君雄為留後。成德節度使王景崇為之請旌節。九月,庚戌,以君雄為魏博留後。
丙辰,以劉瞻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貶溫璋振州司馬。璋嘆曰:“生不逢時,死何足惜!”是夕,仰藥卒。庚申,敕曰:“苟無蠹害,何至於斯!惡實貫盈,死有餘責。宜令三日內且於城外權瘞,俟經恩宥,方許歸葬,使中外快心,奸邪知懼。”己巳,貶右諫議大夫高湘、比部郎中知制誥楊知至、禮部郎中魏簹等於嶺南,皆坐與劉瞻親善,為韋保衡所逐也。知至,汝士之子;簹,扶之子也。保衡又與路岩共譖劉瞻,去與醫官通謀,誤投毒藥。丙子,貶瞻康州刺史。翰林學士承旨鄭畋草瞻罷相制辭曰:“安數畝之居,仍非己有;卻四方之賂,惟畏人知。”岩謂畋曰:“侍郎乃表薦劉相也!”坐貶梧州刺史。御史中丞孫瑝坐為瞻所擢用,亦貶汀州刺史。路岩素與劉瞻論議多不葉,瞻既貶康州,岩猶不快,閱《十道圖》,以歡州去長安萬里,再貶歡州司戶。
冬,十月,癸卯,以西川留後吳行魯為節度使。
十一月,辛亥,以兵部尚書、鹽鐵轉運使王鐸為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鐸起之兄子也。
丁卯,復以徐州為感化軍節度。
十二月,加成德節度使王景崇同平章事,以左金吾上將軍李國昌為振武節度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