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年

794年,唐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十年,乾支紀年為甲戌狗年。

當年為唐貞元十年;日本延曆十三年;渤海國大興五十七年,中興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794年
  • 乾支紀年:甲戌
  • 唐朝紀年:貞元十年
歷史大事,唐敗吐蕃,劉澭歸朝,宣武軍再亂,黃少卿反,李抱真卒,唐遣使冊南詔,昭義軍亂,德宗寵裴延齡,陸贄罷相,李觀卒,大元義被殺,桓武天皇遷都,史料記載,

歷史大事

唐敗吐蕃

貞元十年(794)正月,韋皋所遣節度判官崔佐時至南詔羊苴吁城(今雲南大理),而吐蕃使者數百人先至,南詔王異牟尋不欲使吐蕃知唐使者至,遂命佐時衣牂牁蠻服入城,佐時不從,說:“我堂堂大唐王朝使者,怎能衣蠻夷之服呢!”異牟尋不得已,黑夜迎之。佐時大聲宣讀詔書,異牟尋恐懼、噓欷、流涕,俯伏受詔。其清平宮鄭回又密見佐時教之,所以佐時盡得其實情,因勸異牟尋悉斬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號,獻其金印,恢復南詔舊名,異牟尋皆從之。仍刻金契以獻,並帥其子尋夢湊等與佐時盟於點蒼山神祠。先是吐蕃與回紇爭北庭(今新疆奇台),大戰死者甚多,遂徵兵萬人於南詔。異牟尋以國小為辭,請發兵三千人,吐蕃以為少,即增至五千。異牟尋遣五千人前行,自帥萬人繼其後,晝夜兼行,襲擊吐蕃,大敗之,虜其五王,降其兵十餘萬,攻取其鐵橋(今雲南維西東北)等十六城。正月二十四日,遣使獻俘。

劉澭歸朝

幽州節度使劉怦死時,其子劉濟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其弟劉澭以父命召濟,並以軍府授之。濟以澭為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許以後使代己。而不久濟用其子為節度副大使,澭怨恨之,密通表於朝廷,遣兵千人防秋,濟怒,發兵擊澭,敗之。貞元十年(794)正月,澭為濟所逼,請為朝廷西扞隴坻,遂帥兵一千五百人,男女萬餘口至京城。所過之處,號令嚴明,秋毫無犯。德宗嘉之,二月三日,以澭為秦州(今甘肅秦安西北)刺史、隴右經略軍使,治於普潤(今陝西千陽東北)。軍中不擊柝,不設音樂;士卒病者,澭親視之,死則哭之。

宣武軍再亂

宣武軍有親兵三百人,素來驕橫,留後李萬榮惡之,遣往京西防秋,親兵怨。貞元十年(794)四月二十八日,大將韓惟清、張彥琳誘親兵作亂,攻萬榮,萬榮擊敗之。親兵潰而大掠,多奔宋州(今河南商丘),宋州刺史劉逸準厚撫之。惟清奔鄭州,彥琳奔東都。萬榮又誅作亂者妻子數千人。貞元十一年五月十一日,以李萬榮為宣武節度使。

黃少卿反

貞元十年(794)五月,欽州蠻酋黃少卿反,帥蠻人圍州城,邕管經略使公孫器奏請發嶺南兵救之,德宗不許,遣中使諭解之。七月,黃少卿陷欽州、橫州。潯州(今廣西桂平)、貴州(今廣西貴縣)等州。又攻公孫器於邕州。至憲宗元和三年(808)五月,黃少卿請降,六月十二日,以其為歸思(今廣西來賓西北)州刺史。

李抱真卒

貞元十年(794)六月一日,昭義(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抱真卒。其子殿中侍御史李緘與抱真從甥元仲經密不發喪,並詐為抱真表,求以節度使職授緘。其步軍都虞候王延貴素以義勇聞名,德宗知抱真已卒,遣中使第五守進往觀變,並以軍事委延貴。守進至上黨,緘稱抱真有病不能見。守進說:“朝廷已知你父已卒,令王延貴知軍事,你應該發喪行服。”緘出對諸將說:“朝廷不許我掌事,諸君意下如何?”諸將皆不答。緘懼怕,乃發喪,以使印及所管鑰授監軍。守進遂召延貴,宣口詔令處理政事,促緘赴東都。元仲經出走,延貴悉以罪歸仲經,捕殺之。詔以延貴權知昭義軍事。

唐遣使冊南詔

南詔王異牟尋既叛吐蕃,內附於唐,遂遣其弟湊羅楝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貞元十年(794)六月十二日,以祠部郎中袁滋為冊南詔使,賜銀窠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滋至南詔,異牟尋北面跪受冊印,稽首再拜。並說當子子孫孫盡忠於唐。

昭義軍亂

貞元十年(794)七月一日,以王延貴為昭義(今山西長治)留後,賜名虔休。昭義行軍司馬、攝洺州刺史元誼聽說以虔休為留後,意甚不平,上表請以磁州邢州、洺州等山東三州別為一鎮。當時昭義精兵多屯於此三州,誼厚賞以收買。德宗屢遣中使諭之,不從。臨洺(今河北永年)守將夏侯仲宣以城歸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馬正卿督裨將石定蕃等帥兵五千攻洺州,定蕃卻帥部下兵兩千叛歸元誼,正卿退兵還。詔以元誼為饒州刺史,誼拒不行。虔休親自帥兵攻之,引洺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敗元誼兵,克雞澤。十二月,王虔休又乘冰合過壕,急攻洺州。元誼出兵擊之,虔休不勝而退兵,日暮冰解,士卒死者大半。貞元十一年五月十一日,以虔休為昭義節度使閏八月四日,元誼以洺州詐降,王虔休遣裨將帥二千人入城,誼皆殺之。貞元十二年正月七日,元誼、石定蕃等帥洺州兵五千人及其家人萬餘人奔魏州,德宗釋不問,命田緒安撫之。

德宗寵裴延齡

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奏稱官太多,今後缺員請勿補,收其俸以充府庫。德宗欲修神龍寺,須五十尺高松樹,不可得,延齡說:“臣近見同州一山谷中,有樹木數千株,皆高八十餘尺。”德宗說:“玄宗之世求美材於近畿已不可得,今安得有之?”延齡說:“天生珍材,必待聖君才出。開元、天寶,何從得之?”延齡又奏說:“左藏庫司多有失落,近來因檢閱使置簿書,於糞土中得銀十三萬兩,匹段雜貨百萬有餘。此皆羨余之物,都應移入雜庫以供別敕支用。”延齡常常如此奏對,恣為詭譎,皆言人所不敢言,亦未曾聞者。德宗雖知其誕妄,但以其好詆毀人,希望借之以聞外事,故親厚之。群臣知延齡有寵,俱不敢言,只有鹽鐵轉運使張滂、京兆尹李充、司農卿李銛因職事相關,時證其妄,而宰相陸贄獨以身當之,謂其不可用。貞元十年(794)十一月三日,陸贄上書極言裴延齡奸詐,數其罪惡。德宗不悅,待延齡益親厚。

陸贄罷相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陸贄以德宗待之厚,事有不可,常力爭之。有人勸其勿太銳,贄說:“我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他事皆不在意。”裴延齡日進讒言於德宗,趙憬又從而助延齡,德宗遂信延齡而不信贄。貞元十年(794)十二月二十三日,贄罷為太子賓客。

李觀卒

貞元十年(794),李觀卒,年二十九。李觀,字元賓,隴西人。貞元八年,與韓愈、李絳歐陽詹崔群王涯等同登進士第,時稱為“龍虎榜”。其年又登博學宏辭科,授太子校書郎。工古文,名重當世。有《李觀文集》三卷,《外編》二卷,行世。

大元義被殺

渤海國大元義被殺。
大元義渤海國第四代君主,大欽茂族弟,在位期間793年,大欽茂世子大宏臨早亡,大欽茂死後大元義即位。大元義殘暴好殺,794年,大欽茂的孫子大華璵與國人殺害了大元義。
上任國王大欽茂之孫大華璵嗣立。

桓武天皇遷都

史料記載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十年(甲戌,公元794年)
春,正月,劍南、西山羌、蠻二萬餘戶來降。詔加韋皋押近界羌、蠻及西山八國使。
崔佐時至雲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數百人先在其國,雲南王異牟尋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時衣牂柯服而入。佐時不可,曰:“我大唐使者,豈得衣小夷之服!”異牟尋不得已,夜迎之。佐時大宣詔書,異牟尋恐懼,顧左右失色。業已歸唐,乃歔欷流涕,俯伏受詔。鄭回密見佐時教之,故佐時盡得其情,因勸異牟尋悉斬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號,獻其金印,復南詔舊名。異牟尋皆從之。仍刻金契以獻。異牟尋帥其子尋夢湊等與佐時盟於點蒼山神祠。
先是,吐蕃與回鶻爭北庭,大戰,死傷頗眾,徵兵萬人於雲南。異牟尋辭以國小,請發三千人,吐蕃少之。益至五千,乃許之。異牟尋遣五千人前行,自將數萬人踵其後,晝夜兼行,襲擊吐蕃,戰於神川,大破之,取橋等十六城,虜其五王,降其眾十餘萬。戊戌,遣使來獻捷。
瀛州刺史劉澭為兄濟所逼,請西扞隴坻,遂將部兵千五百人、男女萬餘口詣京師,號令嚴整,在道無一人敢取人雞犬者。上嘉之,二月,丙午,以為秦州刺史、隴右經略軍使,理普潤。軍中不擊柝,不設音樂。士卒病者,澭親視之,死者哭之。
乙丑,義成節度使李融薨。丁卯,以華州刺史李復為義成節度使。復,齊物之子也。復辟河南尉洛陽盧坦為判官。監軍薛盈珍數侵軍政,坦每據理以拒之。盈珍常曰:“盧侍御所言公,我固不違也。”
橫海節度使程懷直入朝,厚賜遣歸。
夏,四月,庚午,宣武軍亂,留後李萬榮討平之。先是,宣武親兵三百人素驕橫,萬榮惡之,遣詣京西防秋,親兵怨之。大將韓惟清、張彥琳誘親兵作亂,攻萬榮,萬榮擊破之。親兵掠而潰,多奔宋州,宋州刺史劉逸準厚撫之。惟清奔鄭州,彥琳奔東都。萬榮悉誅亂者妻子數千人。有軍士數人呼於市曰:“今夕兵大至,城當破!”萬榮收斬之,奏稱劉士寧所為。庚子,徙士寧於郴州。
欽州蠻酋黃少卿反,圍州城,邕管經略使孫公器奏請發嶺南兵救之。上不許,遣中使諭解之。
陸贄上言:“鄭禮赦下已近半年,而竄謫者尚未沾恩。”乃為三狀擬進。上使謂之曰:“故事,左降官準赦量移,不過三五百里,今所擬稍似超越,又多近兵馬及當路州縣,事恐非便。”贄復上言,以為:“王者待人以誠,有責怒而無猜嫌,有懲沮而無怨忌。斥遠以儆其不恪,甄恕以勉其自新;不儆則浸及威刑,不勉而復加黜削,雖屢進退,俱非愛憎。行法乃暫使左迂,念材而漸加進敘,又知復用,誰不增修!何憂乎亂常,何患乎蓄憾!如或以其貶黜,便謂奸凶,恆處防閒之中,長從擯棄之例,則是悔過者無由自補,蘊才者終不見伸。凡人之情,窮則思變,含淒貪亂,或起於茲。今若所移不過三五百里,則有疆域不離於本道,風土反惡於舊州,徒有徙家之勞,是增移配之擾。又,當今郡府,多有軍兵,所在封疆,少無館驛,示人疑慮,體又非弘。乞更賜裁審。”上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官無大小,必自選而用之,宰相進擬,少所稱可;及群臣一有譴責,往往終身不復收用;好以辯給取人,不得敦實之士;艱於進用,群材滯淹。贄上奏諫,其略曰:“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進而有過則示懲,懲而改修則復進,既不廢法,亦無棄人,雖纖介必懲而用材不匱。故能使黜退者克勵以求復,登進者警飭而恪居,上無滯疑,下無蓄怨。”又曰:“明主不以辭盡人,不以意選士,如或好善而不擇所用,悅言而不驗所行,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系異同之趣,是由舍繩墨而意裁曲直,棄權衡而手揣重輕,雖甚精微,不能無謬。”又曰:“中人以上,迭有所長,苟區別得宜,付授當器,各適其性,各宣其能,及乎合以成功,亦與全才無異。但在明鑑大度,御之有道而已。”又曰:“以一言稱愜為能而不核虛實,以一事違忤為咎而不考忠邪,其稱愜則付任逾涯,不思其所不及,其違忤則罪責過當,不恕其所不能,是以職司之內無成功,君臣之際無定分。”上不聽。
贄又請均節財賦,凡六條:
其一,論兩稅之弊,其略曰:“舊制賦役之法,曰租、調、庸。丁男一人受田百畝、歲輸粟二石,謂之租。每戶各隨土宜出絹若綾若絁共二丈,綿三兩,不蠶之土輸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謂之調。每丁歲役,則收其庸,日準絹三尺,謂之庸。天下為家,法制均一,雖欲轉徙,莫容其奸,故人無搖心而事有定製。及羯胡亂華,兆庶雲擾,版圖墮於避地,賦法坏於奉軍。建中之初,再造百度,執事者知弊之宜革而所作兼失其原,知簡之可從而所操不得其要。凡欲拯其弊,須窮致弊之由,時弊則但理其時,法弊則全革其法,所為必當,其悔乃亡。兵興以來,供億無度,此乃時弊,非法弊也。而遽更租、庸、調法,分遣使者,搜擿郡邑,校驗簿書,每州取大曆中一年科率最多者以為兩稅定額。夫財之所生,必因人力,故先王之制賦入,必以丁夫為本。不以務穡增其稅,不以輟稼減其租,則播種多;不以殖產厚其征,不以流寓免其調,則地著固;不以飭勵重其役,不以窳怠蠲其庸,則功力勤。如是,故人安其居,盡其力矣。兩稅之立,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曾不寤資產之中,有藏於襟懷囊篋,物雖貴而人莫能窺;其積於場圃囷倉,直雖輕而眾以為富流通蕃息之貨,數雖寡而計日收贏;有廬舍器用之資,價雖高而終歲無利。如此之比,其流實繁,一概計估算緡,宜其失平長偽。由是務輕資而樂轉徙者,恆脫於徭稅;敦本業而樹居產者,每困於徵求。此乃誘之為奸,驅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賦入不得不闕。復以創製之首,不務齊平,供應有煩簡之殊,牧守有能否之異,所在徭賦,輕重相懸,所遣使臣,意見各異,計奏一定,有加無除。又大曆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稅,今於兩稅之外,復又並存,望稍行均減,以救凋殘。”
其二,請二稅以布帛為額,不計錢數。其略曰:“凡國之賦稅,必量人之力,任土之宜,故所入者惟布、麻、繒、纊與百穀而已。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準,又定泉布之法以節輕重之宜,斂散弛張,必由於是。蓋御財之大柄,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然則谷帛者,人之所為也;錢貨者,官之所為也。是以國朝著令,租出谷,庸出絹,調出繒、纊、布,曷嘗有禁人鑄錢而以錢為賦者也!今之兩稅,獨異舊章,但估資產為差,便以錢穀定稅,臨時折征雜物,每歲色目頗殊,唯計求得之利宜,靡論供辦之難易。所征非所業,所業非所征,遂或增價以買其所無,減價以賣其所有,一增一減,耗損已多。望勘會諸州初納兩稅年絹布,定估比類當今時價,加賤減貴,酌取其中,總計合稅之錢,折為布帛之數。”又曰:“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生物之豐敗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聖王立程,量入為出,雖遇災難,下無困窮。理化既衰,則乃反是,量出為入,不恤所無。桀用天下而不足,湯用七十里而有餘,是乃用之盈虛,在節與不節耳。”
其三,論長吏以增戶、加稅、闢田為課績,其略曰:“長人者罕能推忠恕易地之情,體至公徇國之意,迭行小惠,競誘姦?,以傾奪鄰境為智慧型,以招萃逋逃為理化,舍彼適此者既為新收而有復,倏往忽來者又以復業而見優。唯懷土安居,首末不遷者,則使之日重,斂之日加。是令地著之人恆代惰游賦役,則何異驅之轉徙,教之澆訛。此由牧宰不克弘通,各私所部之過也。”又曰:“立法齊人,久無不弊,理之者若不知維御損益之宜,則巧偽萌生,恆因沮勸而滋矣。請申命有司,詳定考績。若當管之內,人益阜殷,所定稅額有餘,任其據戶口均減,以減數多少為考課等差。其當管稅物通比,每戶十分減三者為上課,減二者次焉,減一者又次焉。如或人多流亡,加稅見戶,比校殿罰亦如之。”
其四,論稅限迫促,其略曰:“建官立國,所以養人也;賦人取財,所以資國也。明君不厚其所資而害其所養,故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給而斂其餘財。”又曰:“蠶事方興,已輸縑稅,農功未艾,遽斂谷租。上司之繩責既嚴,下吏之威暴愈促,有者急賣而耗其半直,無者求假而費其倍酬。望更詳定徵稅期限。”
其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以備水旱,其略曰:“古稱九年、六年之蓄者,率土臣庶通為之計耳,固非獨豐公庚,不及編?也。近者有司奏請稅茶,歲約得五十萬貫,元敕令貯戶部,用救百姓凶飢。今以蓄糧,適副前旨。”
其六,論兼併之家,私斂重於公稅,其略曰:“今京畿之內,每田一畝,官稅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畝至一石者,是二十倍於官稅也。降及中等,租猶半之。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農夫之所為,而兼併之徒,居然受利。”又曰:“望凡所占田,約為條限,裁減租價,務利貧人。法貴必行,慎在深刻,裕其制以便俗,嚴其令以懲違,微損有餘,稍優不足,失不損富,優可賑窮,此乃古者安富恤窮之善經,不可舍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