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勞動熱詞

2023勞動熱詞

2023勞動熱詞是2023年度的網路勞動流行詞語,2024年1月8日,由中工網發布。數字勞動新質生產力雙15工程35歲危機長衫、“依靠勞動創造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雙向奔赴、AI(人工智慧)、帶薪休假搭子等十個勞動熱詞入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3勞動熱詞
  • 類型:網路熱詞榜單
  • 發布機構:中工網
  • 發布時間:2024年1月
發布背景,熱詞內容,

發布背景

在辭舊迎新之際,中工網篩選出了10個勞動熱詞,為過去一年的勞動生活留下印記。
2023年,廣大勞動民眾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依靠勞動創造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和萬千企業一道,為共同理想和發展目標團結奮鬥,努力實現“雙向奔赴”;新技術推動新變革,為勞動領域帶來機遇和挑戰;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被持續關注,並得到回應;職場人的選擇更加開放和多元。
2023勞動熱詞
2023勞動熱詞

熱詞內容

  • 數字勞動
背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數位化轉型的加速推進,人類勞動生產的表現方式和組織形式也發生了深刻變革,數字勞動從一個陌生概念到尋常可見,正逐漸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以及網路主播、UP主、網路小說作家等群體,都從事著數字勞動。
觀察:目前,數字勞動的範疇已從最初主要分布在數據技術領域,延伸到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據技術套用業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領域。
實際上,從廣義上講,當前我們許多人都是數字勞動者。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技術與人類勞動的深度結合,不僅顛覆了傳統的關於勞動的定義,重構了勞動過程,也給勞動方面的規範管理、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等方面帶來新挑戰新課題。數字勞動讓人們的工作方式變得線上化、彈性化和即時化,但同時也模糊了工作與休息的邊界,讓不少人“被困在系統中”。
如何實現科技向善,真正讓勞動創造幸福?這需要社會各方攜起手來,不斷最佳化數字勞動環境,建立合理規範的數字勞動規則,提升全民的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進而促進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 新質生產力
背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隨後,“新質生產力”這一新詞躍入大眾視野,傳播開來。
觀察:前不久,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在解讀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就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解讀道,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
不同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代表著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我們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套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補短板、築長板,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和持久動力。
  • 雙15工程
背景:2023年7月,全國總工會舉行“工會小站 貼心大愛”工會服務站點雙15工程發布會暨啟動儀式,明確在全國大力加強服務站點建設,推動實現2023年底全國服務站點達15萬個、全國主要城市和城市重點區域基本實現15分鐘服務圈交叉覆蓋的工作目標。
觀察:戶外勞動者常常穿街走巷,面臨“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現實問題。
2016年,全國總工會啟動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讓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戶外勞動者有地方吃熱飯、喝熱水、歇腿腳、避風雨。
服務站點距離職工很近,服務職工很具體,日漸成為戶外勞動者心中的“港灣”。但要看到,面對龐大的戶外勞動者群體,服務站點的覆蓋面仍不夠廣、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基於此,全國總工會啟動雙15工程,提出持續擴大服務站點有效覆蓋,努力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達可得的貼心服務。
截至2023年12月中旬,全國已建成服務站點近16萬個,覆蓋職工民眾超1億人,日服務戶外勞動者300多萬人次;推進站點信息採集和數據上圖,開發點位查詢推送場景,讓戶外勞動者抬腳進站點、抬手享服務。
  • 35歲危機
背景:一段時間以來,35歲的年齡歧視現象在招聘市場較為突出。一些用人單位設定年齡門檻,導致超過35歲的求職者失去應聘資格,使得社會上的職場年齡焦慮情緒不斷加劇。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建議打破35歲門檻,讓各年齡段勞動者享受公平的就業機會,引發廣泛關注。
觀察:其實,35歲危機是一個熱門職場話題,因為每天都有人踏入35歲這個門檻。全國總工會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5歲~39歲年齡組職工中有54.1%擔心失業,70.7%擔心技能過時,94.8%感覺有壓力,均是各年齡組中比例最高的。
35歲本該是職業發展黃金期,卻被嫌棄,這讓人哭笑不得。
職場年齡焦慮的背後,反映了人們對友好型工作環境、公平就業機會的期望。因此,除了要在全社會樹立和倡導科學、理性的用人觀,還應在法律層面明令禁止年齡歧視這種隱性的就業歧視,確保勞動力充分自由地流動,實現更好地發展。同時,對於勞動者來說,也應該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積極地為自己賦能,揚長補短,這樣才能保持職場競爭力,有機會擁有“不設限”、更出彩的人生。
  • 長衫
背景:“學歷不僅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文學人物,在小說里他是酒鋪中唯一站著喝酒但始終穿著標識自己是“讀書人”的長衫。2023年3月,一些受過高等教育但陷於無法獲得理想工作困境的年輕人開始以“脫不掉長衫”自嘲,由此衍生的“孔乙己文學”走紅網路。
觀察:在這個網路熱詞中,關於“長衫”的解讀有好幾種。有人說它又一次叩問“讀書的意義”,有人說它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多元就業”的探索,也有人說它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其實,關於脫不脫長衫,現實中能找到諸多實踐的例子,至於結果,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也有人會在“脫”與“穿”之間多次橫跳。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文學”流行的同時,依然有不少年輕人不願進工廠、學手藝。
仔細想想,“長衫”的多個解讀間並不矛盾。讀書的意義是年輕人可以獲得“穿或不穿”的選擇權;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被賦予了新時代意義的當下,相比於“穿”或“脫”這種一瞬間的動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敗的依然是那個古老的道理:一個人能不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踏實、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
  • “依靠勞動創造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背景:在202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勞動民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希望廣大勞動民眾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誠實勞動、勤勉工作,銳意創新、敢為人先,依靠勞動創造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
觀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靠著一代代勞動者挺起脊樑、衝鋒在前,用辛勤勞動、智慧創造繪就了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年。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時代召喚勞動者譜寫壯麗而嶄新的篇章。
“依靠勞動創造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向廣大勞動民眾發出了動員令、指明了奮鬥方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立足本職崗位,增強創新意識,練就過硬本領,奏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鑄就新的輝煌。
  • 雙向奔赴
背景:雙向奔赴本指相關方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多用於人與人之間,表達了人們相互愛慕、相互親近的美好願望。在實際表達中,雙向奔赴不再局限於人與人,企業與職工可以,人才與鄉村可以,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也可以,使用範圍不斷延伸擴展。
觀察:你對我付以真心,我對你報以真情,這是雙向奔赴最初的美好。
當用於不同主體之間、不同情形之下、不同時代背景之中,雙向奔赴的內涵不斷升華,以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為共同目標而齊心協力的態勢盡在其中。比如,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貿夥伴關係躍升,合作領域持續拓展,這是國際交往合作的雙向奔赴;東西部協作歷經多年,幫扶形式不斷豐富,協作領域不斷擴大,開啟同心共富的雙向奔赴;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構建人才成長通道,打造高素質職工隊伍,推動實現企業發展與職工成才的雙向奔赴……
雙向奔赴表達的是和諧共生。你為我著想,我也要為你出力,你我前景無比寬廣。
  • AI(人工智慧)
背景:2023年初,由AI(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網際網路。隨後,國內外不少科技企業先後發布人工智慧大模型。這些大模型具有大量參數和複雜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能夠處理海量數據、完成各種複雜的任務,如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
觀察:我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
2023年,這似乎是職場人最熱門的議題,但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隨著製造業迎來以機械臂為代表的智慧型化轉型,一些技術工人已經面臨過職業危機了。
事實上,每一次技術變革,根本目的都是解放人而非取代人,這一次也不例外。無論是將工位讓給機械臂、與代碼打交道的技術工人,還是最近才與“AI繪畫”遭遇的插畫師,都發現AI可以幫人們完成部分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但在面對複雜情況或需要創意時,“老師傅”依然不可代替。
AI會對某些職業產生影響,但也必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對勞動者來說,適應新的技術並培養與之合作的技能,是讓AI“為我所用”的必經之路。
  • 帶薪休假
背景:2023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恢復和擴大消費20條措施。其中,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等有關休假的措施內容,衝上熱搜榜前列,引發廣泛討論。
觀察:早在1995年起實施的勞動法,便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然而,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這也是明確提出實行這一制度近三十年後,相關話題依然引發關注的重要原因。
箇中緣由複雜多樣:有的用人單位人少活兒多,有時雙休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年休假;一些中小企業負責人認為,休假意味著增加成本;受求職不易、加班文化盛行等因素影響,不少人產生“不敢休”“不好意思休”等畸形休假觀。休息休假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形成共治合力,讓勞動者敢休假、能休假。
  • 搭子
背景:如今,隨著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搭子文化在年輕人中越來越盛行,使用範圍也隨之擴大,一起從事某種活動的同伴皆泛稱搭子。乾飯搭子、運動搭子 、學習搭子、旅遊搭子……通過社交平台,只要志趣相投,萬事皆可“搭”。
觀察:搭子式社交大火,主打的就是一個陪伴,是志同道合的夥伴,是一起奮鬥的朋友。
和傳統社交不同,搭子社交被視為無壓力社交。搭子之間的互動,控制在滿足特定需求的範圍內,陌生人搭伴且不會互相干擾。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個靠譜的搭子,必須要彼此尊重,有分寸感,並樂於分享,這樣大家才能一起成長。
當然,搭子間的陪伴較為淺層和短暫,距離感強、負擔小,可以即時滿足雙方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可以說,搭子是對固定關係的有益補充。年輕人通過參與搭子文化,不斷提升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