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東台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東台市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13日在東台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陳衛紅代表東台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東台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東台市市長陳衛紅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13日
  • 報告背景:東台市第十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東台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工作安排,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圍繞“全省爭先、蘇中領先、蘇北率先”發展定位,突出“穩增長、抓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工作主線,攻堅克難,積極作為,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屆三次人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0億元,增長10.6%,人均突破1萬美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3億元,增長16.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0億元,增長22.1%。外貿出口總額6.2億美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3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00元,分別增長10%、11.9%。綜合實力繼續位居蘇北之首,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排名中前移3位、上升至第45位。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水平列全國第6位,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質量效益同步提升。二三產業比重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新型工業化紮實推進。以“項目推進年”和“載體建設年”為抓手,對外抓招商,對內抓轉型。新特產業開票銷售300億元,增長40%,占規上工業的65%。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8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11家。新創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0%。9家企業實施重組,9家企業在上交所、天交所掛牌交易。新獲批省級以上各類品牌平台120個。溱標不鏽鋼“TNE”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東強公司獲得省長質量獎。經濟開發區建成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兩化”融合試驗區。城東新區建成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智慧型化紡織機械特色產業基地,2.5產業園入駐企業36家。現代服務業加快突破。著力推進財富廣場、產業研發中心等18個服務業重大項目,完成規上服務業投資140億元。成立鹽城首家電子商務行業協會,電子商務交易額超60億元,新街鎮新街村被認定為省首批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西溪景區創成國家4A級景區,黃海森林公園創成國家3A級景區,開通東台“一日游”、“二日游”特色旅遊線路,接待市外遊客人數大幅上升。新設浦發銀行、常熟農商行分支機構,全市新增貸款42.8億元,再度被評為省金融生態優秀市。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農業綜合發展水平繼續位列全省第一板塊,創成省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和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市。重抓十大農業重點工程,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園區,3家園區獲評鹽城市最具魅力休閒農業園區。穩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新增流轉土地10萬畝,家庭農場發展到136家,在9個鎮推行聯耕聯種試點23萬畝。著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年銷售超500萬元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80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2261家,入社農民達32萬。
——城鄉統籌紮實推進,功能基礎日臻完善。深入開展“四城同創”,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通過綜合評審,國家生態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通過技術評估,國家園林城市創建通過省級驗收。啟動“智慧東台”建設,實施方案通過省級評審並上報住建部審批。組織實施138項城建工程,振興路、站前路南延竣工通車,工農橋重建、南門路等加快推進,文化藝術中心、商業新村等基本竣工。建成中巴車站東側、東關路西側等20個停車場和金北、鼓樓等5個集貿市場。港城功能不斷完善,沿海政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豪瑞嘉緣商業廣場對外營業,佛教文化園一期基本建成。大力推進集鎮建設,實施10個商業綜合體等127項集鎮項目,安豐鎮、弶港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富安鎮創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新街鎮被命名為中國最美村鎮。重抓基礎設施建設,352省道西延段、344國道西段建成通車,610省道工程紮實推進。啟動實施農村路橋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新建改造農村公路400公里、橋樑68座。川東港、泰東河工程按序時推進,方塘河一、二期整治通過驗收。110千伏北海變、220千伏紅金線建成投運,110千伏子午變開工建設。
——生態建設不斷強化,環境品質更加彰顯。大力植樹造林,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6.5%。開展市區綠化“百日會戰”,新增綠地100多公頃,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6%。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市環境“九整治、三規範、一提升”年度目標順利實現,提前一年完成農村環境整治任務。國家級生態鎮實現全覆蓋。建成省級生態村8個、美麗鄉村5個、三星級康居鄉村15個,梁垛鎮臨塔村獲得中國生態文化村稱號。紮實開展泰東河、通榆河沿線環境專項整治,列入全省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市。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健全秸稈“雙禁”工作體系,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91天。嚴格環境監測和執法,重點企業環保設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實事工程順利完成,民生福祉持續增進。20件為民辦實事工程兌現落實。開展創業指導和培訓,新增就業再就業2.6萬餘人,建成省創業型城市。新建標準廠房38萬平方米,新增私營企業3600家、工業一般納稅人企業275家。高標準建立社會托底救助機制,覆蓋10種對象9萬餘人,發放救助資金2.3億元。躋身中國公益慈善城市百強榜,被評為全國“五星級慈善城市”。實施敬老關愛工程,80%的敬老院達省定星級標準,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3個,初步形成“9073”養老格局。社會保險“五險合一”推進到位,社保覆蓋率達98%。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和城市“三無”等群體生活補助標準穩步提高,居蘇北領先水平。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率先在蘇北基本完成低收入農戶脫貧任務。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台分院建成啟用,首屆招生1000多人。東中游泳館主體竣工,新建全民健身步道12.8公里,創成省體育強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紮實推進,中醫院城東分院開診運營,人民醫院住院部B樓基本竣工,三倉人民醫院創成二級醫院,梁垛鎮衛生院通過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驗收。民眾文化品牌“哈哈周末”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文化產品商標,再次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認真開展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被表彰為全國先進集體。建成全國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市。
——社會治理切實加強,全市大局和諧穩定。市鎮村三級社會治理服務網路實現全覆蓋。新創30個省級、49個鹽城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總數分別達108個、292個。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獲得“全國農業綜合執法十佳示範視窗”稱號。開展安全生產“六打六治”專項行動,著力排查整改隱患。加強信訪穩定工作,強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六診六式”調處模式獲得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被表彰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在鹽城率先建成省法治建設示範市。
全力以赴穩定增長、提升質效。制定新材料、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提升規劃,出台扶持外貿出口、鼓勵全民創業、發展電子商務等一攬子工作意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新開工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中新特產業項目占7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比重達84.7%,工業開票銷售增長28%,單位GDP能耗下降4%。我們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新政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行政審批實行“三集中、三到位”。公布行政審批事項目錄、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和涉企收費目錄,取消合併審批事項332項,率先推行重點項目預審批和“六聯合”服務制度。抓住我市被確定為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契機,積極開展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設、農村“五權”抵押貸款等試點。著力建優開放載體平台,獲批設立鹽城海關東台辦事處,海關、商檢辦事點投入運行,仁達物流保稅倉庫通過驗收,國家級開發區創建上報國務院審批,省級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通過專家評審。深化對外合作,與韓國大邱市達西區締結為友好交流城市,共建韓資產業園。我們傾心盡力便民惠民、改善民生。開竣工保障性住房40萬平方米,獲評省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示範市。一級汽車客運站基本竣工,開通港城公交,城鄉客運公交總里程超1000公里。啟動村級衛生室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新建和擴建村衛生室77個。城鄉環衛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市鎮兩級污水處理廠全部常態化運行。我們毫不鬆懈改進作風、提高效能。深入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嚴從實整改“四風”問題,公務活動進一步規範,政府自身建設水平顯著提升。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落實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296件。健全規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全省縣級政府網站測評排名第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精簡臨時機構、議事協調機構,清理規範性檔案,率先開展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工作,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
注重統籌兼顧,民族宗教、對台工作、外事僑務、青年、婦女兒童等事業健康發展,人武、審計、統計調查、物價、糧食、菸草、鹽業、住房公積金、人防、郵政、通信、保險、氣象、地震、廣電、新聞出版、地方志,以及科協、文聯、老區開發、關心下一代、老齡、紅十字會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業績。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當前,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成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必將帶來新機遇,催生新動力。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銳意進取,紮實工作,不斷開創東台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緊扣“三先”定位,主動順應新常態,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以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聯動”為路徑,深化改革創新,推進依法治市,大力改善民生,全面從嚴治政,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0%、11%,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必須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講話精神成為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必須主動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作為、奮發有為,著力提高質量效益,加快推動轉型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奮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我們要牢牢把握“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深刻內涵。把經濟工作的主攻點放在培育新產業經濟、提升園區經濟、發展鎮村經濟上,推動穩健增長,增強綜合實力。把富民的落腳點放在落實“七個更”的要求上,不斷增進民生幸福。把環境改善的側重點放在重抓生態建設、彰顯生態特色上,達到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環境清潔。把提升社會文明的著力點放在強基固本、維護公平正義上,促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要全面落實“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發展”的工作要求。切實增強“轉方式、調結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轉型質量、指標質量和服務質量。堅持“四化”聯動,協調推進“五位一體”建設,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努力把準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完善提升規劃,加強載體建設,積極探索增長與轉型、經濟與環境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模式,大力培植新的增長點,夯實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基礎。要切實加強深化改革與依法治市“雙輪驅動”。重點重抓推進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潛力和創造力。突出權力規範和約束,推行行政權力清單,做到辦事合規、用權合法。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規範發展行為,強化風險防控,全面提升法治水平。重點抓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結構調整,主攻轉型升級,順應經濟新常態
以新型工業引領轉型。加快新材料、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能源產業,五大特色產業開票銷售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至70%以上。著力智慧與產業融合,加快培育智慧企業、智慧車間,新創一批“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持續加大企業轉型激勵引導力度,走“設備智慧型化、產品高端化”之路,實施轉型升級項目120個以上,規上企業轉型面提高10個百分點,推進一批企業實現重組或在主機板或新三板上市。以培育“高新化、領軍型”現代企業為方向,實施“小巨人”企業培育計畫,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90家。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實施一批省級以上科技研發項目,新創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7%以上。
以現代服務業提速轉型。實施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工程,城東新區打造省級科技服務業集聚區,西溪景區爭創省級文化產業集聚區。加大服務業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支持永寧汽車城、仁達物流等15家市級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全年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和限上貿易企業50家以上。加快推進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城東購物公園等19個重點服務業項目建設,培育商務服務、健康服務等新興業態,挖掘信息、旅遊、養老、教育文化等消費潛力,服務業投資增長20%以上。積極招引各類經營模式的電子商務項目,鼓勵重點企業實行採購、生產、銷售全流程電子商務,引導傳統商貿企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爭創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
以現代農業促進轉型。按照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紮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堅持“點、線、面”結合,重抓一鎮一園區、一村一農場建設,加快352省道、新204國道沿線現代農業示範帶建設,穩步推進聯耕聯種,提高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深入推進十大農業重點工程,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五烈現代農業示範區建成優質糧食產業園區,新創鹽城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重點培育20強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新引進“三資”資本投入農業10億元以上,新發展一批農業規模企業。強化科技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5%以上。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新增一批“三品”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加快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到85%以上。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爭創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
二、突出沿海開發,持續擴大開放,搶占發展制高點
產城互動發展沿海。堅持市場導向、高端引領、生態底線,培育壯大新能源、綠色食品、生物科技、裝備製造等臨海產業,著力推進國機蘇美達動力科技二期、易事特新能源科技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年內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850兆瓦,生產清潔能源15億千瓦時。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進一步繁榮港城,完善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加快天然氣利用和商業配套,著力推進老集鎮改造,不斷提升功能,集聚港城人氣。高標準推進國家級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最佳化海域、灘涂功能布局,配合推進條子泥一期綜合開發,打造國內一流的規模集約、觀光旅遊、綠色生態、高效養殖基地。積極爭取深水大港納入省“十三五”規劃,加快實施沿海河閘下遷工程,持續提升沿海承載能力。
深化對外開放合作。主攻外資重大項目,紮實推進惠亞科技、ENA汽車配件、特威感測器等外資項目建設,招引一批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大力提升外貿出口層次,積極推動境外商標註冊、專利註冊和產品質量認證,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到50%以上。加快培育瀚隆家紡、松岡貿易等自營出口重要增長點,出口實績企業總量達240家。持續深化交流合作,經濟開發區與上海大學合作共建新材料科技產業園,城東新區著力推進韓資產業園和智慧型機械產業園,沿海經濟區與台灣產業協會合作共建台商產業園,加快打造一批優勢互補、融合互動和開放合作共贏的示範園區。
健全完善基礎設施。統籌城鄉交通布局,610省道力爭上半年建成通車,344國道東延段完成前期審批工作,力爭226省道改線、229省道、403省道東台段等納入國省幹線建設規劃。做好鹽通蘇嘉鐵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啟動新長鐵路東台段立交改造工程。繼續實施農村路橋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加快實施川東港拓浚、泰東河堤防配套等水利重點工程,完成城市備用水源擴容和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工程。建成投運110千伏子午變、110千伏紅高線單改雙工程,開工建設220千伏潤元變和110千伏方塘變,提升城鄉電網保障能力。
三、強化優勢培植,突破項目載體,增強綜合競爭力
培植新增長點。圍繞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堅持招商選資,靠市場和產業延伸培育新的增長點。舉辦經貿洽談會以及招商引資“百日競賽”活動,廣泛拓展信息源、項目源、客商源,聚焦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高、產出效益高、投資強度高的“四高”項目,新開工科森電子、豐科醫療器械等一批億元以上項目,其中新特產業項目占比70%以上。加大財政、科技、金融等政策集成創新力度,著力培植捷士通4G通信設備、宏泰纖維等一批億元以上新增長點項目。堅持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持續擴大有效投入,實施八類重點工程和“三重”工作任務,為經濟穩健增長積蓄後勁。
加快園區升級。以品牌創建為突破口,引領園區提檔升級。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創建省“兩化”融合示範區、省級生態工業園和國家級金屬材料檢驗檢測中心,綜合實力力爭邁入省級開發區15強。城東新區爭創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並進。沿海經濟區爭創國家級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創建省級開發區,全力打造綠色產業基地、新能源綜合示範區。按照“一園一特色”的思路,錯位發展重點鎮工業園,引進一批產業關聯項目,創成一批園區品牌,形成國家級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區、特色產業集聚區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推動平台提升。圍繞爭創省創新型城市,致力推動創新平台、功能平台、招才引智平台建設。加快特種金屬材料、新能源裝備、生物科技、電子信息等科技產業園建設,建立完善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支持企業自主建設創新研發平台,新建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5家以上,上海電氣、德賽化纖創建省級重點企業研發中心。充分發揮海關、商檢等功能性載體作用,提升綜合配套能力。放大省海智工作基地品牌效應,吸引省“雙創”人才帶團隊、帶項目、帶資金創新創業。探索設立企業首席工程師和專利工程師,力爭在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引進上實現新突破。
四、致力內涵提升,推動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
建設智慧新城。圍繞智慧城市試點創建,加強與百度等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快培育智慧型終端、電商物流、文化創意等新業態。啟動“無線城市”計畫,推進公共場所免費無線網路建設。加快“三網融合”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商務套用,全市網際網路出口頻寬達240G,光纖到戶覆蓋率達80%。加強城市管理創新,常態化運行數位化城管平台,建立“大城管”機制,創建省級優秀管理城市。依託政務服務中心和便民服務網路,建立公共信息和政務服務綜合平台,逐步推進社保、醫保、養老等數據併網融合。著力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產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提升城市功能。科學規劃城市功能分區、產業布局和交通網路,完成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著力推進76項城建重點工程,讓城市交通更順暢、設施更配套、環境更優美。加快城市路網互連互通,推進黃海路、振興路、匯龍路、慶豐路等城市道路建設。突出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實施新東河、望海橋等區域污水截流管道工程,加快推進新橋新村等老舊小區天然氣配建工程,完善提升市區停車設施,為30條巷道安裝路燈。出新改造人民公園,提升董永七仙女文化園、佛教文化園、西溪植物園景觀效果,實施市區立體綠化和“見縫插綠”工程。深入推進“四城同創”,落實長效管理機制,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通過考核驗收。
創塑特色鎮村。注重產業支撐與城鎮化互動發展,建成一批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穩步推進新鎮區和社區建設,組織實施一批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類項目。鼓勵市場化運作,加快建設商業綜合體、物流專業市場等功能性項目,引導農民進鎮創業就業,不斷繁榮集鎮經濟。鞏固擴大城管執法權向鎮區延伸試點成果,繼續推進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實現環境管護常態化。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探索符合村民需求、體現鄉村特點的村莊建設模式,每鎮推進1-2個有基礎的村建設美麗鄉村。加大亮點培植力度,實現鎮鎮均有電子商務示範村、農業結構調整基地、聯耕聯種土地流轉示範點的目標。
五、堅持富民優先,提高收入水平,拓展增收新渠道
推動大眾創業。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釋放民間投資潛力,新發展一批私營企業、工業一般納稅人企業。著力提升鎮區全民創業園孵化能力。推動市鎮兩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全覆蓋,實行新辦小微企業、重點創業項目政務代理、財務諮詢、創業培訓、信息發布等一站式服務。因地制宜打造創業街、創業市場等創業基地,鼓勵發展電子商務、生態旅遊業和家政服務業,推動“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全年新增就業再就業2.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促進農民增收。順應園藝設施農業、休閒觀光農業、智慧型體驗農業的市場需求,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豐富開發花卉、苗木、水生蔬菜等農業新品種,培植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加快農民經營收入增長,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多種經營形式,新發展一批家庭農場、合作組織,年內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80%。深化農村產權和金融制度改革,加強市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設,擴大農村“五權”抵押融資試點,逐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鼓勵培訓機構與職業中介和用人單位開展合作,擴大定單、定點、定向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複合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做強鎮村經濟。對工業基礎較好的鎮,集中優勢資源要素,加快發展園區經濟、民營經濟,促進人口就地城鎮化。對農業特色鮮明的鎮,大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流通以及鄉村特色旅遊項目,不斷提升鎮域經濟實力。圍繞增強村級經濟“造血”功能,引導各村建設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特色專業市場,發展特色產業和“一村一品”,增加資源開發收入。加快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鼓勵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結合土地整理、設施農業、基地建設等項目,開發集體所有的現代農業項目。支持村集體整合利用閒置辦公用房、校舍、廠房等資產,興辦物業項目,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深入實施債務化解三年行動計畫,年內實現鎮級債務化解二分之一、村級債務基本消除的目標。
六、實施惠民工程,完善保障體系,提升民眾幸福感
持續興辦民生實事。堅持既積極作為又量力而行,不斷加大政府民生投入,新增財力主要用於民生事業,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入民生領域。更加注重民生工作的穩定性、連續性和累積性,深入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八大體系建設,加強監測40項民生統計指標,持之以恆推動民生髮展。大力興辦20件為民實事工程,全面提升城鄉安全供水、住房保障、公交客運、醫療服務、環境管護“五個一體化”水平,努力讓民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均等推進公共服務。最佳化教育資源布局,實施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程,推動各類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發展,率先創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示範市。支持職業教育開展校企合作,培養一批企業緊缺的技能型、套用型人才。加快推進公辦幼稚園建設。鞏固體育強市創建成果,爭創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示範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公共醫療機構提升工程,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級乙等綜合醫院,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同步推進其他社會事業發展,完成新一輪地方志修編,爭創“十二五”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
統籌推進文化惠民。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文化藝術中心建成開放,舉辦董永七仙女文化旅遊節,以“哈哈周末”帶動“送文化下基層進萬家”活動。提高文化館、圖書館和基層文化站所、農家書屋的開放利用率,促進全民閱讀,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加強文化與新興產業、生態旅遊、現代農業的融合,充分運用新媒體、微電影等表現形式,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深化對外文化交流,組織赴韓國等地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叫響二胡、書畫等地方文化品牌。以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為方向,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快西溪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新突破。
千方百計托底保障。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政府補貼均等化,實現社會保險參保全覆蓋。完善托底保障“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運用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台,推進各項救助政策公正、高效落實到位。及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穩步提高城鄉低保、五保、優撫對象和重殘人員等各類補助標準。構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和長遠生計。提高公共養老服務水平,推動敬老院100%達到省定星級標準,市老年公寓建成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實施特困大學生資助工程、殘疾人關愛康復工程,促進民生保障普惠公平。
七、立足綠色發展,彰顯生態特色,建設宜居美東台
做美生態環境。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努力讓東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環境更美。實施藍天工程,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狠抓工業煙塵粉塵、建築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治理,強化秸稈“雙禁”和綜合利用,空氣品質指數保持區域領先水平。大力開展綠化造林,新增成片造林1萬畝以上,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6.8%以上。實施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畫。加快通榆河、泰東河沿線環境專項整治,改造提升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創建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和省節水型城市。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創造更加秀美的人居環境。
發展生態旅遊。啟動實施生態旅遊業提升規劃,以景區創建為突破口,推進黃海森林公園創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旅遊度假區,沿海佛教文化園、安豐古南街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加快工業旅遊景點建設,打造“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等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扶持培育一批產業特色明顯、鄉土文化濃郁、田園風光美麗的農業旅遊示範點和示範村,溱東鎮周黃村、新街鎮方東村生態苗木示範園爭創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弶港鎮海濱村及周邊區域創建汽車自駕游和露營基地。設立市級綜合旅遊服務網路和網上銷售平台,在江浙滬重要城市擴大宣傳,吸引品牌旅遊企業落戶東台,建設長三角地區新興的生態旅遊目的地。
嚴守生態底線。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嚴格執行生態紅線保護,強化新上項目評審,堅決不上“兩高一低”項目。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集約利用土地、海域、灘涂等資源,提高綜合開發效益。充分運用“藍天衛士”電子監察、飲用水質自動監測等技術平台,實行全天候、不間斷監測預警。持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確保完成省定任務。
八、全面深化改革,加強依法治市,推動發展上台階
加快改革步伐。攻堅突破改革難點,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圍繞省政府“517”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基本框架,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政府行政權力清單、投資審批負面清單、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深化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加強新政務服務中心運行管理,爭創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推進鎮村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年內60%的鎮建有便民服務中心,50%的行政村建有便民服務站。繼續實施容缺預審批和重大項目“六聯合”服務機制,推行“一審一核制”、“缺席默認制”,努力達到審批“蓋章最少、材料最少、收費最少、流程最短”。大力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支持民營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強化創業服務培訓,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堅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貫穿於工作始終,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重大行政決策嚴格執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程式,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加強行政權力陽光透明運行,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切實提高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質量。完善行政執法管理,強化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必追究。
加強社會治理。以法治東台建設為引領,強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行“政社互動”社會治理模式,鎮、村平台規範運行率分別達100%、95%。深入做好“六五”普法工作,提升全民守法自覺性。深化平安東台建設,完善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力保障公共安全。嚴格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開展涉法涉訴信訪積案化解專項行動,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強化食品藥品安全,推進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行為。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各位代表,新常態下政府工作要有新作為,必須加快轉變職能,加強作風建設,不斷增強政府執行力、落實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雷厲風行狠抓落實。謀劃要務實,堅持問題導向,找準上級要求與東台實際的結合點,確保各項工作落得下、辦得了。推進要紮實,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項一項抓緊、一件一件落實。督查要嚴實,從末梢環節掌握實情,確保承諾過的事情、定下來的工作及時兌現、推進到位。克難奮進開拓創新。樹立長遠眼光和創新思維,積極化解資金、人才等要素難題,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聚合發展動力。探索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投融資模式,釋放社會投資的內在活力和巨大潛力。高質量編制“十三五”規劃,推動長遠發展。從嚴要求廉潔從政。鞏固拓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四風”,著力治庸、治懶、治散。加強節約型機關建設,切實壓縮“三公”經費。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格重點領域、重要事項的監管,加大行政問責力度,從源頭上有效預防和治理腐敗,以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贏得民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