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是徐州市政府發布的工作報告。

報告全文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環境、經濟下行的外部壓力和各種風險挑戰的疊加衝擊,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要求,推動改革創新,加快轉型升級,辦好民生實事,效率徐州、活力徐州、幸福徐州、文化徐州和美麗徐州建設取得新進展,基本完成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年來,我們強化改革創新,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加速推進。大力實施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市級行政審批項目73項;出台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及管理辦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意見,審批事項精簡30%;編制完成行政權力清單、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目錄和政府性基金目錄。實施衛生計生部門整合、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重組和工商質監部門管理體制調整。第一批492家市直事業單位分類工作全面完成。市級機關社會化服務綜合改革持續推進。主城區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改革及擴權強鎮改革、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政府收支和政府性債務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政府性債務規模適度、結構趨優、成本趨降、風險可控。
經濟社會領域改革有序實施。實施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啟動“三證合一”登記改革,新登記各類企業15602戶,註冊資本總額62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2%和130%。積極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營改增”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試點拓展至20個領域,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購買第三方績效評價服務。2個縣(區)、5個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穩妥推行“單獨二孩”政策。15家縣級醫院全面實施價格綜合改革。27所學校開展名校託管試點。
重點領域創新進一步深化。放大政府資源、資產、資本、資金乘數效應,打出系列融資創新“組合拳”;率先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2項工程入選財政部首批30個PPP模式示範項目;發行全國首單保障房資產證券化產品,設立總規模近百億元的股權基金和產業基金;非信貸融資工具融資108億元,市平台公司融資總規模同比增長72.3%。大力推動企業上市,新增主機板、創業板首發上市企業3家,總數達10家;新增場外市場掛牌企業53家,總數翻一番。全力破解用地瓶頸,盤活存量土地8276畝,黃河故道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等工作成效明顯,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初步建立。積極探索不動產登記工作,徐州被列為全國不動產統一登記基礎技術研究四個試點城市之一。全面啟動“智慧徐州”建設,時空信息雲平台方案通過國家測繪局專家評審,獲批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社會信用體系加快構建。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3個、雙創人才325人,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7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1家、江蘇名牌產品22個,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到1.9%。
主要指標實現平穩增長。全市完成(預計,下同)地區生產總值4900億元、增長10.5%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2.3億元、增長11.7%,稅收收入占比81.8%、提高1.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3672億元、增長18.8%,其中工業投資1977億元、占總投資的5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4億元、增長13%。進出口總額61億美元,其中出口48億美元。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主要指標增幅連續九年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服務業完成增加值2150億元、增長11.5%,占比達到43.5%、提高1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增速高於總投資3.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514億元、增長11.2%;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34.7%和37.1%。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豐”;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4.7萬畝,總量、占比均居全省第一,新建4個千畝以上丘陵高亢地區設施農業示範基地;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長197公里的中泓疏浚貫通,“一帶九區十四園”建設初具規模。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較好,增加值增速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8個百分點。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年度實施的180項重大項目完成投資920億元,鐵路履帶底盤、徐工建機塔機技改、中宇光伏黑矽電池片、考伯斯煤焦油一體化等49個項目竣工投產,徐工重型汽車、中能技改、必康新醫藥、雨潤物流中心等重大項目有序推進,中電投風力發電站等前期項目提前開工建設。先後舉辦十七屆投資洽談會、徐交會以及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等10餘項重大招商活動,實際到帳註冊外資17億美元、增長13%左右,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一年來,我們統籌城鄉建設,新型城鎮化紮實推進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報批和交通發展戰略、市區快速路系統、綠地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等專項規劃編制。8大類258項城建重點工程開工232項、竣工116項,開工率90%。三環東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車,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三環西路和三環北路高架快速路、觀音機場二期、徐明高速開工建設,鄭徐客運專線建設、徐宿淮鹽鐵路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徐州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中心商圈、高鐵生態商務區二期、新城區“四軸一片區”等重點片區開發,以及八里家居博覽中心、淮海文博園二期、銅山萬達廣場、徐州保稅物流中心等項目紮實推進。劉灣水廠改擴建工程建成通水,駱馬湖水源地及第二水廠動工興建。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52個,總面積1005萬平方米、是前三年改造總量的1.5倍。
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全力開展國家衛生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活動,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六小行業”等10項專項治理成效顯著,城市長效化格線化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順利進入國家衛生城市公示名單。周密部署非法營運電(機)動三(四)輪車集中整治,城區交通秩序明顯改觀。城區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外創示範道路,內創幸福家園”活動深入開展,新增5條省級示範路、2個省級示範社區,幸福家園創建獲得省人居環境範例獎。
新型城鎮體系加快形成。五縣(市)累計完成征遷面積90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安置房700萬平方米。30個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規劃全面完成,命名第三批7個創建達標中心鎮和首批13個管理示範鎮。完成村莊環境綜合整治4103個,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59個、新農村示範村51個。建成農村公路493公里、橋樑105座。改造農村危房6300戶。完成農田水利投資10.5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受惠民眾59.9萬人。
一年來,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持續強化。完成77項大氣污染防治年度重點工程,淘汰4.1萬輛老舊機動車,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取得明顯成效,全市環境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238天、比去年增加46天,PM2.5平均濃度下降12.6%。投資13.5億元實施水環境治理,推行城鎮河道保潔養護市場化。京杭運河沿線190家非法碼頭整治全部到位。全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9%,功能區三類以上水體占比76.6%。南水北調國控斷面實現穩定達標。
綠色徐州建設成效明顯。“二次進軍荒山”計畫全面完成,新增造林15.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市區新增綠地110公頃,300畝以上大型開放式園林達到27個,人均公園綠地超過1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雲龍湖風景區通過國家5A級景區資源景觀質量評審,新增國家4A級景區8家、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3家。徐州城市形象明顯改觀,呈現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景象。
節能減排和生態市創建進展良好。依法關停小鋼鐵企業57家,整合替代城區熱電企業3家,主城區化工企業全部實現退城入園,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的節能改造全面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4%以上,完成節能減排年度任務。我市入圍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沛縣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銅山、賈汪兩個區通過省級生態縣(區)命名,43個鎮成為國家級生態鎮。
一年來,我們突出民生為先,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100項民生實事工程基本完成。新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235個、城市小型托老所12個、農村老年關愛之家54個、婦女兒童之家100個;各類養老機構達250家,總床位數4.2萬張。為主城區10萬名60周歲以上老人集體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救助特殊困難殘疾民眾41萬人次。建設殘疾人托養機構146個,市級殘疾人康復中心竣工。徐州殯儀館有序搬遷,殯葬整治穩妥實施。更新公車輛200輛,新增出租汽車465輛,城區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達26%。農貿市場改造、便民早餐工程等項目順利推進。
居民收入和就業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提高到26100元和13350元,增長10%和11.5%。新增城鎮就業11.7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91%;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7.8萬人、創業培訓3.5萬人;建成大學生創業園19個、培育創業企業5100餘家。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27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
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全市社會保險參保人數650萬人,社保卡持卡人數310萬人,社保基金收支總額363億元,主要險種參保覆蓋率均超過95%。新農合參合率100%,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職工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2%和83%。市級大病保險制度和大重病患者長效補助機制基本建立。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58元和320元,城市“三無”老人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223元。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房6926套、建成7914套,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三區同建”加快推進,以市為單位在蘇北率先全面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級驗收;新建改建中國小40所、幼稚園102所,加固重建中國小校舍72萬平方米。完成3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創建國家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1個、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51所,全市三級醫院增至16家。舉辦首屆徐州文化博覽會,廣播電視戶戶通等文化惠民工程紮實開展。成功承辦第十八屆省運會,奪得賽會金牌、獎牌、總分三項第一;晉身省體育強市和全國武術之鄉。出生人口性別比進一步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第三次經濟普查全面完成。人防、雙擁、國防動員、民族宗教、檔案、外事、僑務、台灣事務、審計、物價、新聞出版、應急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無線電管理、淮塔管理、防震減災、氣象、青少年、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進步。
機關作風取得明顯改善。紮實推進政府系統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開展辦公用房清理、“吃空餉”清理等十項重點專項整治,壓縮會議1021個、檔案2042個、評比達標表彰274個,撤銷各類領導小組和協調機構1154個、核減因公臨時出國出境111批次428人。制定政府系統建章立制項目22個,“兩個習慣”作風建設深入開展,行風政風建設進一步強化。市本級“三公”經費下降20.3%,市直101家單位預決算全部公開。
政府效率效能加速提升。繼續深化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全面推行“兩參一改”監督評議,共清理辦事障礙3220項、最佳化辦事流程165項、完善辦事制度412項。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政務協同辦公系統覆蓋235個部門單位,政府公文實現網路交換、及時辦理,流轉時間大幅縮短,初步建立網路化、無紙化政務辦公新機制。拓展完善“12345”政府服務熱線功能,接處來電43萬件,辦結率97.4%。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強化,建立政府參事制度,政務決策程式更加規範。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87件、政協提案494件,答覆率100%、滿意率98%以上。
社會治理能力全面加強。健全城鄉社區三級服務平台,新建改建縣(市)區服務中心173個,全市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提升到85%、75%,政社互動試點、社區減負增效和“三社聯動”工作有序開展。深入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紮實開展惡意騙保企業資產“百日追討”活動和非法集資處置工作,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和行政執法、刑事司法“兩法銜接”走在全省前列,徐州特色大調解模式初步構建,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22.4%,躋身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
經濟社會領域改革有序實施。實施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啟動“三證合一”登記改革,新登記各類企業15602戶,註冊資本總額62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2%和130%。積極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營改增”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試點拓展至20個領域,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購買第三方績效評價服務。2個縣(區)、5個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穩妥推行“單獨二孩”政策。15家縣級醫院全面實施價格綜合改革。27所學校開展名校託管試點。
重點領域創新進一步深化。放大政府資源、資產、資本、資金乘數效應,打出系列融資創新“組合拳”;率先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2項工程入選財政部首批30個PPP模式示範項目;發行全國首單保障房資產證券化產品,設立總規模近百億元的股權基金和產業基金;非信貸融資工具融資108億元,市平台公司融資總規模同比增長72.3%。大力推動企業上市,新增主機板、創業板首發上市企業3家,總數達10家;新增場外市場掛牌企業53家,總數翻一番。全力破解用地瓶頸,盤活存量土地8276畝,黃河故道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等工作成效明顯,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初步建立。積極探索不動產登記工作,徐州被列為全國不動產統一登記基礎技術研究四個試點城市之一。全面啟動“智慧徐州”建設,時空信息雲平台方案通過國家測繪局專家評審,獲批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社會信用體系加快構建。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3個、雙創人才325人,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7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1家、江蘇名牌產品22個,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到1.9%。
2015年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新常態需要新思路,新發展需要新舉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主動適應、勇於引領新常態,圍繞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徐州,順應國家政策導向,趨利避害、順勢而為,主動調整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在新常態下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加健康的發展。要以國際化視野引領開放,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放寬外資進入領域,推動境外企業和本地產業對接融合,更高水平“引進來”、更大步伐“走出去”,加快培育一批國際化企業,拉長開放型經濟“短板”。要以市場化方式調控運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更加善於運用市場手段破解難題、推進項目建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百姓創業,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以城鎮化進程統籌發展,一方面繼續提升城市功能,更加注重發展城市產業,推進產城融合,切實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吸納力;另一方面以完善鎮、村布局為突破口,切實加大農村投入,推動現代農業再上新台階,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新格局。要以信息化手段推動轉型,以“智慧徐州”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將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於產業改造升級、城市建設管理和社會事業發展,推進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度融合,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產業綜合素質、城市管理水平和民眾生活質量。要以低碳化要求倒逼升級,以能源消耗總量控制為倒逼機制,加大落後產能淘汰、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推動發展模式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轉變,創造更加舒適宜居的環境。要以法治化思維治理社會,進一步強化法治觀念、踐行法治精神,實現權力授予法定化、權力運行規範化、權力監督常態化,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努力建設法治社會。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左右;(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5)實際到帳註冊外資、進出口總額保持增長;(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8)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左右;(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10)節能減排完成省定任務;(1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我們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計增進民生福祉,順應人民民眾生活新期待。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辦好11大類90件民生實事,不斷提升民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繼續完善社會就業網。強化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啟用就業統計分析決策系統,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景氣指數試點。統籌做好大學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實現就業精準服務,確保新增城鎮就業8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5萬人。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推動全市年人均收入低於4000元的農村居民實現全部脫貧。
不斷健全社會保障網。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推行“全民參保登記計畫”,做好參保擴面和社保基金清欠征繳,強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改進企業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申報方式,嚴格實施社會保險費“五險一票”徵收。提高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為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員投保大病保險。進一步提高城市“三無”老人、孤兒、農村五保對象供養及城鄉低保以標準,為全市五保對象購買重大疾病商業保險,繼續為主城區60周歲以上老人集體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加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新開工公共租賃住房2180套,基本建成2510套。
努力織密公共服務網。實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新建改擴建幼稚園80所、中國小校35所,加固中國小校舍53萬平方米,創建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100所;健全中職、高職、本科有機銜接的培養機制,確保通過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驗收。抓好北區股份制醫院等4家市區綜合性醫院建設,實施新一輪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檔升級工程,加強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劃建設;推進分級診療,規範醫療服務。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辦好徐州文化博覽會,打響“書畫徐州”等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安裝100處公共場所體育健身設施,加快建設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示範區和國際武術文化名城,促進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服務,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確保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八連冠”。重視發展老齡事業,繼續抓好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新建20個農村老年關愛之家;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發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加強殯葬管理服務,落實殯葬惠民政策,加快平價公墓和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統籌抓好其他各項社會事業。
堅決築牢社會安全網。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推進城鄉社區服務管理格線化,新建改擴建社區(村)綜合服務中心113個,力爭城鄉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達到80%以上。繼續開展社會矛盾大排查大調解,全面推行“陽光信訪”和信訪法治化,完善“多調對接”人民調解徐州模式,推動矛盾及時就地化解。抓好社會治安技防監控工程,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質量促進年”活動,加快產品質量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強化對事關民眾健康和安全的產品質量監管,建設質量強市。完善食品藥品生產、流通、消費全環節監管體系,讓市民吃上放心食品。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應急管理,加強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和防控,有效防範、堅決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發生。
(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攻堅,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最大限度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中心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完成“五張清單”編制工作的基礎上,建立清單動態監管和事中事後監管機制,構建與權力清單相配套的權界清晰、分工合理的部門職責體系。繼續簡化審批手續、最佳化權力運行流程,推進審批事項和政府公共服務項目全部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完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和政務服務中心一體化管理機制。鞏固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成果,繼續做好省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市級擴權強鎮改革試點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改革。適時啟動行政類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開展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嚴格控制機構、編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和領導職數。完成公車改革任務。積極培育、規範發展各類社會中介組織,實現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同行政機關全面脫鉤。積極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改革試點。
以發揮市場作用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制定出台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及市場化選聘方案,穩妥實施市屬企業重組整合方案,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支持大型國有企業創新投融資模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最佳化股權結構,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在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最佳化政府投資使用方向,改進政府投資使用方式,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加快推進黃河故道流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加大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力度,規範實施城鄉用地增減掛鈎。切實抓好不動產統一登記基礎技術研究試點。
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方向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將一般債務收支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將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中的財政補貼等支出按性質納入相應政府預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切實加強稅收征管。嚴格財政支出管理,強化支出預算約束,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拓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領域。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剝離融資平台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台公司不再新增政府債務。
以最佳化基本公共服務為目標抓好社會領域改革。加大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領域對外合作開放力度,創新合作方式,鼓勵引導外資、民資參與社會事業發展。推動幼教集團股份制改造試點,引進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深化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積極推進市縣兩級公立醫院改革和新沂綜合醫改創新試點,加快建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鼓勵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建設。探索通過社會化收儲、發放貨幣補貼或直接收購等方式籌集保障性住房,完善保障房退出和公租房運營管理機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三庫一網一平台”建設。
(三)全力以赴轉方式調結構,增創徐州科學發展新優勢。在努力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徐州經濟“升級版”。
加大重大項目建設和引進力度。繼續發揮“三重一大”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最佳化投資結構、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年內計畫安排重大項目180項、總投資3592億元,其中當年實施156項、年度投資782億元。紮實推進鄭徐客運專線、徐宿淮鹽鐵路、觀音機場二期、駱馬湖水源地及第二水廠等23項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實施徐工重型汽車、升華電梯製造、恆盛化工技改、蘇寧商務廣場、潤成新能源汽車等133項重大產業項目,努力把淮海新能源汽車、三星機械精密工具機等24項前期推進項目轉化為新開工項目,為保增長調結構提供有力支撐。在支持本地企業增資擴股的同時,適應新常態下招商工作形勢,轉變招商理念、創新招商方式,繼續加強產業鏈招商、專題招商和以商招商,進一步提升招商團隊在出國(境)人員中的比重,提高重點招商活動實效。
鼓勵支持全民創業。以建設創業型城市為契機,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開展自主創業活動。發揮徐州高等教育資源和職業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優勢,聯合行業企業和中介組織,建立社會化創業培訓體系,提高創業培訓實效,完成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4萬人、創業培訓6000人。深入實施“彭城英才計畫”和“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畫”,大力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依託開發區、高新區、工業園區和大學科技園,因地制宜打造創業實訓基地和孵化平台。強化創業指導,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信息發布、項目推介、風險評估、貸款融資、註冊登記等服務,努力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