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北京揭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 主辦評選機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 承辦評選機構:中國科學報社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圓滿成功
防科技工業局宣布,11月1日6時42分,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於10月24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科研人員將對飛行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深入研究,為最佳化完善嫦娥五號任務設計提供技術支撐。試驗器服務艙將繼續在太空飛行,並開展一系列拓展試驗。首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已全面突破和掌握太空飛行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圓滿成功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圓滿成功
2. 4500米級深海遙控作業型潛水器海試成功
海馬號”的研製是“863”計畫支持的重點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下潛深度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並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國土資源部作為該項目的主持部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作為業主單位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青島海洋化工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共同協作完成研製與海試。在南海進行的三個階段的海試中,“海馬號”共完成17次下潛,3次到達南海中央海盆底部進行作業試驗,最大下潛深度4502米,完成91項技術指標的現場考核,並通過專家組驗收。此次海試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的關鍵技術,是繼“蛟龍號”之後又一標誌性成果。
“海馬號”潛水器通過海上試驗驗收“海馬號”潛水器通過海上試驗驗收
3. 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合作,通過發展高速獨立雷射干涉技術,結合高效率、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將可以抵禦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並將成碼率提高了3個數量級,創下新的世界紀錄。11月7日出版的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審稿人評論認為“實用量子密鑰分發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術上的重大進展”,並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同時,歐洲物理學會下屬網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傳輸到遠距離》為題,對其進行了報導。
潘建偉小組實現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到更遠潘建偉小組實現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到更遠
4. 甲烷高效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領銜的團隊基於“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造性地構建了矽化物晶格限域的單中心鐵催化劑,成功實現了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與天然氣轉化的傳統路線相比,該技術徹底摒棄了高耗能的合成氣製備過程,大大縮短了工藝路線,反應過程本身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達到100%。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一項“即將改變世界”的新技術,未來的推廣套用將為天然氣、頁岩氣的高效利用開闢新的途徑。目前,這項技術相關的專利申請已進入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包信和團隊在甲烷高效轉化研究中獲重大突破包信和團隊在甲烷高效轉化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5. 超級稻畝產首破千公斤
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牽頭的國家“863”計畫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取得重大突破。9月24日和10月10日,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專家組和農業部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等專家,在牛形村和紅星村現場測產,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06.1公斤和1026.70公斤,首次實現了超級稻百畝片過千公斤的目標,創造了一項里程碑式的世界紀錄。這是農業部首次針對超級稻千公斤攻關品種組織的國家級測產驗收。2014年,“Y兩優900”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30個示範片開展高產示範攻關,在較為不利的氣候下仍獲得豐收。
超級稻大面積畝產首破千公斤超級稻大面積畝產首破千公斤
6. 能量最高質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
7月4日,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100兆電子伏質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這標誌著國家重點科技工程--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的關鍵設施全面建成。該加速器是國際上最大的緊湊型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能量最高質子回旋加速器。其設計突破70兆電子伏以上能區迴旋均採用分離扇或螺旋扇的國際慣例,表明我國已掌握該領域一系列創新技術。工程建成後將填補我國中能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的空白,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國家。在國防核科學研究、新核素合成、天體物理研究、醫用同位素研發、治癌技術研究等前沿領域中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我國建成100MeV質子回旋加速器我國建成100MeV質子回旋加速器
7. 首次獲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據介紹,該成果不僅是針對葡萄糖轉運蛋白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時為理解其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糖轉運蛋白的轉運機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揭示了人體內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進入細胞膜轉運的過程,對於人類進一步認識生命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克比爾卡評價,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藥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該成果對於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義不言而喻。
顏寧小組全球首次獲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顏寧小組全球首次獲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8. 光通信技術取得新突破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國家“973”項目在武漢通過驗收,在國內首次實現一根頭髮絲般粗細的普通單模光纖中以超大容量超密集波分復用傳輸80公里,傳輸總容量達到100.23Tb/s,相當於12.01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這一項目由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牽頭,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參與,實現了我國光傳輸實驗在容量上的突破。網路傳輸容量是衡量國家網路承載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性指標。這一項目致力於打造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傳輸網路,為下一代光傳輸網路進行的技術儲備,推動我國在光通信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我國光通信技術獲突破我國光通信技術獲突破
9. 首次揭示阿爾茨海默氏症致病蛋白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施一公院士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γ-secretase)精細三維結構,為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線上發表於《自然》雜誌。阿爾茨海默氏症又稱老年痴呆症,不但給病人及家屬造成極大痛苦,也帶來沉重的社會負擔。該研究組利用瞬時轉染技術,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成功過量表達並純化出純度好、性質均一、有活性的γ-secretase複合體。同時,通過對獲得的複合物樣品進行冷凍電鏡分析,最終獲得了解析度達4.5埃的γ-secretase複合物三維結構。據此,科學家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將開啟新篇章。
施一公小組揭示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結構施一公小組揭示老年痴呆症致病蛋白結構
10. 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數據集成功研製並捐贈聯合國
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完成的這一“863”重點項目研究成果,涵蓋全球陸域範圍和兩個基準年(2000年和2010年),包括水體、耕地和林地等十大類地表覆蓋信息,提供著全球地表覆蓋空間分布與變化的詳盡信息,將同類全球數據產品的空間解析度提高了10倍,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規劃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資料。9月22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將這一成果贈送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供聯合國系統、各成員國和國際社會免費使用。《自然》雜誌也作了專題報導。目前已有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和用戶下載和使用了超過3萬幅數據,成果正在全球環境變化監測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捐贈最高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我國捐贈最高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