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召開。此次會議是我國參與並積極推進的多國申請“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9年8月21日至25日,“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召開。此次會議是我國參與並積極推進的多國申請“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討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旅遊局、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固原市人民政府、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除主辦、承辦方外,來自中國(包括台灣地區)多所高等院校、考古研究機構和出版單位的專家學者蒞臨大會,國外學者主要來自日本奈良縣立檀原考古學研究所、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和漢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諾丁漢大學等,有近l00位代表參與了此次研討會。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研究員做了主題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白雲翔副所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專員杜曉帆博士和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李堂堂副主席分别致詞,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錦繡研究員在閉幕式上作總結髮言,對“絲綢之路”今後的研究提出了建議,與會學者們都表示贊同。
此次討論會,學者們圍繞“絲綢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這兩大主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共有40位學者作了大會發言,內容涵蓋了有關“絲綢之路”歷史和考古研究的許多方面,在地理範圍上,貫穿了整個歐亞大陸和海上交通;在時間跨度上,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近代,可謂“縱橫萬里,上下千年”!
總的來說,大會的討論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考古遺蹟的介紹與研究。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劉文鎖根據2006年參加的調查蒙古國突厥遺蹟的活動經歷,介紹了在蒙古國境內勘查過的10處突厥遺蹟。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陳凌對突厥陵墓的制度特徵進行了細緻分析,探究了突厥陵墓與唐代中原陵墓制度之間的互動關係。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山崖峭壁上,留下了許多古人開鑿的佛教洞窟,這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張裕群根據麥積山東崖的坍塌情況,結合文獻記載,指出麥積山佛窟是隋代初期開鑿的。俄媛媛以吐魯番出土的摩尼教殘片ll17283文書,分析了高昌摩尼教藝術中的女神形象特徵,並同佛教中的女性形象進行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歷史系張小貴探討了祆教神祗密特拉的淵源及其形象問題,結合中國的考古發現,梳理出襖教神的演變過程。研究壁畫,前期的工作之一就是拍攝影像。英國諾丁漢川特大學科技學院梁海達和張群喜介紹的PRISMS成像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拍攝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於保護壁畫也有益處。‘
最後一個方面是歷史專題和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錦繡對固原出土的粟特人史訶耽墓誌進行了細緻考證,結合史籍文獻,探討了史訶耽的生平事跡、在唐初政治中的作用,並分析了墓誌反映的唐初監牧制度和譯語制度等。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張鐵山介紹了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的回鶻文書的情況,並論述了其學術價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系沈睿文研究了安祿山服散的問題,提醒考古發掘中應重視文物的排列情況。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花子探討了大韓帝國(1897--1910)時期的疆域觀念及其間島政策的實施,指出近代之前並沒有形成積極擴張的對外主張,相反,近代日本對間島政策的吸收,導致了對外的侵略擴張策略。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孟彥弘研討了發生在今寧夏地區的唐代肅宗即位事件,分析了這一事件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積極意義。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艷玲論述了兩漢時期塔里木盆地綠洲農業採取的“寄谷”與“仰田”兩種形式,結合國內外研究,加深了對塔里木盆地農業發展狀況的認識。台灣朝陽科技大學耿慧玲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分析絲綢之路和當代石油貿易的相似性,對於從巨觀角度認識絲綢貿易及其與政治的關係有積極意義。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聶靜潔考證了唐中期悟空法師的生平事跡,對他人竺求法和歸國路線也分別作了考證。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張衛光研究了突厥之前內陸歐亞草原遊牧民族的戰爭戰術問題,主要就騎兵的戰術作了分析,認為遊牧戰爭對自身、綠洲國家和定居文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北京大學歷史系胡鴻通過以“江”稱謂河流名在東北地區的使用,作為一個事例論證了古代文化交流的連續性。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楊蕤對五代、北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研究作了述評,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烏雲高娃通過對圍繞忽必烈與高麗太子俱的會見及高麗遷出江華島到舊都開城等一系列事件的考察,探討了十三世紀後半期的蒙古和高麗的關係。武漢大學經管學院乜小紅研究了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至元代幾件契約文書,這是從俄藏黑水城文書中發現的,運用該文書研究問題,可見其珍貴。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的貿易交通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技術傳播的通道,在人類交往歷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它的研究,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重大問題。此次會議的召開,學者們互相交流研究成果,為今後繼續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絲綢之路將承擔連結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再次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