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李成玉於2008年1月16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

政府工作報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種公文形式,各級政府都必須在每年召開的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和政治協商會議(俗稱“兩會”)上向大會主席團、與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布這一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主要分為三部分:一年來工作回顧、當前工作任務、政府自身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李成玉 
  • 報告會議: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 報告時間:2008年1月16日 
報告會議,報告內容,

報告會議

2008年1月16日,省長,李成玉在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五年工作回顧
2003年以來,省人民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團結帶領全省人民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省十屆人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總體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初步預計,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是2002年的2.5倍。人均生產總值1.5萬元,是2002年的2.4倍,由全國第2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6位。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959億元,是2002年的10.6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1.5億元、支出1868.4億元,均是2002年的近3倍。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持續發展。糧食總產量達到1039億斤,增長2.8%,創歷史新高。工業增加值750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400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3.1倍和2.2倍;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8.7%提高到84.3%。
——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1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98億元,進出口總值128億美元,分別是2002年的4.4倍、2倍和4倍。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52元,分別是2002年的1.8倍、1.7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1000元,是2002年的2.3倍,由全國第3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3位。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812億元。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109.5萬人,是2002年的2.3倍。“兩基”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科技進步貢獻率明顯提升。抗擊“非典”取得全面勝利。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由城市向農村延伸。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下。
這些成就,標誌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大突破和跨越,標誌著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邁出了堅實步伐。五年來,我們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工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推動鋁工業、石油和煤化工、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紡織等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壯大百戶重點企業和50戶高成長性企業。五年投入省級工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31.4億元,組織實施了426個重大結構調整項目;累計完成工業投資9490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5.4倍。
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947億元,是2002年的4.6倍,超100億元的企業20家,超300億元的5家。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食品工業基地和有色工業基地。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加強。確立創新型河南建設目標,五年全省研發投入315億元,年均增長29%。擁有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35家、省級483家,分別比2002年增加19家和330家。在全國率先突破多晶矽產業化、純低溫餘熱發電等關鍵技術,輸變電裝備、電解鋁、客車等產業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鄭麥9023”、“鄭單958”、超薄浮法玻璃生產工藝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當選兩院院士4人。建立博士後流動站96家。年專利申請量突破1萬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3件。服務業和建築業發展提速。推動文化、旅遊、通信、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45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為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啟動。2007年接待境內外遊客1.7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52億元。建築業總產值、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分別增長31%和42%。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成效明顯。
實行目標責任制,持續推動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節能降耗和環境綜合整治。五年關停小火電機組299萬千瓦,脫硫改造火電機組1466萬千瓦;關閉小煤礦1036個、小鋁土礦92個;淘汰水泥、鋼鐵落後產能5500萬噸和476萬噸;關閉取締污染企業5168家;拆除黏土磚瓦窯場7711個,復墾整理土地17.5萬畝;綜合治理採煤沉陷區417平方公里;人工造林1599萬畝。全省所有市縣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預計2007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3.8%和5.8%。
(二)紮實做好“三農”工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2005年提前一年全部免徵農業稅,全面減輕農民負擔。實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制度,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由過去每年繳納各類稅費100多億元變為現在獲得政府補貼50多億元。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連續9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3億畝以上。大力推進國家優質小麥基地、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集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持24個產糧大縣,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步伐加快,優質小麥播種面積由30%提高到65%,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農業機耕面積達80%。糧食生產連續2年超過1000億斤、連續4年創新高、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
畜牧業加快發展。加強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支持40個畜牧業重點縣和31個生豬調出大縣發展,實行奶牛和生豬生產補貼,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省養殖小區達到4400個,規模養殖場戶60萬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35%提高到42%。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918家。糧食、肉類、乳品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450萬噸、578萬噸和255萬噸。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是2002年的3.6倍,從全國第5位躍居第2位。
河南正由“中國糧倉”變為“國人廚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投入278億元,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0.1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21.4萬公里,居全國第1位,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投入41億元,新建、改造農村中國小校舍1162.7萬平方米,在全國率先完成危房改造任務,並建立了維修改造長效機制。投入26.7億元,解決了777.9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投入44.5億元,完成4000多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建設任務,420多萬農村人口實現脫貧。全省實現“戶戶通電”,新建農村戶用沼氣238萬戶、便民超市2.5萬個,解決了180多萬偏遠地區農民聽廣播、看電視問題,重建災區倒房50.7萬間。
(三)強化基礎能力建設。適時調整投資方向,著力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建設。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萬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3.2倍,擺脫了長期低速增長局面。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成效顯著。京港澳、大廣、滬陝等高速公路河南段全線貫通,許平南、鄭少洛、鄭石等高速公路相繼建成,路網結構更加完善,全省通車總里程4556公里,由全國第8位躍居第1位。
鄭西鐵路客運專線開工建設。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200萬人次。能源、水利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沁北二期、姚孟四期等大型電源項目建成投用,全省發電裝機總容量4069萬千瓦,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城鄉電網升級改造全面完成,500千伏主網架初步形成。永城城郊、禹州梁北等一批大中型煤礦建成投產,新增生產能力1200萬噸。黃河南岸標準化堤防建設順利完成,西霞院、盤石頭、燕山水庫等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開工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54萬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
鄭州、洛陽等城市新區建設加快推進,規模與形象日益彰顯。全省新增城市建成區面積1297平方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14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272萬噸,新增燃氣用戶346萬戶、城市集中供熱面積2559萬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34.3%,年均提高1.7個百分點,是我省歷史上城鎮化推進最快的時期。
(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沿邊地區開放開發,初步形成各展所長、競相發展格局。中原城市群發展勢頭強勁。編制實施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加速推進核心區建設。鄭汴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鄭開大道建成通車,鄭汴產業帶規劃加快實施。鄭州國際航空港、現代物流中心、黃河公鐵兩用大橋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
2007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2年的53.9%上升到57%。黃淮四市等地加快發展。採取加大財政轉移支付、設立專項資金、減免配套、優惠電價、貸款貼息等綜合措施,集中扶持黃淮四市發展。2007年黃淮四市一般預算支出達到381.8億元,比上年增長34.6%,高於省轄市平均增速5.1個百分點。支持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區加快發展,沿邊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激勵機制,擴大擴權縣範圍,推動經濟強縣、產糧大縣、畜牧業重點縣、困難縣等加快發展。2007年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縣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億元、支出8.3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億元的縣達到20個,超10億元的4個。
(五)強力推進改革開放。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深入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98%的國有工業企業實現股權多元化。與2002年相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減少60%,資產總額增長63%,利稅增長2.2倍。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能源、有色、建材、煤化工等重點行業和企業重組取得重大進展。
菸草工業實現全行業整合,工商利稅突破160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0%左右,比2002年提高17個百分點;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均達70%左右。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減少鄉鎮153個,清退、分流19萬人。紮實推進“鄉財縣管”,縣鄉財政收支管理進一步規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經費保障機制全面建立。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減少73.7%,妥善分流安置富餘職工19.7萬人,糧食購銷主體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礦產資源整合與改革不斷推進。強力推動重要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省骨幹煤炭企業占有及控制資源90%以上,重點氧化鋁企業占有資源80%以上,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地質勘探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省市縣財政體制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規範,政府採購和投資評審規模不斷擴大。農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展開,支農力度顯著增強。
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組建開始起步。全面放開投融資市場。省投資集團組建成立。資本市場發展壯大,上市企業發展到55家,募集資金總額442億元,證券、保險、期貨、信託等業務快速增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政府機構改革不斷推進,機構、編制均精簡25%左右。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省級審批項目取消60%以上,省市縣三級普遍設立行政服務大廳。同時,分配製度改革穩步推進。交通、城建、供銷、公用事業、科研機構、國有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改革也邁出重要步伐。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成功舉辦第二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港澳行等大型商貿文化活動。2007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0.6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契約金額10.4億美元,分別是2002年的6.8倍和3.3倍;近四年引進省外資金3400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有42家落戶中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
(六)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和諧中原建設邁出新步伐。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五年新增城鎮就業59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80萬人;2007年幫助1.97萬戶“零就業”家庭解決了就業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達到1974萬人,年勞務收入1316億元。建設領域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取得成效。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按時足額發放,實現省級統籌。城市低保對象139.4萬人,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低保對象259.8萬人。農村五保供養48.1萬人,集中供養率提高到3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由25個試點縣擴大到所有縣市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開始啟動。城鄉醫療救助全面實施。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全面推開。全省所有市縣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六大國有煤礦棚戶區改造開工469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投入65億元,免除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書本費和補助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惠及1262萬學生。投入6億元,為全省748萬農村中小學生統一配置課桌凳。投入80多億元,建成130個疾病控制和143個醫療救治項目。全省鄉鎮衛生院基本改造一遍。愛滋病防治救助成效顯著。省體育中心、河南藝術中心等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建成投用。全省縣市基本普及圖書館、文化館。推出《程嬰救孤》、《禪宗少林》、《木蘭詩篇》等一批文化藝術精品。安陽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224枚金牌。民主法制和社會穩定工作紮實推進。
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政協參政議政,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政府法制工作不斷加強,五年提請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31件,制定、發布行政規章36件。雙擁共建活動紮實開展,軍政軍民團結不斷加強。陝縣支建煤礦“7·29”搶險取得成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全省事故死亡人數比2002年下降46.7%,億元GDP死亡率下降68.8%,形成了經濟快速增長、事故明顯下降的態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加強,信訪工作機制不斷創新,應急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政風行風明顯好轉。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湧現出任長霞、常香玉、李學生、洪戰輝、謝延信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
各位代表!
過去的五年是我省發展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全省經濟持續協調增長之快前所未有,發展質量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城鄉面貌變化之大前所未有,人民民眾得到實惠之多前所未有,成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轉變,河南整體形象顯著提升,贏得了廣泛讚譽和好評。
過去的五年是我省積極探索和實踐科學發展的五年。這一時期最堅定的發展思路是推進“三化”、加快崛起。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主旋律,充分運用各種有利條件,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地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堅定不移地加快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建設,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一時期最強勁的發展動力是改革開放、開拓創新。
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深入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不等不靠、迎難而上,強力推動改革向縱深推進、向廣度拓展,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一時期最根本的發展方法是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堅持在全面提升二、三產業發展水平的同時,始終不放鬆農業生產,農業基礎地位不僅沒有削弱而且得到鞏固和加強,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著力構築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的同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扶持引導黃淮四市以及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區加快發展;在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形成了產業聯動、城鄉聯動、區域聯動和多種經濟成分全面發展的格局。
這一時期最可喜的發展成果是以人為本、民生改善。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民生問題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解決民生問題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改善民生問題的成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切實從社會最關心的上學就醫、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難點問題入手,為廣大人民民眾辦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沒有條件做的事情。
這一時期最濃厚的發展氛圍是超前謀劃、真抓實幹。堅持積極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在發展中順應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強發展後勁,不少工作率先突破,走在了全國前列;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工作謀劃重長遠、不搞短期行為,工作推動重細節、不大而化之,工作落實重成效、不停留於一般號召,扎紮實實做好每件事,認認真真乾好每一天,確保各項工作不走過場、務求實效,確保向人民民眾的承諾不打折扣、全部兌現。
各位代表!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我省現代化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
我省的發展雖然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依然不平衡;經濟成長方式比較粗放,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土地、資源、環境等約束加劇;農業基礎仍較薄弱,糧食連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一些地方存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個別部門依法行政觀念淡薄,損害民眾利益的問題仍時有發生。當前,經濟運行中成品油、天然氣、電煤等能源資源供應偏緊,部分企業生產效益下滑;市場物價上漲較多,低收入群體生活受到較大影響;民眾在收入分配、社會治安、住房保障以及醫療服務等方面還不盡滿意。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並認真加以解決。
二、政府工作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當前河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產業加快轉移。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推動經濟社會進入了科學發展新時期。國家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我們必須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抓住並用好戰略機遇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實施科教興豫、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省戰略,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兩大跨越”,再經過五年的發展,力爭實現人均生產總值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為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夯實基礎。
——經濟強省建設實現新跨越。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保持經濟兩位數增長,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到2012年經濟總量突破2.5萬億元。工業由大變強,服務業比重明顯提升,消費、出口拉動作用穩步擴大,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區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文化強省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文化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到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全面改善,公共文化產品服務和供給能力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全社會文明素質明顯提高。
——和諧中原建設紮實推進。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到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000元和6000元左右。基本公共服務趨於均等化,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明顯改善,勞動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到2012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左右。林業生態省初步建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趨於協調。
各位代表!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發展中大省,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00美元,城鎮化率接近35%,投資總額與消費水平都有了相當規模,具備了加速振興的堅實基礎,踏上了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跨越的新征程。我們相信,再經過五年或更長時間的努力,一個經濟日益發達、文化日益繁榮、社會日益和諧、生態日益文明的新河南,必將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躋身全國先進行列!一個更有實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新河南,必將煥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各位代表!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各項工作都要開好頭、起好步。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真落實巨觀調控政策,堅持穩中求進、好字優先,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最佳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進出口總額增長1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低於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1%;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5.5%和6.2%。
各位代表!
時代賦予重託,奮鬥鑄就輝煌。我們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任何困難都改變不了中原兒女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任何挑戰都阻擋不了河南人民加快實現“兩大跨越”的堅定步伐!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努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新勝利!
因字數限制,未盡全文見河南省政府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