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是淮安市政府於2007年發布的,關於2003-2007年該屆政府在治理淮安市方面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7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7年
  • 地點:淮安市
  • 性質:檔案通知
簡介,過去五年的主要成績和基本經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淮安跨越發展,堅定不移地實施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全力打造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紮實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改革開放,大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提高跨越發展的領導力,

簡介

中國共產黨淮安市第五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是在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力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就貫徹落實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作出部署,動員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又好又快推進“實幹奔小康、建設新淮安”,為加快建設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績和基本經驗

2003年至2007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五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創新實幹,圓滿完成了市五屆人大曆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量質並舉的良好態勢,在實幹奔小康、建設新淮安的征途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過去的五年,是經濟實力大提升的五年。預計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5億元,年遞增14.1%;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23.4億元,年遞增2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億元,年遞增27.6%;三次產業比例為17.1:48.1:34.8,二三產業比重比2002年上升9.7個百分點。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累計完成工業投入908億元,是上五年的6.1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利稅分別達1050億元和119億元,是2002年的3.6倍和3.8倍,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55%,淮鋼成為首家銷售超百億元企業,輝煌太陽能、今世緣、康爾馨等6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電子信息、特鋼、鹽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級產業初露端倪,富士康科技城一期工程竣工投產;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1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0%,比2002年上升1.4個百分點;開發區建設日新月異,中心城區“四區聯動”全面推進,新建省級開發區6個,全市累計開發面積153平方公里,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銷售、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分別占全市的36.4%、30%、18%;節能減排初見成效,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30.5%,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完成省定目標。建築業完成增加值61億元,年遞增14%。縣域經濟實現較大突破。縣(區)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占比分別比2002年提高0.6、10.5、18、21.2個百分點;鎮村經濟加快發展,鄉鎮工業集中區有序推進,53個鄉鎮財政收入超千萬元,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達11.5萬元;高效種植業、規模畜禽業、特色水產業比重分別達到20.3%、40%、18.8%,70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直接帶動基地172萬畝、農戶60萬戶,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850個,參加農戶占比達20.2%;全市擁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標誌434個,淮安大米、盱眙龍蝦等4個農產品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服務業水平明顯提高。實現增加值266億元,年遞增1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2002年提高4.6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達到41%;新型服務業不斷拓展,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開始起步;啟動了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規劃建設,實施了缽池山公園、會展中心、中央新亞國際廣場等一批重點項目;金融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600億元、409億元,信用一證通、快易通、快捷通等金融新產品得到廣泛使用;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建成淮安國際商城、洪澤湖水產大市場等一批商貿項目;旅遊業預計接待遊客731.3萬人次,實現收入60.8億元,年分別遞增18.6%和28.5%,躋身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成功舉辦了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稻米博覽會、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洪澤湖水文化旅遊節、江蘇省第四屆園藝博覽會等節會活動。
過去的五年,是城鄉面貌大改觀的五年。中心城市建設有序推進。淮陰、楚州融入主城區步伐加快,建成區面積由70平方公里擴大到95平方公里,人口由70萬增加到95萬,城市化率達40.1%;完成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專項規劃等,基本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投入410億元建成1700多個城建重點項目,亮化、美化、綠化、硬化、無害化、便民化工程全面推進,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探索實行重心下移、以區為主、居民自治的城管新機制,親民理念、和諧城管品牌獲得好評,防違治違工作成效明顯;全民聚力創“四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和江蘇省文明城市稱號,國家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通過國家技術考核,健康城市建設進展順利,全國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創建全面啟動。縣城和鎮村建設力度加大。四個縣城圍繞創建省級文明城、衛生城、園林城目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特色日益顯現,發展環境顯著提升;重點中心鎮、特色小城鎮和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取得新成績,河道疏浚、村莊整治等工程深入實施,成為全國首批生態家園富民行動示範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建成寧淮、宿淮、淮鹽高速公路淮安段,改造幹線公路300公里,實現市縣公路一級化,成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新長鐵路客貨運全面開通,淮安火車站建成運營,淮安中長期鐵路規劃開始編制;淮安新港一期、京杭運河“三改二”等工程深入實施,鹽河航道整治前期工作快速推進;淮安民用機場籌建進展順利。華能淮陰電廠二、三期和淮安經濟開發區熱電聯產項目建成投運,江蘇國信楚州生物質發電項目開創了全國農村秸稈綜合利用先河,建成西氣東輸天然氣門站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在抗擊特大洪澇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調東線淮安段工程有序推進,城市截污導流項目全面啟動,洪澤湖大堤加固、圩區窪地治理和入江水道除險加固工程得到有效實施,農村水利建設、農業開發和農業機械化成效明顯。
過去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大發展的五年。科技創新力度加大,成功舉辦中國(淮安)科技洽談會,累計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2772項,申請專利5357項,人才總量淨增近4萬人。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88.1%、99.5%、73.1%;全面完成“三新一亮”、“四配套”等工程,城鄉辦學條件顯著改善;高教園區粗具規模,入駐院校6所,在校生6.5萬人,成功引進西安外國語大學來淮辦學。衛生事業不斷加強,市衛生五大中心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城鄉公共衛生體系日益健全,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鞏固,金湖、洪澤、清河創成省“十五”計畫生育示範縣(區)。文體廣電事業協調進步,確立了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建成大閘口文化風貌區、博物館、城市規劃展覽館等文化設施,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首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新建健身會館等一批城鄉體育設施,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建成淮安新中波台,開通城管廣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實施,公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四五”普法如期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展開;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成功處置“3·29”重特大事故,信訪工作不斷加強,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認真抓好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工作,順利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二連冠”。國土資源、人防、食品藥品監管、質監、物價、氣象、防震減災、機關事務、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大突破的五年。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完成市屬企業改制215戶,改制面達98.6%,理順勞動關係8.5萬人,提留、支付職工安置費和經濟補償費21億多元;成功實施淮鋼、安邦、清棉等與行業內優勢企業的併購重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市直管理執法類和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農村“一免四補”和夏糧托市收購等惠農政策有效落實,三麥、水稻和能繁母豬保險全面推開。投融資體制改革紮實推進,萬邦香料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實現了淮安上市企業零的突破。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全面落實,非稅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市區財政管理體制調整順利完成,國庫集中支付全面實施,財政監督稽查工作進一步提升。全民創業成效顯著,民營經濟加速發展,註冊資本達400億元、增加值395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3.6倍和2.6倍,民營經濟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達到60%。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累計到賬內資78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7億美元,總投資超過18億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項目的落戶,掀開了我市對外開放新的一頁。五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7.3億美元、外經營業額6.8億美元,新派境外勞務2.42萬人次,新批境外投資項目6個,締結國際友城3個。
過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大改善的五年。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21萬元、5100元,年遞增10.9%、8.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億元,年遞增16%,比上五年平均增速提高5.2個百分點;用於教育、文化、旅遊等方面的支出明顯增加;城鎮居民、農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住房公積金歸集面達66.5%;全市固定電話普及率、移動通訊擁有率、網際網路註冊用戶率、有線電視行政村通達率分別達29.6%、23.5%、10.7%和93%。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收學雜費,減免費用1.8億元。農村兩輪五件實事成效明顯,基本完成農村改水和5600戶草危房改造,改建農村衛生戶廁22.5萬座,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受益農戶8.5萬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000多公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1%。投入扶貧資金6億元,整村扶貧紮實推進。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4%以內,新增就業崗位22.5萬個,下崗再就業19.2萬人。社保體系逐步完善,17.2萬城鄉低保民眾實現動態的應保盡保,城鎮非職工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0%;建成保障性住房200萬平方米,發放廉租房補貼450萬元,資助各類貧困生62.8萬人次,幫扶困難殘疾人家庭6897戶,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1歲。
過去的五年,是政府創新大推進的五年。制度創新全面實施,政府執行力、公信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理順各級行政機構的權責關係,逐步下放項目核准、城市建設和管理等許可權。設立政府工作創新獎,組織實施了200多個創新項目,政府部門全面開展ISO9001標準體系認證。建立規劃諮詢、土地管理、公益性項目投資評估等制度,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擔任市政府顧問,召開聽證會,實行公示制,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各級政府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工青婦等人民團體聯繫,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100%、滿意率99%。政務公開步伐加快,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建立健全行政審批服務、招投標交易、電子政務、政府110四大平台,95%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一站式辦理。繼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面推行行政問責制,嚴格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市政府領導班子帶頭規範從政行為,認真執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較好地發揮了示範引導作用。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的成績是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歷史進程中取得的。這是市委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位老同志及社會各界支持、幫助和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並通過你們向全市人民,向解放軍和武警駐淮部隊官兵,向來淮投資建設者,向長期關心支持淮安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奮鬥,五年的探索,為今後發展積累了經驗,增強了信心。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始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五年來,我們堅持把中央和省里的精神與淮安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巨觀調控中尋找機遇,通過制度創新發揮內外部優勢,用改革的辦法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為淮安加快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必須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量質並舉加快發展。五年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統籌發展農業產業化、現代服務業,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始終以市場機制為取向,整合資源集聚要素。五年來,我們立足後發展地區的現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工業發展、城市建設、社會事業等領域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的投資者,最大限度地整合外部資源,集聚發展要素,為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必須始終以人民需求為根本,全面建設和諧社會。五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無論是制定政策、作出決定,還是安排財力、分配收入,始終注意維護人民民眾的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激發社會創造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始終以真抓實幹為準則,凝心聚力狠抓落實。五年來,我們不斷完善領導幹部抓落實的責任機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充分調動各級各層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一切力量,形成了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實踐充分證明,只要我們凝心聚力,埋頭苦幹,與時俱進,就一定能夠乾出一番大事業。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夠最佳化,經濟集聚度和外向度不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還不強,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鎮村經濟比較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不足,社會管理機制還比較滯後,全社會創造活力還不強,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收入水平還不高,持續增收的渠道還不寬,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公共安全壓力較大,政府職能轉變、機關作風建設和領導市場經濟的能力有待提高,和諧社會建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淮安跨越發展

黨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我國發展新趨勢新特徵的基礎上,提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把江蘇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的新任務;市第五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提出確保2015年、力爭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發展不足,在經濟發展還很不充分的條件下就面臨著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在物質積累還很薄弱的情況下就面臨著實現公平和諧的新追求。貫徹中央和省、市委的新要求,實現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只有牢固樹立跨越發展的新思路,才能探索出一條具有淮安特點的又好又快發展之路。面向未來,淮安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既有跨越發展的需要,更有跨越發展的可能。從所處階段看,我市農業從傳統自給型向現代高效型轉變,工業從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向依靠科技進步轉變,服務業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向多樣化消費和生產性服務轉變,城鎮化從突出中心城市建設向城鄉一體化轉變,社會保障從低水平、生存型向廣覆蓋、發展型轉變。這種階段性發展特徵,決定了今後五年是淮安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累期、關鍵期。從有利條件看,全球範圍內的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有利於我們更好地集聚外部資源;全省區域共同發展和振興蘇北戰略的深入實施,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爭取上級支持;周邊地區逐漸形成的綜合優勢可以為我所用。特別是經過多年努力,我市的區位交通、產業基礎和政策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為跨越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積極尋求跨越發展新動力,增創跨越發展新優勢,拓展跨越發展新空間。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提前1-2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落實“六個更加”的新要求,堅持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開放活市、城鄉統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努力構建經濟又好又快、文化活躍繁榮、生活寬裕幸福、生態自然優美、社會和諧穩定、政治清明開放的新淮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人均超全國,增速超全省,蘇北爭進位,全面奔小康。就是通過五年努力,力爭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發展速度快於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社會各項建設努力趕超蘇北兄弟城市,主要指標基本達到全面小康要求,部分縣(區)率先建成小康社會。主要預期指標是:到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565億元,人均GDP超4000美元,達到3.15萬元,年遞增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2000億元,年遞增25%以上;財政收入超300億元,年遞增2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50億元,年遞增25%以上;城市化率超50%,年均提高1.9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超3000美元,達到2.2萬元,年遞增12.9%;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000美元,達到8200元,年遞增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保持全省領先;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民眾需求相適應的穩定增長機制。
實現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必須認真把握好以下三條原則:
———經濟發展堅持量質並舉。立足科學發展,突出好字優先、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優中求進,真正實現量質並舉、又好又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共同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二產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調帶動轉變;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由發展一般加工業向培植支柱產業轉變,由主要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向加快經濟國際化步伐的內外並重轉變;創新發展舉措,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由招商引資依靠外力發展向同時激發內生動力轉變,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
———城鄉統籌實現互動並進。基本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確立重點開發的主體功能區定位,合理布局全市生態、生產、生活區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設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科學規劃市域城鎮體系,增強對外集聚和對內輻射雙重功能;建成蘇北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最佳化國土功能開發;合理規劃市、縣、鄉鎮三級生產力空間布局,實現產業梯度延伸和集聚,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基地;不斷完善就業、社保、住房等政策制度,逐步推行城鄉居民的平等待遇;有序推進城市居民社區和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創建良好人居環境。
———社會建設追求公平和諧。突出政府主導,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管理,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和諧相處、幸福安康。推進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薄弱學校傾斜,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穩定低生育水平,增強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擴大就業,支持創業,建立城鄉平等就業制度,實現城鄉居民的充分就業;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民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促進國民收入分配公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改革發展成果普惠於民;創建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完善社會管理機制,實現社會安定團結;保護歷史文化,創造當代文化,構建創業創新創優核心價值觀,發展活躍、繁榮、和諧的地域文化。
實現五年的跨越發展,必須抓好開局,打好基礎。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財政總收入增長2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招商引資固定資產到位資金450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6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和10%,物價漲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空氣品質優良率8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2.2%和3.2%,中心城市、縣城鎮綠化覆蓋率和全市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9.5%、35%和21%。

堅定不移地實施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

新型工業化是淮安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全力加以推進,全面提升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
大力培育區域支柱產業。全力發展大產業。做強做大三大千億級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以富士康等企業為龍頭,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重點發展計算機及網路產品產業鏈,全力打造蘇北IT產業製造基地;特鋼產業利用淮鋼與沙鋼戰略重組機遇,以延伸加工和產品配套為方向,形成特鋼產業鏈,全力打造中國三大特鋼產業基地之一;鹽化工新材料產業加快鹽岩資源深度開發,大力發展氯鹼化工新材料,積極發展精細化工,全力打造中國新興鹽化工新材料基地。到2012年,力爭三大產業銷售突破1500億元。堅持以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輕工建材、菸草、食品等優勢傳統產業,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儘快形成一批新增長點。每個縣(區)著力培育1-2個百億級產業,加快推進產業集群。組織實施大項目。圍繞三大千億級產業發展,今年確保富士康二期工程竣工投產,做好富士康顯示器、LED照明、納米電線等項目的跟蹤服務,加快推進100萬噸大無縫合金管、50萬噸精鍛項目進度,開工建設台玻200萬噸純鹼、離子膜燒鹼和環氧氯丙烷項目。每個縣(區)每年引進實施2個以上投資超10億元或1億美元項目,今年重點加快銀珠鹽化工綜合開發、德新年產30萬噸無縫鋼管、井神60萬噸純鹼等項目建設。在全市範圍內選擇一批優勢骨幹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力爭每年實施10個10億元以上或1億美元的技改項目,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加快形成銷售超500億、300億、100億、50億、10億的企業梯隊。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骨幹企業集聚,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給予企業家更多的關心、支持和鼓勵。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科技開發園區、高新技術創新中心、企業研發機構等基礎平台建設,每年確定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引進一批擁有創新成果、通曉管理、善於運作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列統工業產值的20%以上。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力爭五年內培育和引進國家級品牌10個以上,省級品牌20個以上。
全面提升開發區載體功能。最佳化工業產業布局,積極打造京滬高速公路高新技術產業帶、寧淮(連)高速公路先進制造業產業帶,引導開發區、專業園區、鄉鎮工業集中區和物流產業向沿路兩側集中,提升產業集聚度。實施“五區聯動”戰略,圍繞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目標,大力推進市經濟開發區與清河、淮陰、楚州開發區以及漣水西南片區沿京滬高速公路兩側聯動發展,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引領全市經濟,實現蘇北爭先,爭取趕超蘇中,努力追趕蘇南。今年上半年,確保出口加工區、海關、商檢、保稅倉庫等全面運行。積極開發各類專業園區,凸顯產業特色,促進產業集聚,建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以富士康科技城為依託,規劃建設淮安軟體園,承接軟體服務外包和代工業務,建成1個省級服務業外包基地,培育5戶以上省承接服務外包重點企業;以淮安民用機場建設為契機,規劃空港產業園,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以高教園區、留學生創業園為載體,形成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提升研發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縣(區)開發區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注重集成配套、功能完善,注重節約資源、集約發展,提高開發區建設水平,到2012年縣(區)開發區工業銷售全部突破150億元,培育1個銷售超300億元、2個銷售超200億元的開發區。加強與蘇南掛鈎合作,加速開發區共建步伐。
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服務業。堅持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努力提高製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進企業服務外包,深化改革,推動淮鋼、清江石化、淮陰捲菸廠等大型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向外部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引進外資製造業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吸引關聯性外資服務業,變單純的製造業集聚為集製造、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鏈集聚,爭取把富士康科技城培育成現代製造業和服務業相互促進的新型園區。增強規模集聚效應,通過規劃布局,支持生產服務業向城鎮、開發區、沿路產業帶集聚,形成層級分布、錯位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落實生產服務業與製造業、服務業集聚區與工業開發區同等待遇,吸引產業要素投向生產服務業,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進一步完善市場規劃布局,鼓勵現有市場改造升級,積極發展工業原料、生產資料市場,加快市經濟開發區綜合物流園和特鋼、鹽化工產業物流園建設,形成區域性物流中心和蘇北物流樞紐城市。
紮實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依靠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抓好重點行業、企業的污染治理,所有企業2009年底前淘汰列入目錄的落後用能設備。深入推進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關閉“小化工”的三年計畫提前到今年底全部完成。依靠技術進步節能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實施企業能源管理和耗能設備的節能技術改造,提高建築節能標準。大力推行資源綜合利用和企業清潔生產,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率,確保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廣太陽能和沼氣利用。依靠加強管理節能減排,完善和落實節能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強化目標責任制,加大執法力度。全面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確保全市工業廢水、廢氣全部達標排放,縣(區)在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的基礎上,加快管網配套工程建設,發揮應有效應。積極探索中水技術套用,創建節水型城市。

全力打造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

圍繞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大力推進市域範圍內城鎮群建設,最佳化空間布局,壯大產業實力,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努力構建江蘇第四都市圈。
科學規劃城鎮空間布局。積極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尊重自然,最佳化結構,集約開發,有機協調,確保全市列入省重點開發區域,實現市域規劃全覆蓋。立足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抓緊修編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形成以一個特大城市為核心、四個中等城市為副中心、一批中心鎮和特色鎮為節點的城鎮群。抓住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機遇,中心城區打破行政分割,促進各功能區規劃、分區土地規劃相互銜接,確保可持續的生態空間、又好又快的發展空間、宜人舒適的生活空間各得其所,有機融合。加強縣域城鎮體系規劃,適時調整行政區劃,推進鄉鎮合併,重點發展中心鎮,合理髮展特色鎮。
努力構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投入160億元,協調推進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建設,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公路建設突出連線成網,全力實施205、237等國省幹線公路改造工程,重點解決相鄰縣(區)、沿湖、沿邊鄉鎮通達問題,力爭所有鄉鎮30分鐘上高速,基本實現縣與縣、縣與主要鄉鎮一級公路連通。鐵路建設圍繞構建“米”字型鐵路網,今年開工建設宿宿淮鐵路,爭取早日實施淮揚鎮、淮連鐵路,做好寧淮鐵路前期工作。水運建設突出內外相聯、通江達海,建成淮安東港,完善淮安新港功能,加快推進鹽河航道“五改三”整治工程,積極爭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項目。開工建設淮安民用機場,確保2010年實現首航。加強站場配套工程建設,建成淮安汽車南站和北站,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隙銜接。完善天然氣、石油、滷水等管道運輸體系,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大力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成韓侯大道二期、漕運西路等路橋工程,形成“十縱十橫”的道路主骨架,將城市支路網占比由20%提高到40%;加快供水、供氣、供熱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防洪排澇等配套設施建設,市區燃氣普及率、污水處理率分別達96%和85%以上;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推進輸電網路建設、城市電網改造和信息網路升級。最佳化城市功能結構,基本建成蘇北區域性商業、商務中心。淮海中心商業區重點實施中央新亞國際廣場、金鷹國際等項目,豐富休閒、娛樂功能,成為商業集聚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加快推進會展中心、萬達廣場等項目,突出抓好金融保險、文化場館、星級賓館和人力資源、信息服務、土地交易等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樓宇經濟和區域性總部經濟,為商務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成為商務集聚區。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開發城市商業活力。市抓規劃統籌、區抓運作實施,對建成區內清河、清浦環境較差的居民區和城中村實施開發改造,同步推進淮陰、楚州舊城改造。規範、引導房地產市場有序發展,加強質量綜合管理,建成各類住房800萬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300萬平方米。打造優美生態環境,完成南水北調裏運河截污導流工程,貫通城區自然水系,啟動城市綠肺建設,強化城市綠地管理,彰顯綠水生態特色。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理順市、區、街道和社區職責,逐步形成規劃在市、管理在區、落實在街道和社區的體制。加快社區、居委會服務陣地建設,提高社區幹部素質和待遇,建立社區居民自治制度,健全城管長效機制。年內啟動數字城管,逐步免費開放城市公園。在鞏固已有創建成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全國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生態城市、文明城市和健康城市創建活動。
加快發展現代旅遊業。圍繞文化名城、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五大品牌,完善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儘快形成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中心城區人文景觀和以洪澤湖、鐵山寺、荷花盪等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南三縣生態風光兩大旅遊圈。改造提升現有景區景點,抓好河下古鎮、碼頭古鎮等旅遊資源開發,建成8個4A級景區和10個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大力拓展旅遊市場,精心編排紅色旅遊、綠色旅遊、文化旅遊、美食旅遊線路,重點瞄準滬寧、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新長鐵路沿線大中城市開展促銷,主動融入長三角旅遊圈,確保旅遊業總收入年遞增30%以上,使淮安成為蘇北旅遊目的地城市。

紮實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堅定不移地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在推進城鄉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領導體制一體化上開創新局面。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蔬菜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優質稻米等,加快推進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形成縣(區)11個年銷售10億元的優勢主導產業。今年,全市高效種植業、規模畜禽業和特色水產業占比分別提高到26%、50%和24%。加大農業招商力度,主攻基地型、物流型和出口型龍頭企業,拓展休閒、觀光農業招商,爭創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今年確保固定資產到位資金45億元。到2012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00戶,年銷售超10億元龍頭企業達到10戶以上,年成交額超20億元的龍頭市場達到2個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推行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積極申創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爭創國家級糧食、水產品、蔬菜物流市場。
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全面落實治淮“新三項”工程,加強河湖管理,推進農村危橋改造和機電泵站建設,今年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22萬畝。穩步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注重建築節能和防震減災,完善配套設施,提高生活質量。深入開展以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減少面源污染。探索建設簡易可行、適度集中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逐步推行“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垃圾處理辦法,今年改造農村衛生戶廁11.4萬座。積極推廣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實施農田林網、綠色通道等造林工程,形成現代氣息與田園風光相融合的鄉村風貌。
延伸擴大公共服務。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五年內將縣鄉公路延伸到農民集中居住點,客運班車通達率100%;繼續實施“三百工程”,提高農村素質教育和學前教育水平,關愛留守兒童,抓好寄宿制學校建設;大力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完善農村衛生機構建設,實現農村居民基本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全覆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保縣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推進體育設施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鄉村治理制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廣泛開展文明鄉鎮、村、戶創建活動,培育現代新型農民。
重點突破鎮村經濟。全力推進重點中心鎮建設,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和工業集中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努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節點。積極發展特色鎮,合理調整鄉鎮布局,發揮潛在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基礎。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實現縣城鎮財政收入超2億元,重點中心鎮財政收入超5000萬元,所有鄉鎮財政收入超1000萬元。因地制宜發展村級經濟,探索建立村級創業點,逐步實現資源性資產向資產性資產轉化,加大對223個經濟薄弱村的幫扶力度,有效化解村級債務。到2012年,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全市村均突破30萬元。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組織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土地股份和社區股份三大合作,逐步提高經營性、資產性收入比重。高度重視和關心村組幹部,不斷提高村組幹部經濟待遇和自治能力。
全力推進縣城鎮建設。做強做大開發區,加強規劃,加快開發,加大招商,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產業聚集區、中等城市的現代化新城區;做優做美老城區,提升功能,激活市場,強化管理,逐步成為縣域居民最佳人居環境和文化、商業聚集區,努力把縣城鎮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聚集地、對內帶動的輻射源,爭當蘇北發展排頭兵,爭做融入蘇中領先者。加快縣域副中心規劃建設,五年初見成效。

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是創造後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開放是淮安融入國際、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新的要求、新的期待,需要我們更深層次、更加積極地推進改革;新的機遇、新的挑戰,需要我們更廣領域、更加主動地擴大開放。
深入推進各項改革。著眼於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深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加快企業改革重組步伐,鞏固改制成果,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促進國有資本最佳化組合。繼續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力度。實施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最佳化支出結構,完善財政收支兩條線管理,規範部門零基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行陽光工資政策;改革行政支出結算方式,推行預算單位公務卡制度,全面實施代建制,實行政府投資公共事業項目建、管、用分離,降低運行成本。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年內完成江蘇銀行縣級設點任務,五年內爭取兩家以上商業銀行在淮設立分支機構,爭取一批商業銀行來淮設立代理處。大力實施農村金融組織創新,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發展郵政銀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全力開拓資本市場,引導扶持銀珠集團、今世緣公司等企業上市,爭取五年內上市企業達到8家以上。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合理調整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區兩級管理體制,發揮區級政府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擴權強縣,增強縣級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創新資源環境保護機制。認真執行土地管理政府目標責任制,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重大項目用地,規範土地出讓程式和出讓金管理,全面實行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制度,嚴格執行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效益。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槓桿促進節能環保,嚴格執行環境價格政策,實施環境資源區域補償。
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大內資招商力度,全面對接長三角、全力提升珠三角、積極開拓環渤海灣,組織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交流;圍繞主導產業主攻國內500強和國字號大企業,進一步強化專業招商,著力引進關聯度大、集聚度高、帶動作用強的龍頭型大項目;結合招商紮實開展旅遊、美食推介活動,確保固定資產到位資金年遞增30%以上。加強外資招商攻堅,主攻台灣、提升港澳、突破日韓、探索歐美,全面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對台招商上,發揮富士康優勢,拓展新項目合作,引進關聯企業,加快產業鏈延伸,形成產業集群,同時全面拓展與台灣各界的產業招商合作,積極承辦蘇台經貿洽談會,努力建設蘇北台資新高地。港澳招商上,利用CEPA平台,瞄準港澳服務業優勢,招引品牌企業,開拓服務業市場,提升服務業水平。日韓招商上,抓住企業區域市場布局調整機遇,發揮淮安地理優勢,主攻日韓在華投資密集地,借船出海,爭取重大項目落戶。歐美招商上,發揮淮安的資源優勢,尋求合作機會,引進高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尤其在特鋼、鹽化工方面率先突破。發展外經外貿,堅持以質取勝、科技興貿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最佳化產品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開展境外勞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大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堅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大力實施就業再就業、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育才興教、醫保惠民、住房、殘疾人幫扶、敬老愛老、農村改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法律援助十大工程,努力使全市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全力落實富民舉措,依靠擴大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支持創業增加經營性收入,積極創造條件增加財產性收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擴大就業規模與最佳化就業結構並舉、擴大城鎮新增勞動力與幫扶困難群體就業並重,讓每一個有勞動能力、有就業願望的城鄉居民都享有就業機會。加大技能培訓和政府幫扶力度,著力解決零就業家庭、雙失業職工、被征地農民、社會無業青年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對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由政府實行保底就業,保持零就業家庭當年“動態清零”。對城市規劃區內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發放《再就業優惠證》,並確保其與城鎮失業人員同等享受就業扶持政策。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完善工資協商制度,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形成最低工資標準正常增長機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完善就業服務平台,實行城鄉人力資源動態管理。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基本保險覆蓋所有勞動者,加強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管理。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廉租房保障標準,擴大經濟適用房建設,今年新增廉租房房源600套,新建經濟適用房3000套,努力實現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買得起經濟適用房,新就業人員租得起房。在穩步提高城市低保標準的同時,重點幫助農村低保對象,經過五年努力確保每人每天生活費不低於1美元。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形成籌資動態增長機制,今年將參合標準從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補助每人80元。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逐步提高農村五保戶和重度殘疾人供養標準。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老年人福利事業,從今年起市縣全面啟動示範性養老機構建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逐步探索新型農村養老保險。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統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努力構建蘇北人力資源高地,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部化解義務教育債務,著力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大力發展農村學前三年幼兒教育,讓農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待遇,確保到2010年全市所有中國小都達到省定合格標準。從今年起,城鄉義務教育在全面免除學雜費的基礎上,全部免費提供課本,城鄉國小、國中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分別提高到300元、500元。進一步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覆蓋面,普通高中生按在校生10%的比例發放每年1000元助學金,高等學校學生按20%的比例發放助學金和獎學金,積極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助學金政策。最佳化普通高中布局,關注農村高中,擴大優質資源,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支持市屬職業學校化解債務,引導職教資源向高教園區集聚,加快西安外國語大學淮安學院等新校建設,縣(區)全部建立職業教育基地,加強校企合作,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成蘇北職業教育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自立能力和科學生活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今年,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達到89%、99.5%和93.5%。
積極發展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努力構建蘇北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完成市一院擴建,建成市中醫院病房樓、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等重點項目,大力實施名院、名醫、名專科戰略,新增一批省級重點專科和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四大體系,普及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確保9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示範化標準。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強化藥品價格管理,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機構管理水平。紮實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全面推進人口計生行政和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強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從今年起實施農村“二次改水”工程,用三年時間解決農村居民安全用水問題。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重抓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努力把淮安建設成為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市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規劃展覽館和淮安名人館、中國漕運博物館、市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體育運動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建成一批標誌性工程。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數位化進程,完成城區數位電視整體平移。抓好文化產業的旅遊開發,加快裏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加強寺塔道觀、會館園林、名人故居等名勝古蹟的保護,注重歷史文化研究,做足名人、名景、名菜文章。今年,精心組織好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認真辦好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第四屆中國京杭大運河文化節等活動,進一步擴大淮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重視淮海戲、淮劇等優秀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組織創作一批精品力作,完善金湖秧歌、十番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鞏固提高全國詩詞之市創建成果。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跨越發展的宏偉目標鼓舞鬥志,築牢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加強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市。以加強大調解、大防控和基層基礎三大建設為重點,開展新一輪平安淮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防範和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加強安全生產監督和應急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健全防災減災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全面推進陽光信訪,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及時解決民眾反映的合理訴求,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切實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加強人民防空和國防動員建設,提高預備役部隊和民兵建設質量,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充分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淮安凝聚更為廣泛的社會力量。

努力提高跨越發展的領導力

任何地方的發展都是一個歷史的漸進的過程,淮安的過去是繁華的運河之都,淮安的現在是充滿活力的後發展地區,淮安的未來是輻射2000萬人口的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我們將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咬定目標,努力走出一條跨越發展之路。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戰略的眼光、全球的視野、創新的思維,深入研究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始終保持思想上的領先。著眼全局謀劃發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量一區一域發展,在世界經濟坐標系中找準自己方位,既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更搶抓難得發展機遇,努力創造後發優勢,大膽與發達地區同台競爭,敢於同強的比、向高的攀、與快的賽,聚天下資源,為淮安所用。面向未來推進發展,破除落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正確把握經濟規律,主動應對巨觀調控,不搞對策搞對路,在呼應巨觀戰略中搶抓機遇,在適應形勢變化中推進發展,努力增強工作的創造性、預見性和主動性。開拓創新服務發展,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強力推進政府工作創新,只要符合淮安發展需要的事情就大膽去試、大膽去闖、大膽去乾,寬容探索中的失誤,允許創新中的曲折,善待競爭中的失利,把方方面面的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形成跨越發展的強大合力。
科學規範,高效施政。以建設法治政府為核心,進一步規範施政行為,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規範健全的法制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更加注重科學決策,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完善重大決策的民主程式,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機制,完善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聽證和專家諮詢制度,努力提高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更加注重高效運轉,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拓寬公開渠道,完善網上政府、信息公開和招投標平台,建立政務公開長效機制。大力實施政務流程再造,力求政府部門服務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質量最優。更加注重工作落實,切實加強政府執行力建設,建立健全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做到政府工作項目化、項目推進責任化,一抓到底,務求必成。繼續加強督查工作,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努力消除行政不作為,堅決杜絕亂作為。
創新機制,促進發展。樹立科學發展理念,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創新合作共贏的新途徑,最大限度集聚市場要素,最大力度推進淮安的跨越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該管的管住管好,該放的放開放活,在加強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靈活多樣地吸引外來生產要素,互惠互利地推進大開放大發展。堅持以發展為根本,一切從地方實際和人民需求出發,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創新領先市場、符合人民願望的發展舉措,對所有市場主體誠信施政,讓各方人才都能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各類有益投資都能成功地落戶淮安。堅持以和諧為目標,既注重提高效率,推動經濟發展,更關注公平,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保障每一位民眾的生存與發展,做好就業、教育、居住等每一件民生大事,讓全市人民共享小康建設成果,以和諧的社會環境提升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
求真務實,勤廉為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著力加強作風建設,既創發展新業,又開清廉新風,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大力弘揚為民宗旨,堅持以民為本,始終不渝地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思想上尊重民眾,感情上貼近民眾,行動上深入民眾,工作上依靠民眾,真正做到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大力弘揚實幹精神,多乾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對弄虛作假,反對奢侈浪費。始終牢記“兩個務必”,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新風正氣,沉下心來乾實事,撲下身子抓落實,開拓進取不自滿,腳踏實地不浮躁,埋頭苦幹不張揚,為發展盡全力,為改革擔風險,為基層分憂愁,為社會作貢獻。大力弘揚廉政風尚,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紮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審計、監察、財政、國有資產監管等制度,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強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強化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提高拒腐防變能力,更加勤勤懇懇幹事,更加清清白白做人,努力建設一支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淮安的發展正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時期。過去的成績令人鼓舞,未來的藍圖催人奮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務實創新,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開創淮安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