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6年10月0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係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他獲得了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7萬美元)的獎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德蒙·費爾普斯
  • 外文名:Edmund Phelps
  • 國籍:美國
  • 主要成就: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人物,人物經歷,

獲獎人物

費爾普斯1955年獲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文學士學位,1959年獲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諾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教授。現為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院長。曾執教於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1971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協會副會長、布魯金斯經濟事務委員會資深顧問、美聯儲學術會議專家、美國財政部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顧問、《美國經濟評論》編委等。費爾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總量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成長問題,被譽為“現代總量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費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成長理論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費爾普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費爾普斯

人物經歷

費爾普斯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根據當時的這一理論,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存在穩定的負相關關係,即此消彼長的關係。費爾普斯指出,通貨膨脹不僅與失業有關,也與企業和雇員對價格和工資增長的預期有關。
埃德蒙·費爾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總量經濟學的各個領域,被譽為現代總量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成長理論,他指出通貨膨脹不僅和失業率有關,也跟企業及雇員對價格的預期有關,並將基於理性預期的個體經濟學分析引入到就業決定理論與工資-價格動態均衡和提出經濟成長的資本累積黃金定律等。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因其“在巨觀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