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里競走

20公里競走

20公里競走(20km Race Walk)是國際田徑聯合會的一個長距離比賽項目。中國田徑優勢項目之一。

男女20公里競走分別於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公里競走
  • 外文名:20km Race Walk
  • 起源國家:英國
  • 起源時間:1867年
競走歷史,世界紀錄,比賽規則,制勝規律,訓練道路,訓練思路,科學訓練,

競走歷史

競走起源於英國,1867年,英國舉行了第一次競走錦標賽。到了19世紀90年代,這項運動在德國盛行起來。1893年舉行的維也納到柏林的競走比賽,全程長達578公里。1908年,奧運會正式將競走列為比賽項目。從1961年起,每年舉行盧迦諾杯競走比賽,以後發展成為世界盃賽,男選手爭奪盧迦諾杯,女選手角逐愛斯堡恩杯 競走比賽最先出現於1775年至1800年間的英國,有些更是日以繼夜地進行。
競走於1908年奧運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並且分為3500米及10千米兩種賽程,後來亦出現過3000米及10000米的賽事。1932年的奧運會首次加入50千米競走的公路賽,而10000米競走則在跑道上進行
20公里競走
。自1956年起,20千米及50千米競走正式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並且在公路上進行。
19世紀初,英國出現步行比賽的活動。19世紀末,部分歐洲國家盛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競走旅行。1866年英國業餘體育俱樂部舉行首次冠軍賽,距離為7英里。競走分場地競走和公路競走兩種。場地競走設世界紀錄;公路競走因路面起伏等不可控因素較多,成績可比性差,故僅設世界最好成績。運動員行進時,兩腳必須與地面保持不間斷接觸,不準同時騰空,著地的支撐腿膝關節應有一瞬間的伸直,不得彎曲。比賽時,運動員出現騰空或膝關節彎曲,均給予嚴重警告,受3次嚴重警告即取消比賽資格。1908年首次進入奧運會,當時的距離是3500米和10英里。此後幾屆奧運會距離有所不同,有過3000米、10公里等,從1956年奧運會起定為20公里(1956年列入)、50公里(1932年列入)。女子競走於1992年才被列入奧運會,距離為10公里,2000年奧運會改為20公里。

世界紀錄

2015年6月6日,中國女子競走運動員劉虹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舉行的競走挑戰賽中,以1小時24分38秒的成績打破了女子20公里競走的世界紀錄,並奪得冠軍。此前國際田聯承認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是俄羅斯選手拉什馬諾娃在贏得倫敦奧運會金牌時創造的1小時25分02秒。

比賽規則

有兩個核心規則:首先,運動員必須始終保持至少有一隻腳與地面接觸。其次,前腿從著地的一瞬間起直到垂直位置必須始終伸直,膝關節不能彎曲。
舉行20千米以上競走比賽時,每隔5千米設一飲料供給站。飲料以橘汁、加糖濃茶、葡萄糖及少量食鹽配成。
田徑比賽規則規定:每步中,運動員在後腳離地之前,前腳必須著地,腳落地時,該腿必須有一瞬間的伸直。
競走運動員在比賽途中,如違犯了上述規定,第一次犯規裁判員舉白旗給競走比賽予警告,若再次犯規,裁判員舉起紅旗,取消其比賽資格。運動員在最後1圈犯規,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警告或直接取消其比賽資格。腿部動作是競走技術的主要環節。前邁的腿在腳落地時要伸直,用腳跟先著地,這樣可增大步長並能減小著地的制動。隨著另一腿蹬地,身體重心前移,出現了單腿支撐階段。當身體重心移至伸直的支撐腿上時,後腿屈膝擺至體側。
在人體經過垂直部位後,支撐腿由全部著地過渡到腳尖,在競走擺動腿前擺的配合下完成下一步的後蹬。擺動腿隨著骨盆沿身體縱軸的轉動,屈膝前擺,腳離地面始終較低。腿前擺時應柔和地伸直膝關節,小腿依慣性前擺並用足跟著地。此時形成短暫的雙腳支撐姿勢。人體重心在向前運動過程中不應有明顯起伏,當重心投影點與前腿支點一致時,又出現了下一步的垂直姿勢,接著又開始新的用力蹬地動作。運 動員應做到步幅大、頻率高,善於協調肌肉的用力和放鬆,走步要樸實、自然,省力而無多餘動作,兩腳落地的足跡應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競走時,運動員軀幹自然伸直或稍前傾。兩臂屈肘約90°,在體側做前後協調有力的擺動,兩臂配合下肢動作調節走的速度,走步時身體重心儘量做向前的直線運動,過大的上下起伏和左右搖擺不利於提高走速,也會消耗較多能量。現代競走技術中的鮮明特點是突出骨盆沿身體縱軸的前後轉動。

制勝規律

競走是對技術動作要求很高的耐力性周期項目。在訓練過程中,運動量是基礎,運動強度是重要要求,完整的高強度的專項訓練,對高水平運動員非常重要。在運動訓練中更加重視有氧能力的訓練。有了很高程度的有氧工作能力才能承受競技體育所需的大運動量和大強度訓練。

訓練道路

根據國內外立體式競賽計畫,制訂切合運動員實際,行之有效的訓練周期結構計畫,確定年度任務與目標,採用有效的多周期循環訓練結構,運用“同步訓練法”,使競走運動員在技術規範的基礎
上始終處於高水平、高層次、競技水平保證循環往復周期性的訓練。競走項目有其特殊性,技術是競走運動員的生命線,在抓好高層次競技能力的前提下,抓好競走技術的規範化必不可少。

訓練思路

國內外競走比賽基本上都是前半程慢,後半程快。國外選手競走從人體生理、生化的指標變化看,比賽的前半程靠有氧代謝完成,後半程是在無氧代謝逐漸加大的基礎上完成的。採用小強度與中等強度相結合,中等強度與大強度相結合,大強度與突出強度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運動員的競技潛力。在競走訓練中耐力和力量、速度是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因而加強競走運動員肌肉力量耐力和下肢關節力量,上肢、腰腹力量的訓練十分重要。高原訓練是耐力性項目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競賽的適宜時機,是競走訓練成功又一途徑。

科學訓練

競走是超大負荷的運動項目,訓練比賽中運動員能量消耗很大,加強恢復措施非常必要。提高運動員身體機能水平,應建立在教練員的科學訓練安排和訓練後自身恢復,科研監控的機制上,以保證運動員訓練水平和比賽能力的不斷提高,按照競走運動員的特點,從5個方面採取措施:
1)加強食譜營養管理;
2)加強營養心臟、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
3)藉助高原環境和高科技產品補劑,加大血紅蛋白,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的補充力度;
4)利用物理手段,促進疲勞恢復,肌肉得到放鬆;
5)利用適宜的心理恢復措施和科學的生活管理,從精神上徹底放鬆,恢復保證訓練計畫的順利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