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0-中外文學比較史-上下卷

1949-2000-中外文學比較史-上下卷

《1949-2000-中外文學比較史-上下卷》是2009-9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朱棟霖

基本介紹

  • 作者:朱棟霖
  • ISBN:9787534393938
  • 頁數:1298
  • 定價:165.00元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9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朱棟霖教授主編的《中外文學比較史》(簡稱《比較史》)這樣縱貫20世紀100年,專門研究中外文學關係史的巨著,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朱棟霖教授和他的團隊勤奮耕耘近20載,全書分兩部,第一部現代部分(1898—1949),出版於1993年,第二部當代部分(1949—2000)出版於2009年,總計234萬字。
《比較史》第二部與第一部寫作時間相隔十餘年,前者比後者顯然有很大提高。第一部以斷代為綱,沿用一般現代文學史的架構,雖然著重在外國文學的影響和比較,但仍然難以超越現代文學史現成的框架;第二部有了根本的改變,主要以有重大影響的國外思潮為綱,先介紹其來龍去脈,再談其在中國的傳播情況,最後揭示其在中國文學創作中的迴響,包括接受、誤讀、改造和變形等。例如討論西方現代主義,先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知識層面、政治層面、觀念層面、文化層面等各方面在中國的傳播,然後,進一步討論其哲學理念,如荒誕意識、宿命意識和生命意識等的東方闡釋,進而研究其在中國文學觀念中引起的嬗變,最後在大量創作實例的脈絡中分析西方現代主義給中國小說帶來的變化,如變形與寫意,象徵和寓言,夢幻和虛構等。
全書布局又不是全為思潮鋪排所局限,而是揮灑自如:有時按時代排序,如五六十年代以蘇俄文藝理論為主,80年代以現代主義為主,9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為主;有時又以有廣泛影響的外國作家引領全編,如福克納、薩特、卡夫卡、昆德拉等都獨立成編,詳細分析了他們對中國作品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於小說、詩歌、戲劇等不同文類,也都有所兼顧。這樣靈活的結構使重點突出,減少形式鋪排,有話即長,無話即短。
最重要的是該書從跨文化研究的高度來審視不同文化間文學的“互識”、互證”和“互補”。所謂“互識”就是“把差異轉變成對比”,如約翰·科布所說:“當這些元素以對比的方式相互關聯時,它們之間的差異就使雙方比各自單獨的貢獻來得更加有效。”人們也就“學會帶著多樣性在相互欣賞中生活”。如上所述,《比較史》相當深入地展開了西方思潮與中國文學在激盪中的對比,大大促進了這種“互識”。

作者介紹

朱棟霖,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49年6月生於蘇州市。198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1981——1991年蘇州大學中文系教師,其中1990年晉升教授。1991——1994年8月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94年8月——現在,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政協委員。
1991年年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199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6年被評為“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1998年評為“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兼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組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理事、中國話劇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蘇州市文聯副主席、蘇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等。曾任香港大學、台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戲劇理論研究和教學,為我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曹禺的戲劇創作》(1986)、《戲劇美學》(1991)、《中美文化在戲劇中交流》(1988)、《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989,主要執筆之一)、《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1993)、《文學新思維》(1996,主編),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1999)首席主編和《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1917——2000》總主編。
其學術論著先後十六次獲國家級、部省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其中朱棟霖主持的國家項目《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先後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1999)、教育部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