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型航空母艦

1153型航空母艦

1153工程“奧廖爾”級航空母艦(俄語:Орёл,意思為“天鷹”)是蘇聯於1970年代計畫建造的一級航空母艦,原計畫令蘇聯海軍成為一支實質的“藍水海軍”,為核動力大型航空母艦,排水量達75,000-80,000噸,形式接近美國海軍企業號航空母艦。由於成本上的考量,蘇聯軍方最終選擇建造載有大量飛彈為戰力的中型航母,即後來的基輔級航空母艦,奧廖爾計畫則被推延,最終取消。

1153型航空母艦是蘇聯海軍核動力航母的一次失敗的探索。

如果這艘航母建成了,蘇軍將擁有比美軍更強大的武器。可惜的是蘇聯海軍沒有更進一步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招標開始,計畫流產,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武器裝備,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眾所周知,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充滿了坎坷,走過了許多的彎路,最終在解體前才開始建造真正的航母1143.7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然而事實上,蘇聯早已經具備了建造核動力航母的關鍵條件,早在70年代,蘇聯的設計局就曾經設計了排水量為60000噸的核動力航母1153型,該艦早在1143.5型庫茲涅佐夫號之前就設計完成,然而之後蘇聯選擇建造了1143.5型。

研製背景

1960年9月24日,美國海軍“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服役,開創了航母發展的新紀元。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1972年,蘇聯海、空軍和造船工業部經過反覆研究得出結論,如果沒有艦載殲擊機的空中掩護,則建立遠洋艦隊根本毫無意義,而艦載機應當是普通型的飛機,不是垂直起降的飛機,這就意味著,蘇聯新一代航母的設計必須從根本改變原先重型反潛巡洋艦的思路。
“企業”號的性能令蘇聯,尤其是戈爾什科夫眼紅,他就向涅瓦設計局下達了研製新一代核動力航母的命令:儘管AVL航空母艦計畫被烏斯季諾夫否定,但是在國防部和造船工業部的支持下,戈爾什科夫決定繼續推進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研製計畫。從1970年/1971年起,涅瓦設計局開始進行1160工程,代號“奧廖爾”的核動力航母(TAKR)的概念設計,由A·莫林出任首席設計師。 後來由於海軍要求1160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要與美國“尼米茲”級相當,於是涅瓦設計局提出了高性能設計方案:排水量85000噸,全長323米,最大寬度75米,吃水11米,安裝4座核反應堆,總功率24萬馬力,航速30節,載機量達到80至85架,主要艦載機是當時還在研製中的蘇-27戰鬥機、蘇-25強擊機,飛行甲板包括一個斜角飛行甲板和4部蒸汽彈射器。同時1160型航空母艦還裝有大量飛彈武器,其中遠程反艦飛彈16枚、中程防空飛彈192枚、近程防空飛彈256枚,反潛飛彈60枚。1973年完成初步設計,戈爾什科夫對1160型航空母艦的設計十分滿意,但是考慮到蘇聯海軍的實際情況,建議噸位再小一點,並且加裝反艦飛彈,以求得蘇聯領導人的同意。1973年7月6日,蘇聯造船工業部、航空工業部和國防部聯合科技委員會上討論通過了1160型航母的技戰術任務書,1974年,這一方案得到了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海、空軍和造船工業部及航空工業部領導人的支持。於1975年向部長會議建議在1986年前建造3艘1160型核動力航母。
1160型類似美國海軍的多用途航母,但也具有鮮明的“蘇聯特色”,即大量艦載武器系統,使航母的火力相當於一支小型特混艦隊。1160型設計時,蘇聯海軍航母積極倡導者庫茲涅佐夫已下台,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雖然崇尚潛艇,但在“目睹”了美國航母的強大能力後,任務蘇聯應該在航母和核潛艇領域與美國並駕齊驅。儘管如此,懂軍事技術且在蘇聯政治局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烏斯季諾夫是載機艦的頑固反對者,此時正全力關注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航母發展,對於如此龐大的核動力航母,烏斯季諾夫認為造價過於昂貴,而且此時蘇聯的核潛艇已經發生了大量事故,要在航空母艦上採用核動力,烏斯季諾夫認為過於冒險。他提出,在實施該方案之前,應先在基輔級第3艘艦“新羅西斯克”號上安裝設備進行測試。但該方案在進一步細化時也被否決,最終1160型航空母艦計畫宣告夭折。
“縮水版本”
後來,戈爾什科夫認為1160型航母未能通過的原因在於造價過於昂貴,於是他指示涅瓦設計局立即提出一個“縮水”的技術方案——1153型核動力航空母艦。設計工作在1973年開始,V·安尼科耶夫被任命為首席設計師,根據最初方案其排水量減少到70000噸,長度縮短到265米,載機量減少到50架,艦載機確定為蘇-27。1975年,戈爾什科夫曾經參觀了美國“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和艦載機陸地試驗中心,後者給戈爾什科夫留下了強烈印象。他立即決定建造同類設施作為1153型航母的配套工程,也就是後來的“尼特卡”試驗中心。但是1975年,烏斯季諾夫又開始干預設計工作,結果引發了全國範圍內海軍到底是否需要建造航母的大爭論。1976年,海軍對新航母方案再次修改,將排水量從7萬噸減為6萬噸左右,13個部委的66家單位參與設計,1976年完成草圖,同年8月,戈爾什科夫批准了新航母的技術任務書。根據軍事工業委員會的決議,海軍計畫在1978年至1985年間建成兩艘,首艦被命名為“蘇聯斯基·蘇月茲”號。蘇聯海軍在建造1123型航空母艦之前對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進行了專門的擴建,但仍沒有足夠大的船塢萊建造1153型。批准建造不到一個月,烏斯季諾夫又提出譯文,經過反覆折騰後,在沒有隆重儀式清苦下,首艦在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海軍船廠悄然動工,雖然該廠並不具備建造航母的能力。不作聲張本來是怕再生變故,結果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於1976年4月26日去世,之後工業部長布托馬也去世,戈爾什科夫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令戈爾什科夫難以接受的是,烏斯季諾夫接任了國防部長,而且在同年7月獲得了元帥軍銜。這些人事變動使得戈爾什科夫的影響力急劇削弱,1153型航空母艦計畫自然就被新任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否決了。
1153工程在1983年基於政治和技術的雙重原因,被最高當局緊急叫停,當時艦體已完成50%,兩座KN-3核反應堆也在1981年6月成功安裝上艦。隨後海軍將未完工的“蘇月茲”號改裝為通信艦(官方名稱),代號1194“大力神”,艦名改為“烏拉爾”號,1988年12月30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擔負空間觀測、飛彈靶場監視、電子偵察和通信中繼等多種任務,一度作為艦隊旗艦使用。

招標開始

1976年12月,蘇聯的設計局又設計了帶有航空裝備的1153型大型載機巡洋艦,該艦載有總數為50架的各種新型飛行器,攻擊型飛彈則由20枚採用垂直發射方式的“花崗岩”反艦飛彈組成,主動力裝置為核動力蒸汽動力裝置,滿載排水量應為68000噸,全航速為32節左右。面對新的設計方案,蘇聯部長會議做出決定,批准於1978年到1980年建造排水量各為60000噸的大型航空武器巡洋艦,採用核動力裝置,但是航母的發展方向隨後再次偏離,蘇聯決定將核動力裝置用於第五艘基輔級巡洋艦,並且使用常規動力裝置取代新航母的核動力裝置。並且終止1153計畫,繼續建造1143型重型載機巡洋艦,並按照每一艘都有所提升的方式進行改進和升級,主要的升級方向被規定如下:
1、裝備普通空氣動力方式的殲擊機和短距起降殲擊機;2、所載的飛機數量增加到50架;3、保證飛機可用滑躍式起飛方式,並且可以用阻攔裝置降落;4、在甲板下的發射裝置中布置戰役-戰術用途的巡航飛彈武器;5、加強水線以上結構,以防止“魚叉”飛彈的攻擊,並加強水下部分的反魚雷防護;6、將汽輪機動力裝置的功率從180000萬馬力提升到200000馬力,以便使得其全航速超過28節。

計畫流產

由以上可以看出,蘇聯航空母艦發展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國家領導人的意見,1143型基輔級建造時,時值鐵硬的反航母派代表烏斯季諾夫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因此被砍成了載機巡洋艦,只能搭載有限的垂直起降飛機,而當力挺航母的格列奇科擔任國防部長時,烏斯季諾夫又進入了國家最高領導層---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於是1153又被砍掉了,替代產品1143.5實際上也是一艘重型載機巡洋艦,他雖然在航空操作能力上已經大大提高,不過從其紛繁複雜的艦島和花崗岩反艦飛彈的配置仍然可見一斑,所以,對於一個陸權主義國家而言,想要徹底轉向成海軍國家,真是談何容易啊!

技術特點

反艦武器系統
1160和1153配備的反艦飛彈武器為高達16枚(後增加為20枚)的SS-N-19 P-700“花崗岩”(最大射程達600千米),並且打算利用強大的艦載機來完成反艦作戰任務,甚至還計畫在後期將80%的載機換成蘇-33和米格-29K。可以說完整的航空母艦設計思想在這一級艦上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遠程防空系統
設計中計畫將已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上使用的“里夫”防空飛彈系統配備在1160A上,在左舷上安裝8座8聯裝的垂直發射裝置,戰時可依靠艦島上的雷達同時引導12枚SA-N-6攔截6個高度在20 ~ 26000米、距離120公里內的目標,備彈192枚。
中程防空系統
1160A計畫在艦體四個角落各安裝4座8單元的SA-N-9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總計256枚飛彈!),以應對不同方向上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該防空系統有著極高的性能和自動化程度,每套系統可同時攔截4個目標,並且可自動運作,依情況而決定優先攻擊的目標和飛彈發射的數量,甚至還能指導操作者具體的做法!
近防系統系統
1160A還計畫在艦體四個角落分別配備1組最大射程為3000米、射高為2000米的AK-630近防炮,每組4座。預計可一次攔截至少10枚反艦飛彈。
反潛武器系統
1160A將搭載4架卡-27反潛直升機,並且還將裝備4部RBU-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每部10具發射管,採用RGB-120型火箭彈(長2.2米,彈徑300毫米,重232.5千克,射程12千米);同時還配備了反魚雷火箭彈,可攔截範圍100~3000米內的直航魚雷和自導魚雷(據傳有著很高的攔截成功率)。

性能數據

長:364.5米
寬:78.7米(甲板)
43.7米(艦體)
吃水:11.5米
斜角甲板:長230米,寬25米,傾角5.5°
動力裝置:2台KN-3反應堆,功率300MW(單台)2台GT3-688渦輪機,單台功率36.7兆瓦,四軸後改為3軸
最大航速:30節
艦員編制:2200人
艦載機:
米格-23K
米格-29K
蘇-25
蘇-33
雅克-141
卡-27直升機
安-74或雅克-44預警機
標配74架固定翼飛機、10架直升機,最大載機量可達100架
安-74艦載預警機
起飛降落方式:彈射起飛/阻攔降落。
4台飛機彈射器。

武器裝備

反艦飛彈:20枚SS-N-19“花崗岩”重型反艦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備彈20枚。
防空飛彈:4組八單元SA-N-9“克里諾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備彈256枚。
近防武器:16座“栗樹-M”彈炮合一近迫系統,單具備9M311飛彈共32枚,和AK-630近迫炮兩座,共備彈512枚。
反潛系統:2具十二聯裝PBY-6000反潛火箭發射系統,備彈144枚。
艦載機:50-70架各型飛機。

總體評價

可以看出該級艦的作戰能力還是十分強大的。後來蘇聯海軍又發展了基輔級航母,並將其船體用來測試作為奧廖爾時的效果,但艦體太短,傳統起降的飛機根本無法以其起飛,另外也試過加裝彈射器,但結果是失敗的,因此,蘇聯航母只能使用垂直起降的飛機作為艦載機,如此一來,作為大型彈射器航母的奧廖爾存在便不必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