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00反艦飛彈

花崗岩反艦飛彈一般指本詞條

P-700反艦飛彈(北約代號:SS-N-19,北約綽號:“Shipwreck”,俄文系統系統編號:П-700“Гранит”,英文:P-700“granite”,飛彈編號:3М45)是蘇聯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研製的一種長程超音速、掠海飛行的多用途反艦飛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P-700反艦飛彈
  • 研製單位:蘇聯特種機械設計局 
  • 國家:蘇聯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氣動結構,裝艦情況,作戰方式,性能數據,服役事件,

發展沿革

前蘇聯在二戰後對火箭和飛彈和發展十分重視,並較早地將飛彈套用到海軍艦艇上。
特種機械設計局(現在該機構已歸到俄羅斯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自成立後設計的幾型反艦巡航飛彈,主要針對美國航母及其編隊:1950年代研製的P-6/SS-N-3(速度1.4馬赫,射程460千米);1960年代研製的P-500/SS-N-12“玄武岩”飛彈(速度1.5~2馬赫,射程550千米達嫌催)。
SS-N-19飛彈作為特種機械設計局設計的第3型反艦巡航飛彈,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製,1976年定型生產,1979年開始裝備上艦。是蘇聯的一型可在水面艦艇和潛艇共同使用的反淚連享整艦巡航飛彈,並可垂直發射。
西方對SS-N-19的恐懼可以從對該型飛彈的稱謂看出。SS-N-3和SS-N-12飛彈出現後,西方分別稱之為“柚子”(Shaddock,音譯為“沙道克”)和“沙箱”(Sandbox),以藐視的叫法掩蓋內心的恐懼。而SS-N-19出現後,西方給出了真實反映內心世界的稱謂——“艦毀”(Shipwreck,另譯為刪只“海難”)。蘇聯給SS-N-19起的名字也恰如其分——“花崗岩”(Granit)。
它可以從水面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彈體長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發射重量為7噸。飛彈在高空巡航的飛行馬赫數達到1.5,末端飛行馬赫數可達2.5。
“花崗岩”裝備有大威力戰鬥部。因為航母擁有空前的抗打擊能力,所以為保證飛彈擊中目標後能造成足夠大的破壞力。“花崗岩”反艦飛彈上裝的是750公斤的常規戰鬥部或者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

技術特點

氣動結構

P-700反艦飛彈發動機進氣道設在飛彈錐形頭部,與蘇聯早期米格飛機的機頭布局十分相似。彈體中段到尾部有弧形變化,而並非直徑相同。彈翼和尾翼不櫃斷棗員是後掠式梯形,其中彈翼有兩處摺疊,更能貼近彈體形狀。尾翼因彈體下不設進氣道而設計成“十”字型操縱面。飛彈的助推器只有一個,設在尾部之後,呈圓柱形,帶有梯形可摺疊彈翼。

裝艦情況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前部中央設有12單元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分2排,用於發射SS-N-19飛彈。因為飛彈發射裝置兩側是飛機起飛跑道,發射井蓋設計與飛行甲板齊平。
“基洛夫”級上的SS-N-19飛彈發射裝置位於上層甲板前,也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發射井位於艦體縱中心線兩側,每側2排,每排5個發射單元,共屑疊凶計20個單元,呈一個60°仰角。

作戰方式

P-700反艦飛彈因發射平台不同,可分為艦載攻擊方式和水下攻擊方式。艦載攻擊方式分為近程攻擊和遠程攻擊兩種。
近程攻擊前,一般都是由艦載雷達發現攻擊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發射諸元和飛行程式傳輸給飛彈制導系統,然後打開發射井蓋,用冷氣彈射方式將飛彈發射出去。飛彈升空後,助推器點火,導棄簽地彈轉向飛行,以70米的巡航高度飛向目標,其間飛彈採用慣性制導,指令修正,飛彈上的主動搜尋雷達也可捕獲目標,最後以俯衝方式或以10~20米高的掠海飛行櫻拜辨方式攻擊目標。
遠程攻擊時,先是由海洋監視衛星、飛機和艦載直升機等上的探測裝置發現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傳到艦上。飛彈接受指令發射升空。飛彈離艦後展開彈翼,固體助推器將飛彈加速至衝壓發動機工作速度,爬升至14000~17000米的高度。爾後由衛星或圖-95РЦ型偵察-中繼飛機提供修正指令進行中繼制導,對目標進行攻擊。
水下攻擊方式由潛艇來完成,也分為近程和遠程攻擊兩種形式。
“蘇聯用‘花崗岩’作戰時有數套發射方案,典型的一種是:數枚間隔發射,一枚引領彈在高軌道飛行以便更好地捕獲目標,其餘飛彈在低軌道隱蔽跟隨,在整個巡航過程里,參戰飛彈共享射擊諸元,這些飛彈會不斷自行修正飛行軌道。如果引領彈被摧毀,跟隨彈馬上跟進成為引領彈,直至攻擊完成。這種接力式攻擊雖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但前蘇聯在打靶試驗時還從未有過失敗。為擺脫各種電子干擾,艦船在發射‘花崗岩’後乾脆不再對其實行控制,而是讓其自身系統獨立工作(引者註:有說法是用海洋監視衛星或者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前蘇聯的各種試驗表明,在550公里甚至更大範圍內,不論有何人為和自然干擾,‘花崗岩’基本是指哪打哪。‘花崗岩’是在SS-N-12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SS-N-12身上的一切問題在它身上均已得到解決。”

性能數據

首次發射:1975年
制導方式:中段慣性制導+指令修正;末端主動雷達制導
彈長:10米
翼展:2.1米/展開;1.6米/摺疊
彈徑:0.85米
彈重:6980公斤
戰鬥部:750千克半穿甲高爆戰鬥部或500千噸TNT當量的核戰鬥部
發動機:1台КП93衝壓發動機 ,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速度: 1.5馬赫/巡航;2.5馬赫/突防
射程:低空彈道145公里(常規戰鬥部)200公里(核戰鬥部)
高空彈道550公里(常規戰鬥部)625公里(核戰鬥部)

服役事件

1980-1998年間,蘇聯海軍製造的4艘1144.2型巡洋艦(基洛夫級)也配備了P一700飛彈,由於直接沿用949型的潛射發射管,所以發射器採用垂直發射(有一定傾斜角),甚至這些發射器跟潛射型一樣需要在發射前以水注滿。
遠程攻擊時,先是由海洋監視衛星、飛機和艦載直升機等上的探測裝置發現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傳到艦上。飛彈接受指令發射升空。飛彈離艦後展開彈翼,固體助推器將飛彈加速至衝壓發動機工作速度,爬升至14000~17000米的高度。爾後由衛星或圖-95РЦ型偵察-中繼飛機提供修正指令進行中繼制導,對目標進行攻擊。
水下攻擊方式由潛艇來完成,也分為近程和遠程攻擊兩種形式。
“蘇聯用‘花崗岩’作戰時有數套發射方案,典型的一種是:數枚間隔發射,一枚引領彈在高軌道飛行以便更好地捕獲目標,其餘飛彈在低軌道隱蔽跟隨,在整個巡航過程里,參戰飛彈共享射擊諸元,這些飛彈會不斷自行修正飛行軌道。如果引領彈被摧毀,跟隨彈馬上跟進成為引領彈,直至攻擊完成。這種接力式攻擊雖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但前蘇聯在打靶試驗時還從未有過失敗。為擺脫各種電子干擾,艦船在發射‘花崗岩’後乾脆不再對其實行控制,而是讓其自身系統獨立工作(引者註:有說法是用海洋監視衛星或者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前蘇聯的各種試驗表明,在550公里甚至更大範圍內,不論有何人為和自然干擾,‘花崗岩’基本是指哪打哪。‘花崗岩’是在SS-N-12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SS-N-12身上的一切問題在它身上均已得到解決。”

性能數據

首次發射:1975年
制導方式:中段慣性制導+指令修正;末端主動雷達制導
彈長:10米
翼展:2.1米/展開;1.6米/摺疊
彈徑:0.85米
彈重:6980公斤
戰鬥部:750千克半穿甲高爆戰鬥部或500千噸TNT當量的核戰鬥部
發動機:1台КП93衝壓發動機 ,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速度: 1.5馬赫/巡航;2.5馬赫/突防
射程:低空彈道145公里(常規戰鬥部)200公里(核戰鬥部)
高空彈道550公里(常規戰鬥部)625公里(核戰鬥部)

服役事件

1980-1998年間,蘇聯海軍製造的4艘1144.2型巡洋艦(基洛夫級)也配備了P一700飛彈,由於直接沿用949型的潛射發射管,所以發射器採用垂直發射(有一定傾斜角),甚至這些發射器跟潛射型一樣需要在發射前以水注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