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石窟群

龜茲石窟群

龜茲石窟是龜茲國境內石窟的總稱,包括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瑪扎伯哈,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等六處主要石窟以及台台兒石窟,溫巴什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亞吐爾石窟等小石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龜茲石窟群
  • 地理位置:蔥嶺以西的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和新疆以東諸石窟群之間
  • 著名景點: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
  • 全稱:龜茲國境內石窟的總稱
簡介,分布,2.1拜城境內,2.2庫車境內,2.3新和縣境內,文化,地位,價值,

簡介

龜茲石窟群
龜茲石窟處在蔥嶺以西的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和新疆以東諸石窟群之間。其中克孜爾石窟作為龜茲石窟典型代表,它保存有早期壁畫的洞窟和大像窟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巴米羊,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克孜爾石窟是中國地理位置最西、開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龜茲風和漢風洞窟並存是庫木吐喇石窟特有的。回鶻風洞窟內出現的漢文、回鶻文和龜茲文供養人榜題,也是極為珍貴的資料。庫木吐喇石窟因其多元文化現象在世界佛教文化遺產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成為近年世界文化研究追蹤的熱點。

分布

2.1拜城境內

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的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斷崖上,距離拜城縣約65公里。石窟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綿延三公里。洞窟分為四個區域:谷西、谷內、谷東和後山。編號洞窟有269個。尚有一批未編號洞窟,洞窟總數近350個。石窟群所處北緯41°46′59″~41°47′11″東經82°30′03″~82°30′32″。海拔為1245米
台台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北約六公里處,與克孜爾東南七公里處的克孜爾石窟恰好置於南北一條支線上。克孜爾石窟開鑿在木扎提河北岸的斷崖上,台台爾石窟則坐落於這一斷崖頂部向北延伸出去的戈壁丘陵上,兩者的高差約在百米以上。石窟群所處北緯41°52′25.7″~41°53′14.9″,東經082°26′22.4″~082°27′27.1″,海拔為1240~1270米。石窟群的範圍,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160米,洞窟分布在東西兩座山丘上。目前編號洞窟19個,約一半窟形完整,其中有4個洞窟保存有精美壁畫。
溫巴什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東南約37公里的確爾塔格山的峽谷內。緯度41°34′267″~41°34′523″,經度81°38′203″~81°38′342″。海拔1390~1420米。由拜城縣出發,向西沿317省道前行約12公里,再向東南沿342縣道行進約8公里至溫巴什鄉政府,再向東南行進5公里至二大隊,由此進入戈壁,沿著一條曲折蜿蜒的洪水溝內行進約12公庫,即到達溫巴什石窟。石窟群主要分布在一個長約1公里蜿蜒曲折的大溝內。大溝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洞窟數量為26個。西側崖壁分布著1~12號洞窟,山頂上還有26號洞窟。東側崖壁、山頂及其間的幾條小溝內,分布著13號~25號洞窟。

2.2庫車境內

庫車縣境內西約30公里的渭乾河流經雀爾達格山山口處的山崖間,距克孜爾直線距離15公里。石窟群分為窟群、谷口兩區,現有石窟112個。北緯度為41°41′25〞~41°42′95〞,東經度為82°40′59〞~82°41′59〞。海拔1033~1093米。
克孜爾尕哈石窟:位於庫車縣西北12公里的鹽水溝旁的卻勒塔格山脈丘陵地帶。在距離洞窟約1公里,聳立著高達約15米高的克孜爾尕哈烽燧。克孜爾尕哈編號洞窟66個,分布在五個單元組合內。北緯度為41°47′54″~41°48′03″,東經度為82°54′06″~82°54′15″。海拔1123~1172米。
森木塞姆石窟:位於森木塞姆石窟位於庫車縣東北約40公里的牙哈鄉克日西村北卻勒塔格山口。洞窟按地理位置可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編號洞窟57個。中區中央為一地面寺院遺址。北緯度為41°51′50″~41°52′05″,東經度為83°08′31″~83°09′55″。海拔1165~1186米。
瑪扎伯哈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東北30公里處的瑪扎伯哈村西南部戈壁丘陵上。緯度為41°46′44.3″~41°46′55.4″,經度為083°12′11.7″~083°12′30″,海拔為1080~1090米。石窟群範圍內分布有多條洪水溝。洞窟沿戈壁丘陵地勢分布大致可分為四個區域,四個區的石窟總體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目前編號洞窟44個洞窟,絕大多數窟形完整。
阿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阿格鄉依地克村東北克孜利亞庫木魯克艾肯(維吾爾語,沙溝的意思)的崖壁上,與著名的阿艾煉鐵遺址、阿艾古城相距甚近。海拔1720米。石窟開鑿的崖壁為砂礫岩,高出溝底30餘米,溝內有泉水,周圍少有植被,現僅存一座洞窟。

2.3新和縣境內

托乎克拉艾肯石窟位於新和縣以西41公里的雀勒塔格山南坡的山地,海拔1015米。石窟分布於北緯41°33′02″~41°33′16″;東經82°07′10.8″~82°07′18.8″。是現知古代龜茲境內最西的石窟群。現已編號的洞窟有20個。這些石窟全都分布在戈壁荒漠之中,分布範圍達960平方公里,條件十分艱苦,交通極為不便。

文化

龜茲石窟群
龜茲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漢唐時期即已享譽海內外,是世界文化發展史庫中的瑰寶之一,主要體現為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和龜茲樂舞。公元前後佛教文化在龜茲繁榮發展,世界著名的三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出生在庫車,曾遠行內地傳播佛教藝術。自漢代開始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龜茲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形成本地燦爛的民族文化時期,在4-8世紀時期達到輝煌的頂點。唐朝高僧玄奘返回時,在龜茲傳經、講學居住數月,使龜茲文化與佛教文化融為一體。現龜茲地域內的千佛洞和佛教寺院遺址,就是在魏晉時期開鑿營造又經隋唐時期不斷發展而保存下來的,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化遺產。龜茲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大同雲崗石窟齊名,是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石窟群。龜茲樂舞久負盛名,在漢唐時期就被西方譽為“西域樂都”。

地位

龜茲石窟群
龜茲石窟在本地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外來因素,逐漸發展,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極具地方特色的龜茲石窟藝術模式。在傳承佛教文化、模仿印度支提窟的同時,根據本地岩石酥鬆易於坍塌的特性,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龜茲式”中心柱窟,是佛教理念和自然條件巧妙結合的產物,這是佛教藝術史上的一大貢獻。
雕塑在龜茲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千年歷史滄桑、宗教易宗過程中遭到嚴重毀壞。從殘存部分的塑像中,不僅可以看到早期受印度犍陀羅和秣兔羅雕塑藝術的影響,而且從中也可見其雕塑藝術的自身發展進程,逐步揉合本地區、本民族的審美意識,體現出濃郁的龜茲風格。克孜爾新1窟內殘存的泥塑彩繪涅槃佛像是新疆境內現存唯一的涅槃像:庫木吐喇新1窟內的泥塑彩繪坐佛像是新疆境內現存唯一完整的坐佛像。龜茲石窟中大量的壁畫題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緣、本行、譬喻和供養故事等。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具有鮮明的龜茲地方特色。主要反映說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思想。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許多故事題材在數量上居國內石窟之冠,有些題材不見於國內外其它石窟,龜茲石窟壁畫的主要構圖形式是將一個個佛經故事繪在以山巒圍成的菱形格內,一個故事多以一個或兩個典型畫面來表現。這種菱格構圖既有佛教教義的象徵性,又有畫面布局的合理性。菱格畫的獨創性、多樣性及其構圖布局的繁密和一體性,成為佛教藝術的突出成就之一。鐵線描和凹凸暈染等技法的運用也是龜茲石窟藝術模式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價值

龜茲石窟保存有婆羅謎文、漢文、回鶻文、突厥文和察合台文等文字。其中婆羅謎文字題記保存著大量的古代歷史信息,對其解讀將為龜茲石窟的研究揭開新的一頁。大量的漢文題記以及出土的漢錢、唐幣等文物是研究中原與龜茲關係的重要資料,從中可看出新疆各族人民很早以來就與內地人民有密切交往,共同創造了祖國燦爛的文化。
總之,龜茲石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佛教藝苑中的一枝奇葩,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保存著古代佛教藝術在我國形成、發展和流傳演變的清晰脈絡,而且對於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美學理論和古龜茲的社會、歷史、經濟等領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價值。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有俄、日、德、英、法等國探險隊曾在該地區調查發掘,尤其是德國勒庫克等人在克孜爾、庫木吐喇和森木塞姆等石窟揭走了大量精美壁畫,現收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近年來,隨著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的日益升溫,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紛紛前來觀光旅遊,以克孜爾石窟為代表的龜茲石窟成為古龜茲地區旅遊經濟發展的新的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